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课堂开课啦!
唐朝诗人白居易有诗「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其中的梨园二字爱看戏的朋友一定比较熟悉,所谓梨园,古代就是戏园子,现在梨园=戏曲。
中华戏曲文化博大精深,迄今为止共有多个剧种流传于全国各地,其中有一个剧种流传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它的名字就叫作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发源于宋元时期的福建泉州,大兴于明朝。明嘉靖四十五年(),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如果说它是最为正宗的南方剧种也一定都不为过。但是这一南方人必看的剧目,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好些咱老武汉人都是第一次听说。
年5月20日,在一个爱与阳光的日子里,经国务院批准,梨园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用我强调,您应该已经明白了它的重要程度。
和众多古往今来的戏本子一样,忠义奸佞、痴男怨女、悲欢离合、狭路相逢也是梨园戏要讲的故事。雨天巧遇、亭中会面、孤男寡女、天时地利也是梨园戏少不了的戏码。
梨园戏中有这么一个传统的戏码,它也安排了一出孤男寡女亭下会面的戏,叫《御碑亭》:
话说,明代,儒生王有道进京赴试,留下妻子月华只身在家。
清明时节,月华祭扫后归家途中遇雨,避于御碑亭。偶遇前来避雨的秀才柳生春。
雨天巧遇、亭中会面、孤男寡女、天时地利齐备!眼看就要来一处三观崩坏的桥段……
作者仿佛看穿了观众心里那一抹黑暗,他偏不让这种事情发生!!它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暗生情愫,更没有你想要的干柴烈火,两个人规规矩矩,各占一边避雨,一夜都没说过一句话。
这不挺好吗?坏了!坏就坏在这事儿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添油加醋传到了丈夫王有道的耳朵里。
这种事儿别说是封建教条繁多的明朝,就算现在也没几个男人能忍呐!月华苦辩不果,万般无奈,自请出门。
话说,这也巧了。过了些时日,王有道、柳生春皆中试,二人结伴回乡,于御碑亭重遇正要离开的月华。三人重逢,怎一个尴尬了得!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一点,这听起来遥远也很古老的梨园戏其实很会把控观众心里的节奏,它每时每刻都在带着你,吊着你的胃口,戏剧冲突如此强烈,我要不说,您准能觉得这是部电影。它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呐!
很多人对各个剧种有着根深蒂固的认知,你比如说越剧,他觉得那肯定跟爱情脱不了干系;京剧,力拔山河气盖世,家国情怀跑不了。您别急着否认,好多人就这么觉得。唱法使然。
然而梨园戏不同,它的唱法可能更古老,也更原始,更加的博大精深。它能唱这种「王家卫」式的文艺,也能唱「张艺谋」式的大场面。《陈仲子》就是后者的代表。
陈仲子是战国时期齐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及隐士,与孟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孟子称他为“齐之巨擘”。
陈仲子,贵族士大夫,才华横溢,高贵,迂腐,在那个洪波涌动的大时代,他想要独善其身。怎么可能?打仗不要你的命,你的君王也会要你的命!
同样的,只是一个故事背景就显示出其中可怕紧张地戏剧冲突!在冲突之中,一个时代跃然纸上!
御碑亭里避烟雨,亭外流言暗自生,莫负人间清秋色,鉴赏梨园陈仲子。
下半年,「戏码头·全国戏曲名家名团武汉行」版块将为大家带来梨园戏的两个代表剧目。
对于好些观看过戏曲节的戏迷来说,他们什么没看过啊?梨园戏您可能还真没看过。
全国戏曲名家名团武汉行
6月庐剧《梁山伯与祝英台》6月花鼓戏《凤冠梦》7月梅尚程荀?史依弘(上)7月梅尚程荀?史依弘(下)7月梨园戏《御碑亭》7月梨园戏《陈仲子》8月京剧《大宅门》(即将开票)未完待续文章来源▼
今日作者:写澜
人物配图来源网络
我就知道你在看↓↓↓写澜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