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苏联在二战中的角色转变由纳粹帮凶

苏联在二战中的角色转变:

由纳粹帮凶到反法西斯斗士

文/微微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原因,普遍看法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被迫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受到了极为严厉的惩罚;希特勒利用德国人的复仇心理和摆脱条约束缚的愿望,登上了政治舞台,建立了法西斯政权;至年的两次严重经济危机,使德日等国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并形成了美英法和德日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此外,美英日等国在战前的绥靖(姑息纵容、妥协和勾结)政策,导致纳粹德国得寸进尺,直至发动战争。但是,似乎所有的人在分析二战全面爆发的根本和直接原因时,都忽略了苏联。笔者认为,苏联不仅是有责任,其在战前与德国的密谋和瓜分波兰,更是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之一。

苏德军队会师

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和3日英法对德宣战,被公认为是二战爆发的标志。德军包围华沙后,9月17日,苏军进入波兰,其理由是:鉴于波兰政府已不存在,苏联须保护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同胞,同时阻止德军向苏联边境推进等。这一理由显然站不住脚。其实,在一周前的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确保了德国或苏联同其他国家开战,另一方至少会保持中立。不仅如此,双方还签订了一个秘密协议,内容之一就是瓜分波兰。苏军进入波兰当天,绝望的波兰政府才流亡罗马尼亚,而不是已不存在。正是因为苏德之间有约在先,德军才敢公然入侵波兰,挑起世界大战。所以说,苏联当时的做法,是二战爆发的一个直接原因。苏联已沦为纳粹德国的帮凶。

在英法已向德国宣战的情况下,苏军进入波兰,与德军会师华沙,并联合举行盛大阅兵式,能否看作苏联已实际加入了二战,并且站在了德国一边?然而,直到年6月,尽管这期间苏联还曾入侵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强夺比萨拉比亚,却一直没有任何国家对苏宣战,这是耐人寻味的。历来的看法是,英法有自己的“小算盘”,就是希望在苏德两强相争中,最终由德国来遏制苏联的共产主义运动和苏维埃扩张模式,自己暂时不去招惹这个庞然大物。其实,此时的英法已感觉到了来自德国的威胁,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已无底气对苏宣战。何况,如若就此撕破脸皮,逼迫苏联与德国结盟(此时德意日尚未结盟成轴心国;两国互不侵犯只是约定,一国与第三方开战,另一国至少保持中立,而结盟的话,另一国就有帮忙打仗的义务),英法的处境将更加艰险。

苏军和德军将领握手

有人问:苏联为何要与法西斯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这很好解释。虽然苏联成立仅十余年,但在东欧和中亚,共产主义运动已风起云涌,不断有国家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模式加入苏联,并且苏联还在不断策划和支持一些欧洲国家建立苏维埃政权。这让以美英法集团感到不安,并寄希望于苏联的邻邦德国、波兰成为反共、反苏的屏障。同时,英法等国又在经贸上和欧洲事务中排斥苏联,如在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签订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就“忽视”了苏联。被孤立的苏联和被打压的德国成为一对难兄难弟,致使两国在-年间有过“十年蜜月”。德国的崛起,苏联当然清楚,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是为自保,也是为国内经济建设和国家实力提升争取时间,这无可非议。应该说,苏联成功粉碎了英法的企图,与德国和平相处是明智的。但是,和平相处不等于要助纣为虐,要一起干坏事。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有人认为,对苏联来说,不能认为是瓜分波兰,而是收复领土,因为趁苏俄内战时期,波兰夺取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苏军所占之地也基本上是这两个地区。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见注一)。为了自身利益,世界上领地最大的国家竟伙同一个即将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的恶魔,以武装入侵的方式将一个主权国家直接从地图上抹去,事情就不是单纯的收复国土那么简单了,其性质,已超出领土纷争;其恶劣影响,更是震惊世界:一战之后的国际法则再度被破坏,为了达到自身目的,不惜采取侵占、瓜分、灭国等手段,只要强强联手,天下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雷池”,就可为所欲为。如果说英法等国在二战中的过错是在战前一次次对纳粹德国妥协并忽视苏联,那么苏联的过错就是一次次相助德国。

