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要到来的数月里,值得买票的电影比较多。
不过,其中必看无疑的,当属两位导演的新作。
其一:
姜文,成长于北京大院,是中央戏剧学院最杰出的毕业生。
创作风格,永远充盈着一股浓烈的雄性荷尔蒙。
昨天,“微博电影之夜”上,姜文的《邪不压正》获得“年度最受期待电影奖”。
而早在四个月前,我就写了关于《邪不压正》的前瞻影评。
因此,这篇我就不再聊姜文。
我想说说,与姜文旗鼓相当的,另一位影史级人物——
张艺谋
本届“微博电影之夜”上,两位导演先来了场热身战。
张艺谋新作《影》,透露将于九月底(国庆档)上映,并获得“年度最受瞩目电影奖”。
这与《邪不压正》的“最受期待奖”有什么区别?
期待,是指人们对未来事物产生憧憬与向往,迫切地想要先睹为快。
瞩目,是指万众将目光聚焦一处,生怕自己的疏忽,错过大事的动向。
说白了,对观众而言——
看姜文,就像看世界杯,过程中激情满溢,无比希望赛场上展现出绚丽的球技。
而看张艺谋,则像看奥运会,每每举办一次,都有可能会对国家产生历史性影响。
《有话好好说》时期的张艺谋与姜文
这就是为什么,张艺谋外号叫“大国师”。
与姜文不同,张艺谋出生于古都西安,被其同学陈凯歌戏称为“秦国人”。
古代秦国人,有什么特性?
能吃苦,耐劳动,性格平稳而朴实。
生活条件虽比不上楚齐,却暗自怀揣无比宏伟的理想。
“文革”时,张艺谋的父亲被打成“历史反革命”。他自己也因下乡,无法照料幼弟。
在这期间,幼弟因病失聪,终于烧成聋人。
多年以后,张艺谋电影《活着》中,福贵(葛优饰)历经坎坷回到家,却发现女儿因病烧成哑巴。
此情此景,正是张艺谋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投射。
《活着》
有人说,《活着》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
我已不止一次否定过这种说法。
依我看来,在当年《霸王别姬》和《蓝风筝》的夹击之下,《活着》并不足以称奇。
我个人最偏爱的张艺谋,并不是《活着》《归来》此类的现实主义。
而恰恰是被不少观众吐槽的古装戏。
当然,即使古装戏,某种程度上也来源于现实。
张艺谋曾经说过:
存在决定意识
环境带给艺术家的习惯和经历
都会被艺术家融进他的作品当中去
《英雄》《十面埋伏》《影》
也就是说,要想看懂张艺谋的古装戏,我们就有必要知道他的经历。
初中毕业后,张艺谋插队三年,在纺织厂做工七年。
当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时,已年近而立。
据陈凯歌回忆:
彼时的艺谋虽然貌不惊人,中等身材
加上穿着平常,在人群中显不出特别
但在言谈间,能感受到他的志向极高
同学们都敬重他,觉得此人不是等闲之辈
艺谋弄起摄影后,特别想要有一台照相机
都知道这事得花钱,可他家里又没什么钱
在那个时候,卖血不犯什么法
他就去卖血,用自己的血换了一台照相机
不顾破落环境,陶醉于光影世界的青年张艺谋
历经十年苦熬,而后登上大雅之堂,用血来实现心中的理想。
这不仅仅是张艺谋三十岁前的人生故事。
这也是张艺谋电影《英雄》中,无名(李连杰饰)三十岁前的情节设定。
战国末期,无名为了刺秦,耗费十年练成一套独特剑法。
终于,他得到机会,来到帝国的中央。
面对秦王,他原本可以履行自己“弑杀暴君”的诺言。
可他却只用剑柄,象征性地刺了秦王一剑。
影片结尾,他放弃杀死秦王,也没阻止秦王吞并六国。
他自己反而主动赴死,如同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某些看电影不细心的观众,因此以为《英雄》的主题,只是为集体主义叫好,向暴君歌功颂德。
就连陈凯歌,也曾对其批评道:
我不喜欢《英雄》的主题
我不认为牺牲个体生命成就集体是对的
那么,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两年前我就写过《英雄》的翻案影评。
文章里我说,无名从一开始,就没真想杀秦王。
他劈荆斩棘,就是为了要把剑柄,架在秦王的后腰上。
但,这并不等于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把剑柄撤回前,无名对秦王说:
这一剑,臣必须刺
刺了这一剑,很多人会死,而大王会活着
死去的人希望大王记住,那最高的境界
言下之意——
若你达不到那最高境界,不能给百姓以和平,千万个我还会出现,推翻你的政权。
经此威慑,秦王懂得自己并非天下无敌,先前的狂傲和戾气也消失无影。
他命令士兵厚葬无名,并修建长城护国护民,不再杀伐成性。
