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芳华看现今华语电影导演的格局

《芳华》全国上映,已经是第三天了。之前在国庆档门口被迫下车,《芳华》在近三个月后才重新宣布入驻贺岁档,可谓是好事多磨。虽然两天两亿的票房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但不要忘了,贺岁档曾经就是冯小刚的地盘,年底的大片虽多,但其实也更是僧多粥少,成龙、陈凯歌等大咖,各个都不是省心的主儿,王俊凯、迪丽热巴等流量明星的作品上演,更加会吸引大量的粉丝。这时候要看谁能够成为大赢家,还是得靠质量和口碑说话。

看完《芳华》的那一刻我是为冯小刚点赞的,我甚至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我宁愿是《芳华》这样的电影卖个五十亿,而不是虽远必诛”。言语之间略带讽刺,诸君自然知道我暗指何人。虽然《芳华》上映之后迎来了不少批评的声音,有反感它过于煽情略显空洞的,也有挑剔它“终究不敢揭开”或“揭开得不彻底”的——这些说法虽然各有各的道理,但重要的是,无论你多么不喜欢冯小刚的这部新作,你也无法否认《芳华》绝对是年华语电影十佳水准的电影,甚至是前五。

《芳华》好看在哪里,想必早已经被大家夸得度无死角了。十年动乱的再次触碰意义非凡,越战题材的大胆选择更是该名留史册,冯小刚沉稳的叙事与周全的调度,50、60一代追忆往昔的动人情怀,还有黄轩日渐精湛的表演和以钟楚曦为代表的表现抢眼的新生代演员,以及罗攀老辣的摄影——近几年诸如《烈日灼心》《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等几部“站得直腰杆”的国产片,都出自他的掌镜之下。

然而,就像诸多批评的声音一样,《芳华》这部电影的问题也同样明显,甩锅给审查也好,托词于时代也罢,《芳华》虽然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电影,但却呈现出了割裂的态势。影片有批判的基调,却无批判的力度,有历史的视角,却无历史的探究,有人文的笔触,却无人文的思考。冯小刚的矛盾在于,他端上台面的东西并不是他想要表达的东西,《芳华》其实更多是冯小刚对一个时代恍惚的追忆和对自己的青春年华暧昧重温,本质上可以说是一部五六十年代人的青春片了——可惜的是,《芳华》就像一坛敞开的陈年老酒一般,在地下窖藏的漫长的岁月中忘了密封,最终酒香散尽,味道只有导演自己知道。

不过,《芳华》给与我最大的感触却不在电影本身,而是在电影之外,更多是导演的身上。就在前段时间,电影《嘉年华》上映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在影评中这样写道:

“近年来新锐导演在崛起,老一辈还有点反骨的如冯小刚,在被资本等双重势力摁的死死的多年之后,想用《芳华》来给自己的导演生涯最后镀一层情怀的金,但为时已晚,与新成长起来的一代相比,从情怀、格局与着眼点上,都已被超越了,新一代电影人的知识储备、技术训练与基本素质都已是过去知识与教育匮乏的年代不能比的。”

当时读到这段话还有一些不同意见,但在看完《芳华》之后却反而感到一定的认同。诚然,《芳华》绝对是一部优秀的国产电影,但相比《嘉年华》尖锐凌厉的视角,极端克制的表达,大量细节的设置,符号象征的贯穿以及题材强烈的现实意义,《芳华》则像是一位正襟危坐却已垂垂老矣的长者,言语之中更多的是絮絮叨叨。

从这一点发散来看,其实现今华语电影的导演们,正呈现出怎样的格局呢?