为了构建“东方战线”,年11月,苏军大举入侵宣称中立的芬兰,挑起苏芬战争(见注二),不仅损失惨重,也让德国人见识了苏军不堪一击的实力,坚定了希特勒要进攻苏联的信心;为了解决边界遗留问题,年6月,苏军强占当时属于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见注三)。这两个事件的后果是,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协同德国进攻苏联,所谓的“东方战线”一触即溃,苏联得不偿失;失去比萨拉比亚的罗马尼亚彻底倒向轴心国阵营。两次相助德国,虽可看作是苏联的无心之失,却也暴露了苏联的贪婪和短视,说明此时的苏联尚未完全意识到一年之后的巨大危险,还在为边界之争动干戈,树敌人。

擅长滑雪的芬兰军人抗击苏军

瓜分波兰、发动苏芬战争和强占比萨拉比亚,这三个事件的实质,都是为了领土,而代价也是沉重的。

正如电影情节需要逆转,在年6月,欧洲战场风云突变。德国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个师、辆坦克、架飞机,大举入侵苏联,两“友邻”反目成仇。德国亲手把自己的强大盟友推向了反法西斯阵营,使后者彻底转变了角色,成为侵略暴行的受害者和抗击侵略的中坚力量。苏联的顽强不屈和有力反击,扭转了欧洲战场的形势,加速了纳粹德国的倒台,并与所有争取和平的人们一道,迎来了最后的胜利。当然,付出巨大代价的苏联,战后并没有因为前期的过错而受到国际社会的惩罚,反而作为正面抗击德军、付出牺牲和发挥作用最大的国家之一,与美英一道主导着战后的新秩序,包括惩罚那些在二战中有过错的国家,如对东西德进行托管,重新划定匈牙利边界等。

德军利用装甲部队实施“闪电战”

由侵略到退守,由施暴到受害,由帮凶到对手,由不义到正义——二战史上,最让人费解,也最具讽刺意味的,恐怕就是苏联的角色在一夜之间的变换。之所以说费解,是因为,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在问:如果当初德国不急于进攻苏联,那么,二战的进程和结局会如何?历史没有如果,但讨论历史离不开如果。如果真是那样,恐怕谁也说不清楚,这将是一个永远会被问到,也永远猜不透的谜。

苏联赢得卫国战争胜利

不过,就许多人持有的德国为何迫不及待进攻苏联的疑问,倒可啰嗦几句。原因大概有:首先,德国攻占了法国,却迟迟拿不下英国,再打下去,无非是继续消耗战争资源,明显不划算,可留待以后解决;其次,德国最强大的是陆军,包括它所向披靡的装甲部队,在对付英国上无用武之地,却能在俄罗斯广袤土地上大展拳脚;第三,希特勒在低估苏联的同时,也低估了英国,认为既然法国已败,西欧大陆已被牢牢掌控,短期内英国难有作为,可以暂时放下西线战场,去进攻意识形态不为美英所接受的苏联,说不定还能得到美英的默许;第四,通过苏芬战争,德国人看到了苏军的实力,认为灭掉苏联无非就是朝一所朽烂木房踹上一脚——当然,德国人在后来为自己的乐观判断付出了最终战败的代价;第五,德国在崛起,苏联也在搞建设,地大物博而又人口众多的苏联,潜力显然胜过德国,既然迟早有一拼,不如趁对方还不牛掰的时候出手,彻底将其打瘫;第六,正是因为苏联地大物博,德国可以攫取丰富的资源,以支撑战争。还有民间说法是,希特勒不喜欢斯大林,对他的贪婪忍无可忍,终于没能控制住自己而把愤怒发泄了出来。无论何种原因,其结果是,德国造就了苏联的角色转变,苏联终由纳粹德国的帮凶变成了反法西斯战士,并成为伟大的胜利者。

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

注一:瓜分波兰

波兰与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的领土纷争由来已久,错综复杂。中世纪时,波兰曾占领过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大片土地;、和年,沙俄曾与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在年的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雷孟梭和英国外交大臣寇松提出了一条有利于波兰的俄波边界线,即寇松线,却遭波兰拒绝。不久,波兰趁苏俄内战之机,以武力夺取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年3月18日,苏俄与波兰正式签订《里加条约》,承认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为波兰领土。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同时,还签订了一份瓜分波兰、将芬兰和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苏联势力范围的秘密协议。一周后的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17日,苏军从东边进攻波兰。根据两国秘密协议,波兰被一分为二,苏联得到波兰东部19.4万平方公里土地,德国占有另外17万平方公里土地。苏联所获领土基本上是以寇松线为界。波兰政府在苏联出兵波兰当天,流亡罗马尼亚。

