DAY11
中世纪的童话世界
爱沙尼亚塔林
年5月7日
3~10°C
OldtownofTallinn
今天旅行社安排游览塔林。10点坐上维京邮轮,开始跨越芬兰湾。行程需要2个多小时,照例可以在船上的免税商店买你喜欢的东西,因为这里外国人往来频繁,所以邮轮上餐厅很大,为游客提供非常丰富的美食,在乘船这段时间里可以赏景和品尝美味,以消除寂寞。在船上转了转,感觉啤酒、饮料和食物都不贵,可能也是免税的原因吧。各种肤色的游客三三两两围桌而坐,边吃边聊,这邮轮真可谓是一个国际社区,在这样一个社交场所里喝喝咖啡,谈天说地,聊以打发时间,如果詹姆斯?邦德在的话,有可能会发生很多故事。哈哈哈哈......
早上吃饱了,欧人的食物不易消化,一会儿跨过芬兰湾又要吃午饭,所以没什么胃口,和外国人也聊不起来,还是走到顶层甲板欣赏芬兰湾的风景,也不枉来这么远的地方走一遭。
邮轮出港了
经过小岛
灯塔引航
路遇游船
波罗的海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是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南岸,西南濒临里加湾,与拉脱维亚、俄罗斯、芬兰相邻,国土总面积多平方公里,总人口多万,其中近25%是俄罗斯人,60%以上是爱沙尼亚人,讲爱沙尼亚语,当然俄语也通行。这个国家自然资源资源比较匮乏。主要矿产是页岩油、磷矿、泥煤、石灰石,但森林覆盖国土面积47%。工业主要以机械制造、木材加工、建材、电子、纺织和食品加工,农业以畜牧和种植业为主。脱离苏联后,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被称之为“波罗的海之虎”,世界银行将它列入高收入国家,但在欧盟内部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人均GDP2万多美元(算穷?!)。
历史上爱沙尼亚先后遭到普鲁士、丹麦占领,16世纪被瑞典、丹麦和波兰瓜分,17世纪被瑞典占领,18世纪并入俄罗斯帝国,受俄罗斯统治多年,苏联时期有过二次独立,年8月20日脱离苏联宣布独立,年加入北约,4年加入欧盟,年加入欧元区,首都塔林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爱沙尼亚最大的城市。
塔林位于爱沙尼亚西北部,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三面环水,风景秀丽古朴,北欧唯一一座保持着中世纪外貌和格调的城市。据介绍,丹麦人年在这里建立了城堡,自年起占领塔林直到年,“塔林”一词是丹麦语“丹麦地堡”的意思。13世纪中叶,塔林老城区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为上流社会、宗教阶层和权贵聚集地,下城是商人、手工业者等普通平民的居住地。在我看来想喝啤酒、咖啡,吃饭、品美食应该在下城区,老百姓最懂得享受生活,权贵圣贤之流缺的就是烟火气。不信,来塔林看看就知道。城中有一个很大的名为拉科雅的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哥特式建筑,是市政厅。这里曾经是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要冲,是波罗的海沿岸重要的商港、工业中心和旅游胜地。难怪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要在对岸建个赫尔辛基与之抗衡。
我们的导游又是个东北人,可能她在这里生活时间久了,对这里也是赞不绝口。塔林不仅保留了中世纪的建筑,也保留着一些传统文化,老城区绿树怀抱,地处波罗的海,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因此空气是最干净的地方,年9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首个空气质量数据库,爱沙尼亚在空气质量国家和地区排名中名列第一。这里也被欧洲人称之为波罗的海的“洗肺圣地”。如果游览北欧,想寻觅北欧中世纪印记,一定要来古老的塔林看看。
今天我们就要去参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塔林老城区,被导游说的有点兴奋了。
