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1
9
对于导演的称谓一般前面加上
约定俗成的名和姓,
比如谢晋导演、凯哥导演、
管虎导演、贾樟柯导演,
但是如果只说导演,
没有名姓,
那大家对应的人一定是张艺谋,
不得不说张艺谋是
中国目前最有成就的导演,
不但电影作品开了无数先河、
所有面向世界的大型联欢、
庆祝活动、开、闭幕式总导演
必然是张艺谋。
★
年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
开闭幕式总导演。
年
奥运开、闭幕式总导演。
年
执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
年12月
北京申办年冬奥会
主宣传片总导演。
年9月
中国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总导演。
年1月
冰上综艺节目
《跨界冰雪王》总导演。
年
平昌冬季奥运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节目的总导演。
年
国庆70周年群众联欢活动总导演。
大庆看艺谋,
刚刚过去的
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
张艺谋被称为
“让14亿甲方满意的导演”,
对此导演接受
北京电视台采访时说:
“去表演化”、“去专业化”
是主创团队的编排理念。
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
要体现出人民的欢乐、
人民的庆典,
不是让老百姓看我们演什么,
而要调动大家,
让老百姓成为主角,
高手在民间,给他们舞台,
他们会交出让人惊奇的答卷,
事实证明,
张艺谋又一次成功了。
这位比共和国小一岁的导演,
今年也有69岁了,
28岁高龄考入北京电影学院,
37岁拍出处女作《红高粱》,
不为稻粱谋,
为艺而谋,
回望导演这近40年的光影人生,
每一次都按在了国家发展、
人民进步的命脉上,
也曾多有诟病,
也曾一时无两,
这正是一位导演必须具备的
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成就之路。
他不是第一天就成为张艺谋的,
从工人到蜚声国际的大导演,
也走了一条非常艰难的路。
0
1
我就是要极端,就是要吓你一跳,每位导演的处女作都填涂着
他一生作品的底色。
张艺谋21岁时是工厂的工人,
28岁超龄考入北京电影学院,
起初,他考大学
只是为了改变命运,
学电影后被深深吸引,
才有了拍电影的想法:
“电影是有魔法的,
相信今天这么多年轻人
也是被电影的魔法所吸引。
爱电影,
投身于这个事业,
我才真正变成了一个电影人。”
32岁从电影学院毕业,
做了摄影师,
掌镜陈凯歌的《黄土地》,
获得国内外很多摄影奖项,
作为摄影师张艺谋,
虽然出发晚,
但是起点令人望尘莫及。
37岁,他导演的处女作
《红高粱》公映,
那是一个热血青年的嘶吼,
充满血性的作品,
红色的高粱,唢呐齐发,
高粱地里的野合,
九月九酿新酒,
好酒出在咱的手,
导演一出手就像放鞭炮,
噼噼啪啪惊天动地,
成为那个时代最强的音符,
无论当时还是现在,
《红高粱》在中国影史上的意义,
横排竖排都是里程碑,
完全不容被忽略。
多年后,
张艺谋接受采访时说:
“全世界导演的处女作
都呈现出一种独特感。
我很在意处女作,
所有的‘第一次’
都有一种本质的东西,
就是人一辈子
不会改变的那个样子。”
从那时起
浓墨重彩成了张艺谋的底色,
在中国内地几代导演中,
他的作品标识度非常高,
《红高粱》给他带来了很多荣誉,
这部电影让他
从柏林国际电影节捧回了金熊,
从法国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
带回了银熊猫,
从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获颁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
国外开花国内也香,
《红高粱》获得金鸡、
百花双料故事片奖,
年轻气盛,
每个导演的作品
都跳脱不开他的年龄和
他对世界的阶段性人知:
“那个时候我就是要极端,
要那样一种色彩、画面和音乐,
要几十把唢呐一起吹,
要的就是吓你一跳的感觉。”
一跳越经年,
导演后来每次出手都是一跳,
一小跳,一大跳,
总之是影不惊人死不休。
0
2
导演选本子眼光独到,和他合作过的作家如今已经获得诺贝尔奖。
拿出这么具有个人色彩的
《红高粱》之后,
导演的拍片速度基本
以每年一部的频率进行着。
那时他选剧本的眼光
主要集中在优秀小说上,
事实证明,
导演的眼光独到,
三十多年过去,
年为张艺谋提供
处女作剧本改编文本的莫言,
凭借小说《蛙》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评奖委员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
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那时,
诟病导演不会讲故事
还不是主流思潮,
诟病导演总是通过影片
暴露中国贫弱落后面貌给世界看,
成为当时对张艺谋最大的批评。