无名,是以自己的血,换取暴君的醒悟,赢得天下的和平,并达成心中的使命。
这,就是张艺谋要表达的侠义精神。
为了崇高理想,不惜以血献祭。
然而,如若你以为张艺谋的理想,只是一种对集体的牺牲,那就又错了(读完全文你会知道为什么)。
最近,《影》公布了不少信息,引起一些网友的议论。
据预告片来看,邓超独自分饰两角。
一个,是望族名将,子虞。
一个,是子虞的影子,境州。
《影》“当局不迷”版预告片(中文字幕)
所谓“影子”,是指古代的替身。
子虞的家族,给境州饭吃,并将其秘密训练。
作为回报,若是出现什么危机,境州必须率先牺牲。
类似的设定,其实最早出现于黑泽明电影《影武者》——
名将武田信玄,寻到一名底层人士,与自己长相接近。
于是,武田信玄就让其作自己的替身。
就因为这,导致某些豆瓣“文青”指控张艺谋有抄袭之嫌。
甚至有人讽刺说,张艺谋在嘲讽自己是黑泽明的“影子”。
对此,我深感悲哀。
我悲哀,是因我们的某些观众,对自己的历史一无所知,从而在潜意识里极其缺失文化自信。
影子替身,中国自古便有,比如:荥阳之战——
楚军将汉军重重围困,为保护主公刘邦出逃,纪信就装成刘邦的模样,代替刘邦被项羽活活烧死。
诸如此类的典故和传说,在我们国家数不胜数。
为什么黑泽明可以借鉴,张艺谋却不能用?
更何况,黑泽明是大师中的大师,后辈理应接收他的滋养。
乔治·卢卡斯就曾承认,《星球大战》的黑武士形象,创作灵感来源于黑泽明的电影。
为什么,我们没人说卢卡斯抄袭?
斯皮尔伯格也曾不止一次表示:
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电影大师
他拍摄的《梦》和《七武士》等
都是世界电影的经典名作
而且对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某种意义上,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其实也颇像黑泽明。
作品不仅能引人深思,还可以受到大众的喜爱。
为什么,我们没人说斯皮尔伯格是黑泽明的影子?
年,黑泽明(中)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卢卡斯(左)和斯皮尔伯格(右)为偶像颁奖
我想是因为,在文化层面上,我们极其不自信。
国外的大师,即使作品饱受争议,我们也依然认为他是大师。
国内的大师,即使得到国际认可,我们也依然觉得啥也不是。
说白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自家的孩子最苦命。
年,张艺谋电影《十面埋伏》全球上映。
不仅票房大卖,更从专业领域斩获诸多奖项,其中包括: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美国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那一年,中国电影在西方电视上随处可见,全世界都领略到优艳的唐人舞姿,以及汉代音乐家李延年创作的卓绝词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伦敦影评人协会,将《十面埋伏》列入“年度全球五佳电影”。
美国《时代周刊》则在其评选的“年度全球十佳电影”中,将《十面埋伏》与《英雄》并列为第一名。
《纽约时报》的著名影评人斯各特,更将《十面埋伏》与美国“最伟大的音乐电影”《雨中曲》相提并论:
动作电影与歌舞片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这一点,没有谁比张艺谋体现得更好
尤其是青楼中“仙人指路”那场戏
以及竹林里的那场打斗戏
它们应该会在将来成为被反复致敬的片段
就像《雨中曲》那样被人宠爱
多年以后,《十面埋伏》仍在威尼斯、戛纳等电影节上数次重映。
然而,如此的一部电影,豆瓣评分居然只有……5.8?
为什么?
有人说,情节简单,剧本太差。
可在我看来,当年的多数人,其实都没看懂它。
否则,张艺谋早就用过“影子替身”设定这件事,也不会迄今为止都无人发现。
《十面埋伏》中,小妹(章子怡饰)原为飞刀门的一名普通帮众,却为了对付朝廷,假扮成帮主的女儿,以身犯险。
柳老帮主确实有个盲女儿
可她不会武功
我便假扮了她
有趣的是,为了找到飞刀门的老巢,金捕头(金城武饰)也假扮成江湖义士,意图接近作为“帮主女儿”的小妹。
一个,是起义军的杀手;一个,是政府军的爪牙。
起初,两人各怀心机,却在同行的路上,自我意识渐渐觉醒。
首先,身穿蓝衣的金捕头发现——
自己效忠的体制,不过是把人命当成道具的国家机器。
案上一点墨,民间千点血。当整体已经腐败不堪,作为一枚小螺丝钉,又该为谁卖命?