战争把工厂和民房变成废墟

注二:苏芬战争

芬兰历史悠久,其原始制度一直延续到12世纪。从13世纪中叶开始,因宗教问题,瑞典曾组织十字军进军芬兰。年,芬兰融入瑞典王国。年,在芬兰战争中,瑞典被亚历山大一世统治下的俄罗斯打败,芬兰成为俄罗斯的自治大公国,由沙皇兼任大公至年帝制被推翻。年12月6日,芬兰在英法支持下宣布独立。虽然在苏德两个大国之间,芬兰一直保持中立姿态,但让苏联感到不安的是,芬兰与德国走得更近。苏芬卡累利阿地峡边界离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仅有32公里,斯大林担心德国将来把芬兰作为进攻苏联的跳板,曾策划在芬兰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却以失败告终。年,苏芬签订互不侵犯协定。年4月,苏芬展开谈判,苏联希望能与芬兰联合抵抗德国,并提出与芬兰交换北方领土,以消除列宁格勒的隐患,但谈判迟迟未有结果。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所附秘密协议的内容之一就是将芬兰划为苏联势力范围。二战爆发两月后,年11月,苏联发动苏芬战争(又称冬季战争),苏军大举进攻芬兰。应芬兰要求,苏联于12月14日被国际联盟开除。年3月,两国签署停战协议,芬兰将10%的领土划给苏联。苏芬战争中,英法等国曾想援助芬兰,间接打击苏联,却因德国威胁瑞典、丹麦,两国拒绝英法援助物资过境,使芬兰所得援助微乎其微,最终不得不向苏联割让土地和租借军事要地。苏联虽然夺得4万平方公里土地,但也付出沉重代价,通常的估计是苏军损失40-70万人,芬兰损失数万人。赫鲁晓夫后来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损失了上百万人。”战争造就了“红色英雄”西蒙·海耶一人狙击多名苏军的传奇。一位苏军将领揶揄说,苏联得到了足够埋葬阵亡士兵的土地。芬兰一直宣称在两个大国间保持中立,但因苏芬战争,一年后,德国大举进攻苏联时,芬兰也参与了对苏作战。

鹿和雪橇也可抗击坦克飞机

注三:比萨拉比亚

比萨拉比亚曾是罗马帝国达基亚行省的一部分,居民主要是罗马尼亚人,说罗马尼亚语音。年,博格丹一世统一喀尔巴阡山以东至德涅斯特河之间地区,建立了包括比萨拉比亚在内的摩尔多瓦公国。年,摩尔多瓦公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16世纪中期,比萨拉比亚南部逐渐被并入奥斯曼帝国。年,沙俄通过俄土战争的胜利,逼迫奥斯曼帝国将比萨拉比亚划归俄国,面积4.4万平方公里。年1月,比萨拉比亚人民根据民族自决的原则,并入罗马尼亚。年10月,英、法、意、日与罗马尼亚签署条约,确认比萨拉比亚归属罗马尼亚。苏芬战争结束后不久,年6月,苏联大兵压境,并向罗马尼亚发出通牒,要求后者“归还”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在向德国求助无果后,疏散了居民,撤出军了队。28日,苏军进驻比萨拉比亚。苏联将比萨拉比亚大部与摩尔达维亚合并,建立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将比萨拉比亚南部沿海地区和北部一小部分并入乌克兰。苏德战争爆发后,罗马尼亚夺取比萨拉比亚。年,苏联再度占领该地区。由于罗马尼亚安东内斯库政权被推翻,当年9月,罗苏两国签订《罗苏停战协定》,苏联放弃比萨拉比亚。年,摩尔多瓦共和国宣布独立。年,公民投票以压倒性的多数同意维持独立,不再并入罗马尼亚。苏联在夺取比萨拉比亚的同时,还占领了罗马尼亚境内与比萨拉比亚相邻的北布科维纳,将其并入乌克兰。