时隔多年,
这种观点已经站不住脚,
首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然后讳疾忌医
不如引起疗救的疾呼,
最后了解自己贫弱,
努力奋斗才能逐渐走向富强,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是一切的前提。
回顾张艺谋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品,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剧本改编自小说。
年与杨凤良合作导演影片《菊豆》,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
年执导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
年导演影片《秋菊打官司》,改编自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
年导演影片《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
这些电影为张艺谋赢来了
很多不同的国内外奖项,
每一部作品,
导演心中都憋着
处女作那一声惊雷,
就是要吓你一跳,
虽然惊雷可能是唢呐,
也可能是首创的纪实性拍摄、
或者是非职业演员做主角等,
总之,
导演的作品一部一个惊雷。
当年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时,
有一天导演就坐在
乔家大院二层往下看,
在想怎么拍,
画面怎么构成。
突然看到那种
方方正正的“透视线”,
在眼前特别严谨,
“没有规矩哪来方圆”
这样八个字就浮现出来。
后来导演就把电影主题定为
“规矩”,“一院点灯”、
“二院点灯”,
这个妻妾成群的故事
有了一条很硬的筋骨,
红灯笼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隐喻,
导演喜欢红色,
红色有时是吉祥喜庆,
有时是血流成河,
有时也是一团燃烧的火。
完成国庆联欢,
导演到了平遥,
作为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大师班
第一位嘉宾与现场观众
分享他的故事与感受时,
他这样鼓励年轻人:
“电影就是有魔法的,
每一个导演心中总是
有一团燃烧的火,
其实很多电影拍出来都无人问津,
很多年轻导演不断地遭受挫折,
但是你看,
他心中那团火不会熄灭,
这就是电影。”
0
3
讲好故事并不是
好电影的唯一标准。
进入新世纪,
导演开始在作品上
寻求转型和突破,
年影片《英雄》公映,
虽然剧情被诟病,
形式有余,
故事不足,
但这部影片聚集了神咖阵容
如梁朝伟、张曼玉、
甄子丹、章子怡,
今天再无此盛,
影片斩获票房2.5亿元,
占当时中国全年票房的四分之一,
自此“以票房论英雄”的价值标准
开始风行。
再谈《英雄》,
导演说:
“当年《英雄》
是按文艺片准备的。
拍《英雄》是按部就班,
是我到了一个阶段
自然而然的变化,
其实那时候完全是无意识的。”
基于不会讲故事这个槽点,
当年张艺谋遭到了文艺界群嘲,
使他一度非常沮丧:
“那时候我们对票房没概念,
卖那么好,
跟我有啥关系,
我不觉得票房高
是一件很得意的事情。
我很在意文艺界的评价。
结果人家都说这个电影思想、
价值观有问题,
我就很沮丧。”
不过,
这些抨击并没有阻挡秦人张艺谋,
西北汉子的执拗或者坚持,
不会让他轻易被打倒,
关于电影,
他做了很多开创先河的尝试,
最早用以纪实方式表现
农妇上诉的电影《秋菊打官司》,
甚至使用了偷拍,
让巩俐混迹村民中,俨然路人,
“我就是要个说法”成为流行语,
这样独特的语境并不是自嗨,
《秋菊打官司》
获得第49届威尼斯
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巩俐获得最佳女演员奖、
第13届中国电影
金鸡奖最佳影片奖,
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
优秀影片奖、荣誉奖。
《一个都不能少》
首次使用非职业演员做主角,
聚焦农村教育,
魏敏芝因为饰演了
片中的代课老师,
一触电而不可收,
长大后考入西安外国语学院
西影影视传媒学院,
成为一名编导系的学生。
后去美国留学深造。
现在已经结婚生子,
身兼演员、
导演和主持人多职。
电影完全改变了魏敏芝的人生,
如果没有这部电影,
她说自己会是一个农夫,
养猪生子,
围着小村过一生,
但是正因为这部电影,
她从一个泯然众人的普通女孩
一路升学、留学,
沿着电影这束光指引的路,
璀璨绽放,
《一个都不能少》之于魏敏芝,
就像《红高粱》之于张艺谋,
开启了一个人,
一生中趋向光明的路。
去年导演的新作《影》,
黑白山水画的风格,
再一次技惊四座,
不知道是不是
形成了吐槽惯性,
近十年来,
导演的作品
虽然做了各种题材的尝试,
但是一公映,
批评之一就是不会讲故事,
对此高晓松在采访导演时
提到这个问题说:
“我认为好的电影
是给到的信息量,
给一吨信息量的就是好电影,
这些信息量可能来自于故事、
来自于一个强壮的人物
或者一个突出的形式感。”
导演也认同这个观点:
“我就觉得哪个电影有特点,
哪个电影就吸引我。”
