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拜登政府外交政策对中东欧的影响:中东欧地区形势跟踪
LocalcooperationbetweenChinaandCentralandEasternEuropeancountries,theinfluenceoftheBidenadministration’sforeignpolicyonCentralandEasternEurope:ReportoftheRegionalSituationinCEECs
(No..6.24)
疫情大数据
本期目录
专家观点:
、赵刚: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教育合作
2、龙静:美国拜登政府外交策略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
3、德拉甘·帕夫利切维奇:如何更好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
4、张婷婷:“普拜会”是否会对世界力量格局重组产生关键性影响?
域外研究:
欧盟知道如何应对中国
各国形势跟踪
专家观点
赵刚(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会委员):
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教育合作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所,其中中央高校8所,地方高校所。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很多地方高校对于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其中包括与中东欧国家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怀有浓厚的兴趣和迫切的需求。不少地方政府也大力支持本地院校与中东欧国家高校加强交流。中东欧国家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鲜明的特色,中国地方高校开展与中东欧国家的教育合作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值得持续发力。首先,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校合作有机制化的政策基础。自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启动以来,从年开始每年一度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政策沟通协调、项目顶层设计、合作务实推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立,据最新统计,目前共有23所院校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其中中方有76所,中东欧国家37所。高校联合会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校合作有好的外部环境和机制化的政策基础,合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地质减灾、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已开展非常深入的合作。不少地方院校,包括在四川、辽宁、河北以及浙江,特别是宁波等地,在与中东欧国家高校的合作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于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等教育合作,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是中国高校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应着眼于国家外交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应具有战略思维和全球视角。中东欧地区战略地位独特、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各国内部差异巨大,而且战略诉求也不尽相同。现在美国、欧盟、俄罗斯等一些国际政治主体在该地区的利益争夺也日趋激烈。与此同时,中东欧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性节点,与中东欧国家加强人文和教育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高校与中东欧开展合作,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的外交需求和各种复杂因素,科学研判合作前景,认真谋划合作模式,深入了解对象国的历史文化与其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了解其所处的国际地位及利益关切,了解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使双方合作真正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真正服务于“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第二,地方高校合作应积极争取双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与配合。教育部、科技部等机关都出台了一些支持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和科研合作的项目、计划,对象国教育部门也有一些支持计划。对此,地方高校可以积极争取。第三,地方高校可积极参与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以及其他各类合作平台、合作联盟的活动。自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立以来,已经组织了一系列非常有特色的活动,包括访问团、研讨会、讲座等,为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提供了交流经验与共享资源的重要平台。第四是高校应努力找准合作对象。有些高校在寻找合作伙伴的过程中比较盲目,合作伙伴不是特别适合,后续会产生问题。尤其是现在中东欧国家普遍面临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人才流失、生源减少等困难,所以在合作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优质教育资源、高校的优势学科,充分开展调研,努力找到在办学特色、学科优势、整体实力方面匹配度高、合作意愿强烈、有发展潜力的合作伙伴。第五是努力创新合作内容和合作模式。在与中东欧国家高校合作过程中,除传统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之外,也要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合作内容。中东欧国家在欧盟框架内的教育国际化其实有很多经验值得汲取,可以探索中外联合培养,包括硕士联合培养、博士联合培养的模式。另外可以引入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学科专业可以探索联合建设专业,联合编写教材,在科研方面可以尝试从项目合作提升到机构合作。此外,中东欧国家有一大批高水平研究人员,国内的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各种项目,积极引进在某一个学科、某一个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一定影响力的学者。总之,高校合作最终的目标应该是实现民心相通,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地方高校在这些方面有广阔的空间、强烈的意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德拉甘·帕夫利切维奇(DraganPavlicevic,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教授):