附一: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及争议领土(年前)

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皇和帝制被推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诞生。经过三年内战,苏俄政权得以巩固。

列宁领导下的苏俄

年12月31日,全苏第十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会上,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南高加索共同签署协议,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年,中亚的土库曼和乌兹别克加入苏联。年,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于年加入苏联,成为苏联的第7个加盟国。年,原属俄罗斯联邦的哈萨克和吉尔吉斯,原属南高加索联邦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同时升格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南高加索联邦被取消。当年,拥有11个加盟共和国的苏联宣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年11月,苏联把通过苏芬战争获得的4万平方公里土地与卡累利阿组成第12个加盟共和国。年6月,苏联出兵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迫使拥有17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这三个国家加入苏联;同时,苏联又出兵占领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将两地共5万平方公里土地与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合并。至此,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在数量上达到顶峰,共有16个(年,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被降格,并入俄罗斯联邦,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此后一直保持在15个)。

二战之后,苏联领土面积迅速达到万平方公里。领土纷争往往盘根错节,难有定论。在年苏联成立前夕,如果说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土库曼、乌兹别克等中亚国家仍是苏俄的附庸国或控制范围,但至少以下国家或地区在年前并入苏联,是有巨大争议的:波兰东部近20万平方公里、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共17万平方公里、取自芬兰被并入卡累利阿的4万平方公里、取自罗马尼亚被并入摩尔达维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的5万平方公里——总共近50万平方公里。这已超过了二战之前的德国领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此外,南高加索联邦是否自愿加入苏联,史学家们对此也有多种说法。

附二:菠萝的海三国并入苏联

立陶宛13世纪曾建立统一的立陶宛大公国,其领土大部分在西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16世纪与波兰合并,建立波兰立陶宛王国;被并入俄国,曾三次参加抗击俄国的波兰起义;一战中被德国占领;年2月宣布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年2月与白俄罗斯组成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当年8月再次宣布独立,再次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爱沙尼亚12世纪后,曾战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俄国占领和统治。年3月,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将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德国;年2月24日,爱沙尼亚宣布独立,次日德军占领其首府塔林;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苏联借机宣布废除一战中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欲收回割让土地。爱沙尼亚于当月28日再次宣布独立,其军队与德裔军人组成的“自由军团”一同抵抗苏俄军队的进攻;年2月,苏俄与爱沙尼亚签订《塔尔图和约》,承认爱沙尼亚独立;年6月,苏联出兵爱沙尼亚,7月建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次年经“公民投票”被并入苏联。

拉脱维亚12世纪晚期,日耳曼十字军被派往拉脱维亚,以武力强迫当地居民改信基督教,遭到抵抗,当地人建立了若干王国;13世纪早期,德国人控制了如今的拉脱维亚大部分地区和爱沙尼亚南部。18世纪,俄国从瑞典和波兰手中夺取拉脱维亚。一战结束后,年11月18日独立。

尽管波罗的海三国都曾遭受俄国统治,但其最早的宗主国并非俄罗斯,并且这三国也都曾宣布过独立。年6月苏联出兵之前,它们的独立是被苏俄和苏联所承认的。有人认为苏联只是收复领土,理由是俄国曾统治过这些地区。若以此推理,波兰就有收复立陶宛的权利,德国、波兰、丹麦、瑞典也都有收复爱沙尼亚的权利,德国还有收复拉脱维亚的权利——这岂不是笑话?这三国岂不是永远都处于随时有被其他国家收复的危险之中?还有人认为,直到年前,除立陶宛外,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并未建国,当时还不能算作国家,所以苏联出兵这两地并将它们纳为成员国,并不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侵犯和吞并。这一说法也不完全正确。其实,正是在苏联“帮助”这三国建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后,苏联才将其纳入麾下——先建国,后加盟。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也不管是受谁“帮助”,事实是,这三国均已是独立国家。还有人说:这不是公民投票和自愿加入的结果吗?军事占领之下,何谈自愿加入和遵从民意?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题图、插图:来源于网络

相关阅读:

历史|:孔府大劫难

原创文章已开放转载。

特别约稿

打赏请随意,转发更给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tuoweiyaa.com/lyzz/91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