兄弟
盾牌兵的命、你我的命
值几个钱?
另一方面,身穿绿衣的小妹发现——
在飞刀门中,似乎除帮主以外,所有人都千篇一律。
就像《大护法》里的花生人,全部面色呆滞,只会俯首听命。
没有爱,没有自我,没有感情,没有生命力。
而小妹自己,也被环境同化,不知不觉融入集体之中。
仿佛自己的出生,只是为了做组织的一个细胞而已。
飞刀门中有许多小妹
我只是其中的一个
发现没?
某种意义上——
《十面埋伏》的主题,与《英雄》是相悖的。
《英雄》是无名自觉为“天下”而献身;《十面埋伏》则是小妹领略到集体主义的不仁,而热烈地去追求自由的人生。
影片进入最后一幕,金捕头看穿事物本质,便邀请小妹一同私奔。
小妹快马加鞭,迫切想远离冰冷的体制,和金捕快享受生命的大和谐。
却被另一名痴恋自己的刘捕头(刘德华饰)用飞刀拦截。
就像无名一样,小妹的结局,本可以不死。
飞刀,并没插进要害,只要不拔出来,就有希望愈合。
然而,为了保护金捕头,她拔出了飞刀。
她为了理想的实现,决心以血献祭。
只不过,她的理想,与无名截然不同,并不是宏伟的天下。
而是充满了个人主义色彩的,爱情。
倘若按照顺序,逐个观看张艺谋的电影,你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
张艺谋的创作历程,总是在不断创新、摧毁、重建。
《英雄》的侠士牺牲,是为了集体和大格局;
《十面埋伏》的侠士牺牲,则是为了自我和基础人性。
《红高粱》的爱情,奔放而狂野,似火般撩动森林;
《山楂树之恋》的爱情,则隐忍而纯真,如水一样静谧无声。
常听人说,张艺谋变了。
要我说,张艺谋当然变了,他怎么可能不变?
他永远都在“求变”,试图以不同的视角,表达别样的情感与生命。
求变,拒绝重复自己,难道不是一名创作者理应追求的品质?
以往,张艺谋用大红灯笼,用精巧的色彩(详情看我《英雄》影评),向世界输出了中国的民族风情。
这一次,张艺谋则试图革故鼎新,以清幽淡雅的水墨意境,表达东方的文化。
《影》究竟会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尚不清楚太多。
但我敢说,它应该与张艺谋的前部电影大不相同。
因为,张艺谋的创作理念,就像下面这幅海报一般——
时而追求工业极致,时而探寻美学巅峰。
时而表达深刻的现实,时而对新的类型作出尝试。
一阴一阳,不偏不倚,兼容万物,正是道家追求的真义。
从人物名字来看——
《影》的创作灵感,虽然来自于朱苏进的《三国·荆州》,但整体和原著及三国历史的关联并不大。
它应该与《英雄》《十面埋伏》一样,是部半架空的虚构作品。
归根结底,它表达的东西,应该逃不出人性。
将军子虞,有勇有谋有志气,于斗室的屏风之中运筹帷幄。
但,他的模样却狼狈不堪,如同发狂的恶鬼一般。
境州,则是子虞的“影子”。
初登场时,体态笨拙,目光无神。
之后,境州代替子虞坐上将军之位。
他穿上白衣,尽享世间名利,更有美人抱在怀中。
可他的眼睛,依然空洞无神。
这说明什么?
无论子虞亦或境州,都称不上是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灵魂饱满,却躲在黑暗角落,生活如同一只困兽。
一个思想空洞,虽然身在明处,也不过是只提线木偶。
说白了,一个是阳极,一个是阴极。
阴阳无法调和,就构成人性的桎梏,引发故事的冲突。
如此的概念设定,搭配黑白色调,颇具东方神韵。
许多年前,张艺谋曾说:
中国人拍西方电影永远不会成功
只有拍摄纯粹的中国电影才是正确的道路
现在,张艺谋回来了。
带着《影》,带着纯粹的中国电影。
我由衷希望,他这次能够再现震撼世界的艺术盛景。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账号
罗罔极转发与赞赏同样重要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