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宅家系列之慢品波罗的海三小国

在疫情期间相继推出慢品西欧的意大利、法兰西、瑞士、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慢品南欧的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慢品北欧的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今天我们开始走进美丽的波罗的海三小国,在那里我们能感受到与北欧不同的人文美景。新冠抗疫波罗的海三小国整体表现的不错,我们带大家慢品波罗的海三小国。波罗的海三小国指的就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总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万平方公里,拉脱维亚6.37万平方公里,爱沙尼亚4.51万平方公里。波罗的海三国均已加入欧盟、欧元区、申根区和北约,虽然均地处波罗的海东岸,但就资源力而言,各有其特点。波罗的海三小国历史沿革?:波罗的海三个民族都是纪元前年至年迁居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古代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后裔。他们一部分从东方迁居到欧洲部分,原始渔猎民带来了芬兰语。另一部分来自南方维斯瓦河和第聂伯河流域,古代列托-立陶宛农牧部落在公元前年的初期向北迁移。立陶宛人在13世纪时已处在封建时代,此时形成部族,这些部族主要是散居在涅瓦河流域的几个血缘相近的波罗的海部族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直到19世纪下半叶,立陶宛人才完成了资产阶级民族形成过程。拉脱维亚人作为部族是在15-16世纪由波罗的海本地的一些部落(库尔什人、泽姆加尔人、谢尔人、拉脱加尔人)形成的。这些部落在5-6世纪时向北推进并逐渐同化了操芬兰语的立维部落以及一部分南方爱沙蒂人。这些部落在反对12世纪末-13世纪初日耳曼骑士入侵波罗的海沿岸的共同斗争中联合起来。拉脱维亚资产阶级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大量拉脱维亚人从19世纪起迁住西伯利亚。爱沙尼亚人是古代波罗的海沿岸芬兰部落的后裔。如拉脱维亚人一样,在反对日尔曼骑士和瑞典人的斗争中形成一个统一的部族。爱沙尼亚的资产阶级形成于19世纪末。波罗的海三小国人口与民族?:由于沙俄以及苏联当局的俄罗斯化政策,三国有大量的俄罗斯族。立陶宛人口.8万,主体民族为立陶宛人,占总人口的84.2%,波兰族人占6.6%、俄罗斯族人占5.8%、白俄罗斯族占1.2%。拉脱维亚人口万,主体民族为拉脱维亚人,占总人口的62.1%,俄罗斯人占24.8%,白俄罗斯人占3.3%,其他民族占3%,其他民族有波兰人,立陶宛人,乌克兰人等。爱沙尼亚人口.4万,主体民族为爱沙尼亚人,占总人口的68.7%,俄罗斯人占24.8%,其他民族占4.9%,,不明国籍人口占1.5%。波罗的海三小国语言文化?:三国语言的特点是共属两个语支。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属同一语支即印欧语系列托-立陶宛语支,或称波罗的海语支,这种语支最接近于斯拉夫语支。爱沙尼亚属于芬兰-乌果尔语族波罗的海沿岸-芬兰语支。立陶宛语属东波罗的语支,与拉脱维亚语关系极近,主要通行于立陶宛。16世纪起,已有立陶宛文学语言。最早文献乃是年的“主祷文”、一部教义以及“万福玛利亚”的译文。19世纪时,立陶宛出现三种文学语言并同时使用:波罗的海沿岸低地立陶宛方言、东部高地立陶宛诗歌方言以及主要通行在与东普鲁士接壤地带的西部高地立陶宛方言。现代标准文学语言是在西部高地立陶宛方言基础上形成的,共有32个拉丁文字母。亚布隆斯基斯(-年)被称为国语之父。与立陶宛语相近、同属波罗的语支的拉脱维亚语主要通行于拉脱维亚。年以后成为官方语言。拉脱维亚最早文献可溯源至16世纪,当时主要是以天主教和路德教派教义问答为主。18世纪,第一部语法问世。19世纪末,文学语言有了较大发展。年,采用拉丁字母。拉脱维亚语有3组方言:东拉脱维亚语、西拉脱维亚语和中拉脱维亚语。中拉脱维亚语较前二者稳定,为拉脱维亚现代文学语言的基础。虽然拉脱维亚语与立陶宛语关系密切,但由于拉语受芬兰语影响较大,因此,拉语在许多方面较之立语易加更新。拉语的最大特点是词的重音总是固定在第一音节上。爱沙尼亚语属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波罗的-芬兰语支,主要通行于现今的爱沙尼亚。爱沙尼亚语的特点是和芬兰语关系极为密切,有南北两种主要方言。北部方言或为塔林方言是爱沙尼亚文学语言的基础,其许多词汇借自德语。波罗的海三小国宗教?:波罗的海沿岸民族在13-14世纪接受了基督教。立陶宛人和大部分拉脱加尔茨人信奉天主教;大部分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及一部分西立陶宛人为路德派新教徒;一小部分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信仰东正教。苏联时期,天主教在立陶宛的影响很大,有资料显示,80%的立陶宛人系天主教徒。在这个领土面积不大的国家里就有6个宗教中心领导着天主教的各个教区:维尔纽斯天主教辖区;维尔卡维什基斯主教辖区;考纳斯主教辖区;凯沙多里斯主教辖区;怕涅韦日斯主教辖区和捷利沙伊主教辖区。在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信义会影响很大。信义会系遵奉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教义的基督教新教教会,属路德宗。“因信称义”教义即主张人在上帝面前得称为义,全凭信仰耶稣,而不在于履行教会的礼仪、规条和善功。路德宗主要分布在德国北部、北欧各国和美国。由于在波罗的海三国中,很多人信奉天主教或路德派基督教,因此,宗教问题往往成为该地区人民反对“俄罗斯化”的导火线。较为突出一例即为年立陶宛1.7万天主教徒向当时的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发出的备忘录和致联合国当时的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的公开信,备忘录和公开信指责并抗议苏联对立天主教徒的“迫害”。其结果,一方面是来自当局的镇压“加强”,而同时,人民反抗迫害、争取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宗教影响在波罗的海三国争取民族独立运动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路德教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产生于德国,不久传入美国和北欧各国。迄今在挪威、瑞典、丹麦和冰岛等国,路德教均为国教。波罗的海三国,尤其是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与北欧各国的宗教潇源,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三国的民族所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tuoweiyaa.com/lyzz/7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