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以来,特别是年欧盟东扩后,中东欧国家出现了大规模移民现象。与非欧盟国家(如独联体国家)相比,中东欧国家在移民方面具有独特的发展道路,移民转型过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鉴于中东欧国家国情差异较大,推动移民的因素不尽相同,本文仅仅更多集中考察已入盟的中东欧成员国在欧盟内部移民数量的变化、这些国家独特的双向移民特征、推动移民的因素,以及移民对中东欧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研究中东欧国家移民进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欧盟东扩后欧洲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人员流动对一体化进程的影响、移民来源国和移民接受国之间的关系,以及中东欧国家未来移民转型如何发展。
关键词:中东欧移民欧盟独联体
中东欧地区有着相当长的移民历史。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东欧国家工业化的展开,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这只是一个短暂的浪潮。此后直到年政局剧变,中东欧国家的人员流动波澜不惊。而且,在社会主义时期,人们在国内的自由流动受到多种政策和法规的限制,向国外移民更是受到绝大多数东欧国家政府的严格控制。~发生的政局剧变使中东欧国家的移民行为发生相当大的变化。转轨初期的经济下降和失业率大幅上升,以及东西欧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推动中东欧国家众多民众向外移民。年开启的欧盟东扩改变了欧洲空间,创造了欧洲内外移民的新格局,促进了东西方移民大澎湃开展。
一转轨以来中东欧国家的移民概况
(一)中东欧国家移民的4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当中东欧国家开始政治和经济转型之后,西方国家一度担心,取消国际旅行限制后,东西方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但事实是,转轨开始后,中东欧国家并未即刻出现西方国家所担忧的情况,这些国家的移民潜力只是逐渐展现出来。
转型30年来,中东欧国家的移民运动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从转型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南斯拉夫联邦和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解体,这一时期移徙最直接的原因更多是所谓的消除族裔、民族和宗教团聚的障碍。以民族为基础的流动在人口流动中占重要比例。因此,这一时期人员流动大都在中东欧(包括苏联曾经的加盟国)区域内进行,由此出现了一个所谓单独的中东欧移民空间。
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年欧盟第一次东扩):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造成高失业率,但众多中东欧国家受益于西欧国家提供的循环性质的非正常移民和季节工方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国家的失业问题。与此同时,在中东欧国家申请加入欧盟的过程中,欧盟不断放松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加速了中东欧国家劳动力向西欧和南欧(主要是西班牙)的流动。这一时期,中东欧国家的移民具有明显的临时性,即众多移民是短期和循环的,永久移民规模不大。这不仅与欧盟相关法律限制有关,也与人们务实的考虑有关,导致临时或循环移民成为比永久移民更有利可图的选择,即在国外挣钱,在国内消费。人们也称这种临时的和循环流动移民为“不完全移民”。
第三阶段(年和年欧盟两次东扩之后):欧盟东扩加大了欧盟内部人员的流动性,对欧盟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影响。这一时期,向外移民最多的国家分别是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当时欧盟15个成员国中来自中东欧国家的移民的数量从万增加到万。
第四阶段(年至今):年,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欧盟发生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欧盟境内的劳动力流动性下降,部分中东欧移民迫于生计不得不重返家园。在~年间,波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出现较为明显的移民回流。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移民回流主要是由于两国一些地区经济好转所致。在~年期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一些地区的移入人口超过移出人口。
在~年欧盟第一次东扩之前的15年间,已有大量来自中东欧国家的劳动力以各种方式和名义进入一些西欧国家。在此期间,一些西欧国家与波兰、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国签订了双边条约,允许劳动力临时流动。年,德国与波兰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到年,有25万波兰工人前往德国从事季节性工作。英国与多个中东欧国家制订了季节性农业工人计划(SAWS),使波兰等中东欧国家的数万名工人可以在英国临时工作。荷兰也缔结了这样的协定。在此期间,来自罗马尼亚的大量合法和非法移民进入意大利和西班牙。据不完全统计,在保加利亚,涉足临时或季节工移民的人数占适龄劳动人口的6%左右,有些地方甚至高达45%;在罗马尼亚,这类临时移民占总人口的1~2.8%。在年欧盟首次东扩之前,中东欧国家的劳动力流动多为临时和短期性的,且多以“外籍工人”的面貌出现。而且,在年之前,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为向外净移民国家,只有捷克例外(见表1)。
表1~年中东欧国家的移民状况
国家
净移民(千人)
罗马尼亚
-
保加利亚
-
波兰
-
立陶宛
-
拉脱维亚
-
爱沙尼亚
-
斯洛伐克
-53
斯洛文亚
-5
捷克
19
匈牙利
26
总和
-
资料来源:AliMansoorandBryceQuillin(ed.)MIGRATIONANDREMITTANCES:EasternEuropeandtheFormerSovietUnion,:Appendi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