刚下旅游巴士就在入口看到这个童话故事里的塔楼后建的房子和古老的塔楼完美融合
这天说变就变,下雨了。在下城区先用午餐。
冷冷的,但天放晴了,通往广场的小街湿漉漉的。
眼前又是一亮,这样的建筑群真是首见
这是老城区最高的建筑了——哥特式建筑的市政厅
下城区的市政厅广场
一个“中世纪男人”从广场走过,一会儿可以看看真容
塔林市政厅
我被眼前的这些古老的建筑群折服了。真是老天开眼,也是塔林的天气特色——晴雨不定,雨密却短暂,一会儿就放晴了,在如洗天空的映衬下,塔林更是动容,以前只有在影视片里面才可以看到的景象,现在却唾手可得。
塔林市政厅位于塔林老城的市政厅广场,这是波罗的海国家唯一的哥特式市政厅。据说这座建筑首次见于文字记载是在年,现在的形状是-年重建的,其尖顶毁于年3月9日的轰炸,年重建。塔林市政厅是该市中最闻名遐迩的建筑之一,被认为是爱沙尼亚独一无二而且历史悠久的建筑瑰宝。据介绍,二楼是主要楼层,公民会堂、理事会大厅、法官厅、附属厨房都位于该层,这里也举办庆典接待会和音乐会,如同往昔中世纪的岁月一样。
除此以外,圣奥拉夫斯基大教堂、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圣灵教堂、圣尼古拉教堂、塔林圣母主教堂、古城堡、石屋、老城墙......目不暇接啊。
穿越了刚才匆匆走过广场的“中世纪男人”
圣灵教堂
建筑夹缝中看圣灵教堂
圣奥拉夫斯基大教堂塔楼
圣尼古拉大教堂前的修士塑像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上城区)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是一座东正教教堂,典型的俄罗斯风格,位于塔林老城区的座堂山山顶上,兴建于年到年,当时塔林正处于俄罗斯帝国的统治之下。
这雨说下就又下了,还不小,所以来塔林的游客都一定要带上雨具,肯定会用的上的,通常导游也会在出发前提醒大家携带雨具。
上城区建筑色彩缤纷但不艳
屋檐下悬挂的女人“皮靴”(上城区)
下城区劳动者在炒什么食物,看起来粘粘的
呵呵~,“本镇最好的杏仁”,见我们来了就举起牌子
中世纪的女性女孩儿的打扮很复古
不知道这些姑娘是俄罗斯族还是爱沙尼亚族,我们也分不清,地接社导游说爱沙尼亚女性大大多于男性,在这里女权主义盛行。怎么这里的导游都说北欧女权主义厉害,我可看不出这些金发碧眼白皮肤的姑娘有多厉害,相反,你看是不是很淳朴、亲和?
我们转到一个卖包包的店,那女孩儿店员见我们是中国人(前苏联人看中国人大概比较熟悉吧),一个劲冲我说生硬的中文“羊皮,羊皮,意特利(意大利)”,我就回了她一句很纯的带卷舌的“乌钦哈罗绍!”,她哈哈大笑,跟我说起了俄语,我哪会啊,赶紧投降买个包包(都说“非常好”了,哪能不买呢),然后跟着领队找队伍,一旦失联,这个迷宫似的老城可能会让你多留一天。
古堡城墙上修士塑像
想拜修士为师?妈妈操着俄语手举相机朝他囔囔。
古堡城墙
穿越老城墙门洞
沿老城墙往山顶走去
俯瞰塔林老城区
在山顶眺望圣奥拉夫斯基大教堂
鸽子不怕人
海鸥更无畏
红黄绿:塔林主色调
一天的游程快要结束了,感觉欧洲的游客特别多,也有中国人,据导游介绍,因为经济不及欧盟其他成员国,这里的物价普遍比较便宜。塔林尤其受芬兰人的喜爱,把这里当作周末度假胜地,路线近,乘船2个半小时就可以到,这里的啤酒价廉物美,风景又漂亮,对于享乐的芬兰人而言何乐而不为?由于游客以度假为多,促进了塔林餐饮业的发展,成就不少美食。反之,因为在爱沙尼亚工作收入低,很多人去对岸赫尔辛基找工作,工资是爱沙尼亚收入的三倍,跨越海峡辛苦点,把所挣的钱带回来可以极大地改善生活。两岸往来频繁,带来了邮轮经济,促进了双方的商贸发展和经济繁荣。
邮轮来了,回赫尔辛基。
离开码头
调转船头,和爱沙尼亚说再见。
蔚蓝色的波罗的海海面
接近赫尔辛基了,明天开始最后的旅程——冰岛
红色的建筑群就是塔林老城区google卫星地图
塔林半天,不会是过眼烟云,鹅卵石铺就的蜿蜒小径延伸在起起伏伏的巷子之间,色彩缤纷的中世纪石屋、高低错落的哥特式红色尖顶、拱门......这一切就好像童话故事里的小镇,使人留恋。好的东西总要被记下的。
双眼看世界,右眼观景色
约翰RainMa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