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湾,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山楂树之恋》的主要外景地,座落在湖北宜昌,远安茅坪场镇。油菜花地,原始村落,村长之家,小河清幽。剧中那些美丽的场景,就在这里。“史上最纯净的爱情,发生在世上最干净的乡村”,都说《山楂树之恋》找到了最相宜的地方。
青龙湾,是我永远看不厌的风景。从第一次去,到电影协拍,到故地重游,不知道去过多少回,每一次的感觉都是一样,宁静古朴,犹如仙境,有一种让你魂不守舍、不忍离去的力量;每一次的感觉又都不一样,春天绿得勾魂,夏天野花开得恣意,秋天美得心醉,冬天静得忧伤。
与青龙村的相遇,是在年,到这里工作,整整七个年头了。到远安,进茅坪,过晓坪,就是青龙了。
处处皆风景!
顺流而下的河水,静静淌过这片土地,穿越整个村子,滋润了妙龄的少女粗犷的汉子。路旁的灌木丛,河边的凤尾竹,嬉戏的小鱼虾。恍惚中,竟以为是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青龙湾在龙河村,原也是个独立的村子,叫青龙,后来合并为龙河村。途中路过龙潭河,传说两条巨龙曾在此争霸,中间便形成了长长的峡谷。那两条山脉与龙,可谓惟妙惟肖。村子里,山多似龙形,这或许是为什么叫“龙河村”了。
远安县城所在地叫鸣凤镇,城区有年历史的鸣凤山。有龙有凤,龙凤呈祥。有人说,远安是藏凤之地,远安有怕老婆文化,远安女人比男人更大度大气。我亦是女子,这样说,恐怕是要得罪远安十万男儿啦。
从小集镇晓坪村到青龙湾,要绕过三十六道弯,也没有人建议,自然而然就叫成了青龙湾。三十六道弯,每一道弯就是一道风景,一弯青山、一弯绿树、一弯翠竹、一弯碧水、一弯人家。山弯弯,水弯弯,路也弯弯,就是人不绕弯弯。
穿过繁茂的丛林,顺溪而上,就是村口了。巧的是,与小说《山楂树之恋》描写的一样,村口也有一棵山楂树。据考证,这棵山楂树大概已经有六、七十年的树龄了,直径约二十公分,高十余米。拍摄期间,正是山楂花开的季节。到了十一月份,就挂果了。山楂树周边,是一层一层的梯田,以为是文革期间大修梯田留下来的,一打听,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说,他们从小看到都有这个梯田了,也不知道什么年代的。后来省里的专家来考察,才知道竟然是古梯田。岁月的风,穿越时空,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痕迹,那些过往的记忆,那些过往的故事。密密麻麻的山楂果随风摇曳,眨着眼,似乎有许多心里话要讲。青龙湾的山楂,是黄色的。
电影拍摄结束后,由于我参与了拍摄过程,每有贵客来临,我就是导游了。我发现,世上很多故事,皆是无巧不成书,自有渊源。拍电影之前,我在党校学习,落泪看完了这本《山楂树之恋》的小说,一年后电影在我工作的地方拍摄。电影反映的是知青年代的故事,青龙当时是知青点之一,有53名知青曾在这里下乡,当时张艺谋导演选点的时候并不知情,但一眼相中了青龙湾。就连村口的山楂树都那么吻合应景。更巧的是,村里有个老人,极其像剧中的村长,长相神态惟妙惟肖。
曲径通幽处,豁然开朗。站在村口,放眼望去,是一片农家,山楂树之恋剧中村长家。河边繁茂的水草,水草的倒影,低头觅食的水牛,构成了一副天然的山水画。对面是一片民居,都是上个世纪干打垒的土坯房。每个傍晚与清晨,炊烟寥寥升起,犹如童话世界。
去村长家的必经之路,是一座小桥,剧中村民迎接静秋师生进村课改的地方。仿佛踏过这座小桥,就会遇见你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桥之小,甚至不能称之为桥,几米长的桥面,桥两旁是用石头随手搭的石蹬。过了桥,右边是大片的菜地,开满了成片的油菜花。欢欢与静秋,曾在这里穿过层层的油菜花,去找老三,成就了后来凄美的爱情故事。
上去就是剧中村长家了。村长家还保留了远安乡村建筑风格。干打垒土墙,房屋结构明三暗六,尤其挑梁很有特色,俗称“龙头挑”。传说古时候青龙湾四周藏有九条龙,常在这里嬉戏玩耍,祸害一方百姓,被观音降服后,化为青龙,守候于此。故村子称“青龙”。前面还有观音座。村民用龙头挑起房梁,意在祈福青龙保佑家业兴旺。龙又主水,是水之神,龙头挑也有避火灾的美好愿望。
古老的民居,斑驳的标语,旧时的农具,社员的工分栏,清楚的记录着知青年代的生活。进门就是“堂屋”,静秋和老三第一次在村长家吃饭相识的地方。房屋主人布置了一些拍摄花絮图片。大圆桌还摆在老地方,墙上的宣传画也还在。靠院子有一个小窗户,是静秋的闺房,静秋写教材的地方,老三为静秋换灯泡的地方,送钢笔的地方。老照片还在,毛主席语录还在,依稀可以看见两人在窗前羞涩相会的甜蜜,脉脉含情的一瞥。