从上面这个简陋的坐标图,我们可以粗略地一览华语导演们的现状。横轴为导演的业务水准,纵轴则是他们的年龄分层。

在第一象限,老一辈如冯小刚这种,曾经在电影市场上叱咤风云,早已经证明过自己的商业片的实力的导演,开始更多地追求艺术和情怀上的东西。去年带着《我不是潘金莲》挤进全球各种电影节,将范冰冰送上了“双A影后”的宝座,今年则是捧着这一抹《芳华》上演情怀戏码,继《集结号》之后再次向世人证明我冯小刚的电影可不仅仅是讽刺和搞笑。而第五代导演代表如张艺谋、陈凯歌等等,却是一个相反的套路。他们曾经都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斩获荣誉,蜚声海外,在电影艺术层面上,早就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在华语大片时代开启之后,一直想要去寻找一种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平衡,可惜最终交出的答卷,更多的是一些实验性的作品,甚至是让人大跌眼镜的大烂片。然而,无论怎么说,这些老一辈的,具有成熟的电影审美和操刀水准的导演,都是在想方设法突破自己,虽然他们的时代正如“芳华”般消逝,但他们依然希望能够在自己职业生涯的末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第四象限,则是一群让人觉得可喜的导演,他们是华语导演新生代中的中坚力量,也是华语电影的未来。如前文中提到的《嘉年华》的导演文晏,刚刚勇夺金马奖最佳导演,而她从初次执导个人电影,就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其担任制片的《白日焰火》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今年的《嘉年华》则是同时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和伦敦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成就,也难怪《电影杂志》将其评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八位新锐导演之一了。当然,近年来还有不少崭露头角的优秀的青年导演,比如两年前登陆院线的那部《心迷宫》,导演忻钰坤让影迷们看到了国产电影也可以玩转如此精巧设置、悬念丛生的碎片化环形叙事结构,绝对地让观众看完后大呼过瘾;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则是开创了华语电影另一种美学风格的高峰,体验式的表达,诗歌化的语言,整部电影如梦似幻,让人如痴如醉;当然也有《八月》的导演张大磊这样,愿意静下心来,以私人化的视角,去记录80后一代所经历的时代剧变和个人所处的困境,既情真意切,深沉动人,又以小见大,不失对时代的追问。这一些风华正茂也极具电影艺术水准的青年导演,他们一直在做的,都是在努力开辟和创新的事,他们就是华语电影的生命力所在。

第二、第三象限的人就很尴尬咯,资历老的、业务水平反而一落千丈的导演,却还非常高产地不断输出作品,贩卖情怀炒冷饭也好,无脑喜剧瞎折腾也好,像刘镇伟之流的导演,简直就是自暴自弃的代表,华语电影的毒瘤。另一方面,你可别以为年轻导演就都是“新锐”“新星”之流,看着电影圈的钱好赚就跑进来插一脚的人可不少,“商人作家”郭敬明的《小时代》三部曲如今看来还算是相当克制的烂片了,起码俊男美女名牌鞋衣凸显了一定的土豪审美——如果你看过毕志飞导演的《逐梦演艺圈》,你绝对就要开始怀疑如今的一些个华语电影是不是在帮黑社会洗钱了。

当然,我们刚才所谈到的,其中不少都是一些有点极端的群体,事实上在现今华语电影中,很大一部分导演都还处于一种“中间”的状态。他们正值壮年,也从业多年,有一定的行业经验,有自己的技巧和心得;同时,他们也还缺少成熟的电影技巧和完整的个人审美体系——但这些已经足够他们行走江湖了,咳咳,简单地说,足够赚钱了。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今年现象级历史性的电影《战狼2》(不错,我还是说出了它的名字)的导演吴京了,无疑《战狼2》是一部好看的动作片,也是毋庸置疑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吴京对于电影题材的选择之聪明,对于动作戏份的尺度把握之精准,以及对于影片的强烈情绪的渲染,都尽显他作为一位青年商业片导演的独到之处。然而,若是要谈《战狼2》的镜头掌控和场面调度有多出色,看看《芳华》中对于战争场面的六分钟“看不见的敌人”的长镜头表达,就知道吴京作为一位导演,还仅仅是处在蹒跚学步阶段罢了。不过可能人家也无所谓,毕竟大多数这个“圈里”的导演们,都还在忙着赚钱呢!

赞赏

长按







































白颠疯早期证状
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tuoweiyaa.com/lyyl/9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