如何更好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很少有机会在媒体,特别是英语媒体上了解关于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的相关成果。这可能导致欧洲目前普遍的看法,即中国—中东欧合作框架下没有很多有形产出,从而抑制了参与国对合作的热情,也招致外界对该框架的批评。因此,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下开展更多、更有效的沟通将有助于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环境。当前,无论在欧盟还是其成员国层面与中国的关系都处于多变时期,因此促进地方合作特别重要,加强地方合作可以为双边关系建设提供另一条途径。地方政府也有能力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投资领域。近年来的经验表明,就中国的对外投资而言,地方政府通常在促进FDI流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包括设立工业园区、吸引企业和动员各种政府行为体。双方地方政府也最有条件为企业在“走出去”前、中、后提供服务,这对于降低风险、改善投资前景至关重要。此外,地方政府最有能力监督和执行环境质量标准,对中国对外投资的长期前景和中国—中东欧关系非常重要,从基层给上层决策者提供宝贵的反馈。当然,也需要考虑地方合作面临的挑战。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与中东欧地方政府间的规模和兼容性问题。中国的“地方”包括省级以下,这在中东欧语境中往往与“地方”不成比例。据宁波最近的人口普查,该市万人、GDP为亿欧元/亿美元。这意味着宁波比大多数中东欧国家拥有更多的人口和GDP。此外,浙江省人口为4万,其GDP接近万亿美元,几乎是中东欧地区最大经济体的两倍。因此,应考虑如何最好地让双方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从而促进地方合作。鉴于规模相差悬殊,不一定通过在同一级政府间建立联系来实现。相反,应考虑领土面积、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中国与非洲的多边论坛在农业交流领域开创了先例,在该论坛上,中国的省份与非洲国家的政府,而不是与行政级别相同的地方政府配对。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可采取类似的方式,将中国的地方政府与一些中东欧的国家政府配对。此外,包括在中国的直辖市与中东欧国家的国家级别配对,或中国较小的市政府和次级市政单位与中东欧国家较大的市政府配对。人们应当考虑到中东欧国家在地方的自主能力和创业水平与中国不能相比,因为中国的地方政府在地方塑造和管理方面有很大空间,而且有能力发挥这种作用。中东欧地方政府往往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和受制于国家层面的指导和政策,无法轻易获得促进地方发展所需的国家层面的资源和资金。甚至中国和中东欧对政府在促进发展中的作用也可能存在不同的认知。因此,双方都需要控制期望值。尽管中国地方政府习惯于从大处着眼,追求高效,但中东地区的情况并非如此。这说明有必要通过活动和对话机制将中国和中东欧地方利益相关者聚集在一起,从而更多地了解彼此。鉴于所述的机遇和挑战,我想提出以下建议: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应开展评估工作,找出各个参与国中具有类似规模、类似能力、具有兼容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规划的地方。这是一项繁琐的工作,但可能为地方合作开辟新的视角和途径,进而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发展。(编译边敏嘉)龙静(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美国拜登政府外交策略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拜登上台后,美国的全球外交战略虽然在追求的目标上没有发生本质改变,但是采取的路径、推行的政策手段出现了巨大转变。概括下来,美国积极推行了“盟友外交”、“价值观外交”和“疫苗外交”。而这三大外交手段对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政策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美国“盟友外交”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拜登上台后,盟友外交成为其有别于特朗普时期美国外交战略的最显著特点。更准确的说,特朗普并不是完全撇开盟友,而是选择接近自己的执政逻辑,有利于实现美国霸权主义和国家利益的盟友,强化和它们在安全、政治、经贸等领域的合作。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对中东欧板块高度重视,利用欧俄紧张关系,既实现军事利益的最大化,也实现经济能源等利益快速渗透入这一地区。因此,在特朗普时期,中东欧地区内的不少美国盟友反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它们的安全关切得到了满足,它们针对次区域的战略规划得到积极回应。因此,包括希腊、北马其顿、罗马尼亚、波罗的海三国、波兰、匈牙利等多个中东欧国家对特朗普时期的美国是满意的。但是,拜登上台后,美国对中东欧各国的政策明显降温。他本人和政府核心人物同中东欧国家的互动少之又少。相反,拜登更忙于同“老欧洲”修复感情,先后派出了气候问题代表克里和国务卿布林肯访问布鲁塞尔,自己也多次和老盟友在慕安会、欧洲理事会等场合视频会面,强调共同立场。6月中旬,拜登更是进行了为期8天的欧洲之行,访问英国和欧盟总部,出席北约峰会和美国-欧盟峰会,依旧凸显以“老欧洲”为外交优先的战略选择。中东欧国家对美国的“盟友外交”怀有不同程度的忧虑,担心之前美国对三海倡议的支持会减弱,对这一次区域的安全保障会降低。它们很清楚,与美国竞争对手中国的关系必然会牵动美国的神经,因此,保持更加灵活的对华外交战略或许更有助于维持和加大美欧(盟)中的重视程度。因此,近期波兰重新高度重视中波关系,强调双边关系的重要价值,其中不乏此番考量。二、“价值观外交”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当前,美国积极推进“价值观外交”。在多边层面,美国总统拜登加大对北约价值观基础的强调,并推动北约议会大会决定建立一个专门负责监管各成员国在法治与民主方面是否合规的中心,大有打击波匈“民主倒退”、巩固民主标准之势。在双边层面,拜登曾在竞选期间公开称波匈为“极权主义政权”。拜登“百日新政”期间,国务卿布林肯仅从军事伙伴和北约盟友的角度提及波兰,并对匈牙利的媒体自由和多元主义表示“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