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乐溪潘冬妮编辑/吴立湘
要说这几天的热搜关键词,《长城》妥妥的占了一席(其实更多的应该是[景甜]吧)。
面对略微有些“一边倒”的影评风向,小娱认为,保持自己的存疑精神也很重要。
对此我们特别录制了关于《长城》的音频节目,里面有对影片的吐槽,对输出价值观的讨论,也有张艺谋导演本人的亲口回应,以及他阐述自己究竟为何要做这么一个自定义为“重工业”的电影。
听
另附上我们之前对张艺谋的文字采访,
欢迎大家在听完节目里张艺谋的讲述之后,
在后台留言与我们交流分享你的观点~
中国故事出海如何“借水行舟”?
相比于外界的喧嚣,张艺谋显得泰然自若,此刻他正坐在传奇影业的放映厅,向小娱讲授他的电影“重工业”梦想。
很多年后人们回顾这段历史,年也许会被认为是这些大导演们的突围之年:冯小刚选择挑战题材与审查的边界,李安追逐帧的技术革新,而张艺谋则试图把中国故事真正带上世界舞台。
张艺谋
他把国产电影比喻成轻工业:“我们的电影市场固然越来越好,但更多还是自娱自乐,偶尔文艺片在电影节上拿拿奖。而面向院线、面向全球年轻人放映的电影,才是这个产业的重工业支柱,这一块儿一直是中国电影的短板,法国、意大利、日本也不行,主要是美国电影,全世界都要看好莱坞大片。”
他也提到《卧虎藏龙》和自己的《英雄》:“那都是十几年前的东西,好像之后就再也没什么声音了。”创造1.7亿美元票房的《英雄》,至今仍是全球最卖座的华语片之一,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陵十三钗》的北美票房为31万美元;在国内获得2.9亿票房的《归来》,北美只在55家影院上映,票房37万美元。
“我们总强调民族自豪感,外国人来都不要了,直接就是中国人在长城上打怪兽吧,那你能把这个故事推广出去么?你空有雄心壮志,人家不买账,最后只是五家影院起片,而不是家影院起片。”
在《长城》这个项目上,张艺谋摸索到了帮助中国电影走向更大市场的基本规律。他无数次谈到的一个形容是“借水行舟”:好莱坞的工业制作水准、外国编剧的创作思维、全球年轻人喜爱的魔幻动作冒险题材,但中国导演的加盟,为其中融入了更多中国元素,以及85%的中国演员。
《长城》
“长城是中国精神的象征,它既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在张艺谋的构想下,这部爆米花大片加入了很多符合中国人价值观的东西,以及他所擅长的宏大叙事,“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而是要传递出牺牲的精神、家国情怀、战斗的意义等等。”
但即使加入了不少改编,他依旧笃定这是一部典型的类型片。“它是面向全世界放映的,在美国一开画可能就家影院,还在欧洲、美洲、全世界多个国家全部展开......”张艺谋眼中仿佛闪烁着一部浩大的世界版图,“这才是重工业。”
一起登上这艘重工业理想之船的,还有环球影业、乐视与中影,来自多个国家的幕后主创,五位声名赫赫的海外编剧,以及马特·达蒙,佩德罗·帕斯卡等明星“外援”。
谈到不少人质疑的合拍片由外国明星主演、白人拯救世界的套路,张艺谋果断回应:“给全世界人民看的一部大片,我们是不是要找一个世界级的明星?你怎么知道这是以白人为核心的电影?没有看电影,就不能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个1+1吧,如果借水行船都遭到质疑,非要自己重新修航道,那就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走出去啦!”
没预算也不能哭爹喊娘的“船长”
“我觉得中国特别爱议论制片人中心制还是导演中心制,”传奇东方CEO罗异,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感叹,“其实这么大体量的片子完全是集体创作的产物,大家一起来做。”
他话锋一转,望着张艺谋笑起来:“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这个船只有一个船长,那就是导演。如果这还要各种干涉,何必找张艺谋来拍呢?”
