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不谈电影艺术,来说说《长城》对军人职业化的理解和认识。当然,电影《长城》不是纪录片,它只是张艺谋综合了东方元素、西方思维,用一帮面瘫演员打怪兽的简单故事,并不是尊崇史料的依据。
从军事角度来看,这部片子无意之中,展现了几百年前西方军官和东方军官的职业素养。
先说那两名远道而来的欧洲军官威廉和托瓦尔——两名谁出钱就给谁卖命的雇佣军军官。这其实就是西方军人职业化的最大特征:契约精神。片中那个不知道什么背景,谁都捧却怎么都捧不红的景甜发问:你们为什么打仗。威廉回答:为了钱,为了吃饭。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建立在雇佣关系上的契约,是一种重要的事先制度约束和职业道德。西方大多数军队中,军人的信仰是私人问题,军人可以信仰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也可以不信仰宗教,党派为题也是如此。少了这些约束,军人按事先约定的契约显得非常重要。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军官一方面坚守岗位,一方面在下班之后来不及换下军装就上街开出租车补贴家用,也体现出这样的契约精神,即便是到了最困难的时候,也不会撂挑子。
在威廉他们身上,还鲜明突出了职业军人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专业。两个人具有很强的侦察能力,能迅速找准敌人的要害进而展开攻击,在沙漠戈壁中可以准确识图判图,会用磁石制作指南针,灵活运用战术原则摆脱契丹人的追击。当砍掉一只饕餮的前肢时,有意识地要带走进行研究等等,这都反应出军人显著的职业特征。
在西方军人的行李中,各种实战化的个人装具很多,比如野外求生的刀具、火种,制式的止血、防虫蛇药品。个人生活用品也体现出专业化水平,比如背负式的水袋,轻便防寒帆布。
西方军官职业化品质中,第三个特征是武德,简单地理解可以讲是战斗力标准。《长城》中,威廉和托瓦尔熟练掌握手中兵器,对单兵战术和班组配合都达到了精湛的地步,具有非常强的单兵突击能力和格斗能力,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反映出西方军人长期坚持战斗力标准,进行了严格的实战化训练,体能和战技术水平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张艺谋的影片,也对中国宋代军队进行了描述。从中国历史来看,宋朝重文轻武,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是前几名,军队装备也算不错,已经有了火药在军事领域应用的记录。
在两宋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已经出现了突火枪、火箭、火炮这样的火器。当然这个“火箭”就是影片中将黑火药绑在箭杆上用弓射出,这火炮也是前膛装填,射程大约只有百米,但已经足以从冷兵器时代向上跨越。
但是,宋代军队的训练水平是堪忧的,特别是戍边的军队,很多都是流放的罪犯和不被重用的军官,军人们思乡心切,无心扎根,战斗力水平可想而知。
《长城》中,宋军在作战中主要依托坚固要塞,投入重兵进行防御作战,实在是无奈之举。宋朝在军事思想上相对保守,其中一个重要后果是长期忽视骑兵这样的突击部队建设,规模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应对北方的威胁。
景甜饰演的女将军,就是一个从小生活在部队的孤儿,没有人怀疑她对部队的爱,是部队培养了她,给了她衣食丰俸禄。所以,这就形成了东方军人职业化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忠诚。这种忠诚意识,在西方军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不仅存在于中国军队,包括朝鲜、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甚至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军队,都强调忠诚教育。
当漫山遍野的饕餮来袭,一支敢死队出现了。敢死队这个组织,更具有东方特色。由于东西方对死亡的认识和态度相差很大,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东方军队可以在没有足够火力的情况,完全依靠人力冲锋,达到突击的作用。这也是东方军人的职业化要求之二:决死。如果“勇敢”是对全世界军队的要求,那么“决死”是东方特色。宁死不屈,决不投降,死守不退,这只有东方军人才能做得到。
《长城》这个片子在手法上也区别了东西方军队对英雄主义的看法观点。在对西方军人的塑造上,突出了威廉的个人英雄主义。在对宋朝军队的描写上,更多的是强调军队各个兵种的协同配合,各种战术谋略的应用。重大决策,也都是以“党委”集体研究形成的。由此引出东方军人职业化要求的第三点:奉献。在不允许过多彰显个性的环境和传统下,掩埋个性就必须坚守奉献。
说这么多,倒不是说东方和西方哪个就比哪个强,而是想说,谁也不要把谁带沟里去,只有坚持自己的特色,同时学习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才能真正走向强大。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广泛吸取了西方军队的训练理念和方式,突出士兵,特别是陆军士兵的战术修养,战斗力大幅提升。在侵华战争初期,日军士兵在体能、格斗、射击和土工作业方面,都可圈可点,令很多中国军人印象深刻。
最后还是回到《长城》这部电影上来,要感谢张艺谋这些年带给我们的电影,至少他的电影都是完整的作品。学摄影出身的张艺谋深得画面语言的精髓,这几年又进一步轻讲故事,重描特效,全片还是对得起它的票价的。
最后黑一下鹿晗吧,我觉得他太适合演一个怯弱的男子,简直是本色。
赞赏
人赞赏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北京如何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