剧组走后,游客络绎不绝,家里的大媳妇宋嫂是个贤惠的妇女,就势开办了“静秋农家饭”,火得很。周边也开了几家农家乐,生意都还不错。自从电影在他们家拍过之后,宋嫂年轻多了,精神多了。在静秋和老三晚上在农家吃饭的一场戏中,她还在剧中充当了一把群众演员,给他们做饭,还有一句台词:“让我来吧”。每每被人问起,宋嫂就颇为骄傲。
村长家旁边有一个小山丘,据说以前有个朱雀庙。拍摄期间,封锁了消息,不宣传,不拍照。记者们从很远的地方来,天不亮就打的跑到村里,躲在山上,当时朱雀庙就是一个“藏身偷拍”的好地方。有个敬业的记者在那天拍了一天,不敢下山,没有吃饭,后来还是不幸发现了。
从村长家出来,沿河而下,步行十分钟,就到了牵手河。河对面,就是剧中的勘探队了。剧中的欢欢在桥上喊三叔(老三)回家吃饭,老三送大白兔奶糖给静秋,萌生爱意。来这里的游客,都要找一根木棍,和同行的异性,牵根木棍过河,体验老三和静秋当年的情景。若是情侣,牵了这根木棍过河,记忆一定不同。与其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动着,不如让我们用一辈子去珍惜人世间种种美好。
河两旁生长着成片的芦苇,到了秋天,白色的芦花,很美。勘探队背后是一从竹林,郁郁葱葱。勘探队已经拆了,我们却仿佛听见老三悠扬的手风琴,著名的苏联歌曲《山楂树》飘荡在河面上。所有的场景,都符合六、七十年代的爱情。难怪张导一眼相中青龙,当场决定就在这里拍摄,让静秋和老三的故事事隔半个世纪,重新上演。
勘探队上面的一户农家,是剧组曾在此拍过一场最大的群众演员戏份的地方。农户家院落下面还有一大片空场地,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戏台。当时我在协助拍摄,负责安保、协调工作。有一场群众演员的戏份,需要多名群众演员,有老人、小孩、青壮年、妇女等,各个年龄层的村民都要;最好还有几条犬。纹眉纹唇的、染发烫发的、啤酒肚的都不能要。一路颠簸,辗转几个村子,把同事和同事的孩子都拉进来了,终于凑齐了。有个女同事为了上镜,还配了博士伦,头发又是拉直又是染黑。下午,摄制组找来了理发的,百余个找来的群众演员,男的一律剃成锅盖头,女的一律扎成齐刷刷的双辫子。那一年,锅盖头在远安风靡一时,引领时尚。我当时的顶头上司镇长也是个帅小伙,顶着锅盖头几个月。道具组给我们换上了六、十年代,蓝的、灰的布衣,我感觉还不错,真像个“风韵犹存”的村姑。我的土气与傻气,一股脑儿暴露无遗。这衣服,还是骨感的穿着好看。晚上八点,排着队吃过剧组从县城运过来的米饭、馒头与四菜一汤,就开工了。
故事讲述的,是静秋和她的同学们在台上跳忠字舞,群众在台下看戏,李雪健饰演的村长维持秩序。有几个不守规矩的村民,串来串去。院落里,墙根上,角落里,或坐着,或站着,或蹲着看戏的群众。有老人,有小孩,有妇女,有青壮年,都打扮成那个年代的样子,男的锅盖头,女的双辫子。会抽烟的大爷们,都燃上了剧组发的没有过滤嘴的香烟。老乡们头一回参加这样的活动,还是大导演,觉得很过瘾。老三就站在院子中央看戏,还有长林、长芳、村长媳妇。
我穿成这样,混在百把个人当中,副导演没有认出我,选中了我。我从后面跑到前面,村长举着长长的竹竿,敲我的头,敲得蹦蹦响。戏拍得很成功,因为配合的好,本来估计一夜的拍摄时间,夜里12点就收工了。终于当了一回演员,大家期盼着电影早日上演,也在电影中看看自己的样子,今后跟朋友聊天,也多了一个谈资,我也当过演员呢,还是张导的电影。遗憾的是,后来因为其他的原因剪辑了。
再向前走,是李家河,老师带同学们就是趟过这条河,到村子的。前面有条弯弯的小路,是电影开机的地方。年4月16日,电影开机,在这儿举行了简单的开机仪式。河的对面,是十里峡谷,曲曲折折,和穿过这个村子的小河一道,逶迤而去。李家河附近的山上,有一座天然而奇特的景致,村民称它“观音座”,就是之前讲到的故事。从林中突然冒出一根石柱,高高的耸立,像极了观音。石柱顶端是平的,像莲花宝座,传说是观音打坐的地方,所以称之为观音座。观音座斜前方,有两棵情侣树,相依相偎。附近的山上,还有古兵寨。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经典的告白,催人泪下的故事。青龙湾就如这个故事一样,成为永恒的记忆!
爱在青龙湾!爱在你心里!
了解更多远安美景、故事、新闻敬请白癜风怎麽治复方木尼孜其颗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