在电影行业征战多年,已被奉为“国师”的张艺谋颇具制片人思维。他有很强的决断力,剧本创意完全有几位外国编剧完成,翻译成中文递交给张艺谋时,连罗异都有些忐忑这位中国导演是否能够接受在长城上打怪兽的想法,但张艺谋很快就同意接手,并给出了三个非常重要的修改意见,据说这些都被采纳进了电影中。
《长城》有马特·达蒙等明星“外援”
能掌控大阵仗,也是他为人称道的一点。作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团队,《长城》的主创中有18位曾经获得过奥斯卡奖的提名,张艺谋只带了少量的摄影师和美术的工作人员,“不是来取经的,是配合。”他强调,“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想要表达的内容还是很重视的,演员从国内到国外也都是我选的。”
合拍片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沟通成本极大,剧组配备了70多位翻译,但张艺谋并不认为听不懂就是障碍:“你要相信好的演员是不需要被教台词的,而且台词都是事先写好的,对马特达蒙这样级别的好莱坞演员来说没有任何问题。为了得到更好的结果,他甚至会给你7、8种不同的表演方式,我就是听不懂,看也能感觉到他们是很专业的。”
张艺谋喜欢给每个演员都多拍一些镜头,他创纪录的一次是拍《山楂树之恋》时,周冬雨和窦骁的一个镜头拍了一百多遍。《长城》分成两组拍摄,经常二组拍完之后张艺谋还会下去自己拍一遍,有时候是觉得动作拍得不够好,有时候则是不满意都画好的脚本有一些没有拍出来。
“在现场是拍得越多越好,只是《长城》这个电影不行,那么大的制作成本不能这么磨,我通常习惯是拍三五遍,但片场状况频出,所以十遍二十遍的也有,这是正常的。”
不过最令罗异惊叹的是,张艺谋有着极为精准的预算和日程管理。由于有美国工会严格规定,每周必须有休息日,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拍了四个多月的《长城》,没有超期也没有超支。
“好多美国导演不看预算,也不知道周期,但张艺谋导演这方面的意识特别强。有时候他会说,这个景怎么搭成这个样子了!用不着这么大,我拍一个角落就可以了。”
“也许这是我能适应好莱坞电影工业体制的一个地方,有一些戏我们没有预算,这时候不能哭爹喊娘的,只能想办法调整。”张艺谋笑起来,“这个可以自夸一下,有的导演光是拍摄就花好几年,我很少这样子,都是在计划内完成。”
不过他坦言自己也有需要“取经”的时候:“这个片子在美国是PG-13,这个标准我也不是很懂,所以拍到一个镜头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你们来看看这个PG-13能过吗?我知道基本上如果是这个级别的,在中国就不会被剪。”
“我不太懂你说的架空是什么意思”
在国人看来,张艺谋更擅长驾驭现实题材的电影,从《红高粱》,《活着》,到《山楂树之恋》、《归来》,他收获了无数观众与影评人的仰视。
四年前,央视的一档节目曾经邀请张艺谋与卡梅隆对谈,主持人让两人现场为对方编一个故事,卡梅隆的设想天马行空:张艺谋在潘多拉星球上寻找一种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颜色,只有在潘多拉夜晚的森林才能看到,在寻找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女人并爱上对方,但这个女人身高是他的两倍。
张艺谋与卡梅隆对谈
而张艺谋的故事无论多么奇幻,总能找到现实的影子:卡梅隆穿越到唐朝与杨贵妃谈恋爱,两人花前月下时,杨贵妃忽然感到这情景似曾相识,“很像未来在船上的一个故事”。于是,卡梅隆就带着她乘坐他那艘能潜一万多米的潜水艇,去深海中寻找那艘大船。
《长城》算是张艺谋首次挑战架空历史的一部电影。“我不太懂你(指小娱)说的架空是什么意思,在我听起来这好像是一个贬义词。”他微微皱眉,眼神中带着不容置喙的审视,“它是个魔幻题材的怪兽类型片,是年轻人喜欢的一个大类型。我自己没有拍过,但不代表这个东西不好,现在反倒它们是主流。”
和张艺谋亲身接触,卸下大导演光环的他也有着可爱的一面。黄轩就爆了一个料:在片场拍牺牲的一场戏,要把棺材盖上,大家都觉得这个不太吉利。但张艺谋却煞有介事地说,阎王爷看到棺材盖上了,就会把名字从生死簿上抹去,从此你就是自由人,不会被小鬼把魂带走。
张艺谋66岁,最小的女儿张壹娇只有10岁,谈到孩子,他棱角分明的表情变得柔和起来。“我那孩子很逗,我在工作当中时,他们拒绝看《长城》(片段)。”他突然侧过头和罗异说道,“咱们上次录音嘛,她就不高兴,跟妈妈说不应该来,他们想看完整的……其实这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一个类型吧。”
《大白鲨》
“至于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大片类型嘛,”张艺谋想了想,告诉娱乐资本论:“《盗梦空间》吧,还有《大白鲨》、《侏罗纪》,这些看着视觉上很过瘾。有个情境是最开始杯子在抖,然后突然恐龙冒出来,喔~很震撼!”他伸开双臂露出极度兴奋的神情。
《长城》之后,张艺谋表示自己会回归到国产电影“轻工业”的体系:“毕竟这种重工业的东西,多少年才有一次(机会)。你不要以为后头就有了,要看这一次能不能成,成了以后还要看是谁来继续做,传奇还是迪士尼。”
但一旦走上拥抱科技的道路,很可能就再也刹不住车了。张艺谋坦言,这次和工业光魔、WETA这样一流的公司合作,身体力行地触及大规模的特效,也为自己积累了很多经验。
“凡是所有跟影像有关的技术革新,我都特别感兴趣,因为我就是干这个工作的。”他谈到英剧《黑镜》,谈到AR与VR,“未来我们会生活在影像世界当中,大家天南海北开会,还可以互相牵手,拥抱,说不定打喷嚏还传染感冒,”他笑起来,又很快陷入沉思,“不知道未来世界什么样,也许最后所有的人距离既遥远又近。”
请戳下方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