导演的电影作品细细品味
还是有信息量的,
比如《影》就是
通过一个强大的水墨铺排,
以及一人二角的笨功夫拍摄,
给人一种惊艳惊讶
最后一声闷雷的感觉,
很多人在电影开始很长时间,
都没发现邓超一人分饰两角,
而达成这个效果,
完全摒弃了技术流,
绿幕加电脑换头的方案,
全部用真人去演,
拍两遍,
再把两遍对得严丝合缝,
这种不炫技的笨功夫,
既考验演员演技,
又考验剧组,
导演最得意的一个长镜头,
是两个邓超带着孙俪的三人戏,
靠演两遍,
还用长镜头,
做到这个足以得意了。
讲好故事并不是
好电影的唯一标准,
玩技术长镜头,
玩内心深处的触动,
导演是裁判不是教练,
不要教演员演戏,
开机前教,
开机后就不教了,
当初倪妮演《金陵十三钗》之前
导演教了两年,
开机后,
导演就是判断演员演得对不对。
不对就反复,
反复30遍还做不出来时,
导演要检讨自己是不是要求太高,
要开始修改剧本了。
以执拗著称的导演,
在拍摄过程中并不为强人所难,
上了年纪的人,
虽然也是雷,
但是惊雷换做闷雷,
导演越来越温和了。
0
4
重情重义,特有的皇天后土哺育出秦人的朴实。
-
04
-
导演的好几部作品都是为了
实现之前的千金一诺,
年导演影片
《千里走单骑》,
是为了履行和高仓健
多年的合作约定。
高仓健于年去世,
这部电影是他的封笔之作,
当年,高仓健在影片拍摄中
表现的专业水准,
让张艺谋大加赞扬:
“他是我最敬佩的演员,
而且从很早开始,
他一直就是我心中的偶像。”
年导演影片
《满城尽带黄金甲》,
源于年张艺谋与巩俐
在长城许下的一个愿:
让巩俐当一次女皇。
巩俐是张艺谋的第一个谋女郎,
两人合作多部戏,
可以说是张艺谋
塑造了今天的巩俐,
也是巩俐成就了
张艺谋那些如闻惊雷的电影,
一个好演员和一个好导演遇到,
观众们享受的就是
最美的光影盛宴。
多年过去,
巩俐依然保持着创作生命力,
并找到了人生归宿,
张艺谋也逐渐走上了
“国师”的神坛,
妻美子孝,
恩恩怨怨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0
5
导演演戏,
就没演员什么事了。
郭宝昌导演的电视剧《大宅门》
集齐了一手导演同花顺,
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
姜文、何群,
一种大导纷纷前来客串,
在剧中找导演成为观众
当时最大的乐趣。
张艺谋导演早年间也做过演员,
电影《老井》他饰演
农村小伙孙旺泉,
获得年电影金鸡奖、
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
同时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
最佳男演员奖。
年张艺谋还主演了
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
把一个从秦朝穿越而来的古人
演得惟妙惟肖,
电影斩获很多国际大奖。
年电影《有话好好说》,
张艺谋在影片中扮演了
一个收废品的民工角色,
至今“安哄,额想你”的台词
犹在耳边。
会导必定会演,
这些好像玩票似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
已经成为点缀
影史星空的点点星光,
成为有趣的回忆,
逆流而上,
导演直着嗓子喊出
秦腔一样的调子: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
往前走,莫回头”,
正像导演的人生主旋律,
往前走,莫回头,
永远保持年轻的莽撞、
血性、不惜力,不顾盼,
正像导演自己说的:
“我不太爱惜自己,
也不装大师,
还是希望保持心态的年轻。”
69岁的张艺谋
依然忙碌在第一线。
对于未来发展,
张艺谋透露,
自己执导的警匪电影《坚如磐石》
已经制作完成准备送审。
年底会还计划拍摄一部
谍战片《悬崖之上》。
在东北雪乡拍摄,
希望拍出真正的冰天雪地,
这又是一个新的尝试,
又将是一声惊雷。
老梁说电影有一期节目中说:
张艺谋今天已经
被走上国师的神坛,
成也国师,
憾也国师,
他后面的作品
相对于《红高粱》来说,
不再有振聋发聩唢呐齐发的动静,
荣誉的光环加身,
是幸事也是不幸,
我们不能把他拉下来,
导演自己也说,
不能拍出和黑泽明比肩的作品,
是此生遗憾。
但他是导演,
14亿甲方顶奥斯卡欠他小金人,
他是秦人张艺谋,
他是中国电影界投向世界的一声惊雷,
是无法被忽略的唢呐齐鸣。
编
辑
EDITOR
小
刺
猬
.10.30
更多精彩影评请点下面链接:
入殓师
卖惨总是有市场,同情心是帮忙还是帮凶
千与千寻:相伴请用力,再见会很久
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
:被过去纠缠的人得不到现在也失去了未来
复仇者联盟4:可能是史上最大前后呼应反应堆
山楂树之恋:那个用生命爱她的人走了
七月不安生
真爱之吻不是消除诅咒的唯一锦囊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猴哥、八戒和沙僧
西游伏魔2:世间终觉你好
坑娃的动画渣片如何能忍?
芳华:别当真,当真就好
影:过程很《罗生门》,结果含蓄而明确
我在他深潭一样的眼睛里陷落
分
享
改
变
世
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