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能吃芹菜和胡萝卜吗 http://www.bdfyy999.com/bdf/zhuanjiadayi/changjianwenda/6388.html
导读:作为张艺谋“归来”之作,《归来》照例引起巨大争议。有人说,如果这不是张艺谋的作品,口水仗也不至于此。在影评人看来,张艺谋是另有深意而不被理解,还是他的确已无法重返巅峰?
正方观点:别把张艺谋想简单了
正方辩手:赛人(《中国电影报道》策划)
精华观点:姜文在转型导演后也偏爱拍摄“革命往事”,在他最具魔幻色彩的《太阳照常升起》中也探讨了选择性失忆这一命题,片中的疯妈甚至也在盼望某种归来。姜文对记忆本体处于怀疑的态度,张艺谋比他还要决绝,他干脆放弃了:到最后,归不归来都一个样。
在这个快速消化、表达信息的时代,真的用网络语法——比如《归来》是“《初恋50次》+《忠犬八公》”习惯性吐槽张艺谋,比花点时间去理解导演意图省事多了。事实上,尽管观众都不喜欢他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铺满真菊花,但他绝没有你们想的那么简单。
说爱情片浅了,巩俐陈道明演的是“麻木不仁”
把张艺谋放到中国第五代导演群落里去审视的话,他的文革叙述是最多的,有《活着》、《山楂树之恋》和《归来》三部之多。它们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革叙述相比,也渐渐脱离了伤痕文学所连带的对苦难的倾诉乃至控诉,而力图从更大的命运悲剧中去管窥这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运动,带给芸芸众生的变与不变。
好比《活着》,福贵的故事多少带有些塞翁失马的况味。他的落魄源于其自作孽、不可活,同时也让他在新的时代变局中能逃过一劫。这种焉知祸福的人生变数,让福贵这个从前的地主、赌徒,后来的民间艺人外加小生产者,能有足够的胸襟去消化那无法逃遁的苦难。《山楂树之恋》的爱情悲剧定格在文革后期,当新时代的春雷骤然敲响,官二代与小知识分子子弟的爱情有疾有终,他们还没有真正品尝到爱情的甘甜,更享受不了即将成为利益即得者的荣光。而那个号称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山楂树,最终恢复它本来的样貌,一片雪白。革命的传统教育终被生命之花所轮替,而就是这棵见证“爱情”的山楂树在三峡工程中被沉入湖底。这个不是爱情的爱情,变得倔强起来。
《归来》在旨趣上走得更远,也更具寓言色彩。这样的一段似是故人来般的人间小团圆,在妻子这边是叶公好龙般的视而不见,丈夫那厢是对过往记忆的徒劳打捞。更实际的,女儿的工作更替和婚姻大事,作为父母皆懒得问津。它越是硬性地披上一件温情脉脉的面纱,越是显现所谓的共聚一堂,也只是徒有其表。夫妻在分居而卧,女儿充当夫妻生活的破坏者之后,轻易地获取原谅后,而无法对曾经的重大过失进行有效的赎罪。由于选择性失忆如此持久,这个三口之家便只能在将错就错中勉强维持。而影片反复强调的“归来”,也终被年复一年的等候所代替。归来的意义变得空洞,只剩下对归来的期盼,且这种期盼也只剩下习惯性的规定动作。
在影片的最后一刻,陈道明扮演的陆焉识和葛优成功扮演的福贵,在仪态上,各有各的麻木不仁。当然,陈道明和葛优毕竟是戏剧演员出身,他们的表情有着技术化的提练,以及更为重要的为叙事服务的目的性。更麻木的表情,我们可以从安东尼奥尼的《中国》里随处可见。
比原著更刁,与《太阳照常升起》异曲同工
不少人看《归来》不满足的地方,在于和原作《陆犯焉识》的比较。认为抽空了历史中那些狰狞可怖的印记。《陆犯焉识》的时间跨度很大,它其实说的是一个接受过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并具花花公子风貌的人,无论是在民国和共和国,都完全溃败的惨相。张艺谋所探讨的不是泛泛的史海钩沉,也非亮出伤疤创口后的示众,而是时代洪流退潮后,伴随着泥沙俱下的会是些什么?它展现的不是破镜,是一种形态上的破镜重圆,是一种无能为力,又必须勉为其难的,对家国感的维护。
最近,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称那些将《陆犯焉识》和《归来》来对照,并计较得失的为原著党。原作者严歌苓则称张艺谋的这次改编非常刁,更切中主人公陆焉识这一名姓的深义。这可以理解为冯婉瑜以为自己深爱着陆焉识,可对陆焉识真正的历史并不感兴趣,她的心因性失忆,也可看作是一种渗透性的、具持久战性质的自我催眠。何谓“焉识”,其实就是如何认识。我们都以为我们对历史有所认识,而我们认识的只是我们愿意认识的那一部分。这就是片中所反复强调的选择性失忆。
除张艺谋外,曾与他有过两次精彩合作的姜文,在转型导演之后,也偏爱拍摄他心中的革命往事。《让子弹飞》实际也是一种变相的文革记忆。而在他最具魔幻色彩的《太阳照常升起》中也探讨了选择性失忆这一命题。片中的疯妈也在盼望某一个人,某一种事物的归来。到后来,归不归来都一个样。张艺谋的《归来》也是如此。姜文对记忆本体,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就一直处于怀疑的态度。张艺谋比他还要决绝,他干脆放弃了。无法归来,不在于记忆的不可靠,而是我们的记忆,是被另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所施予并撰写的。
反方观点:张艺谋没能重回巅峰
反方辩手:桃桃林林(网络人气第一影评人)
精华观点:改编《陆范焉识》,即使抽离历史,只要感情讲得真,一样可以很感人。因为人类的感情从来都是共通的,并不会因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得无法理解。《归来》不但抽离时代背景,更抽去人物的背景,片中的所有角色都变成没有过去的人。
《归来》讲的是一个回家的故事。只不过,离家几十载的陆焉识,即便回了家,仍然无法与妻子相认。在妻子冯婉瑜的眼里,其实陆焉识从未归来。于是,归来与无法归来成为故事的核心。而在创作者眼中,那段因历史造成的伤痛,是一辈子也无法治愈的,又谈什么归来。这个主题无法不让人想起影片的宣传导向,早期的评论一致将《归来》称作张艺谋“归来之作”,暗示《归来》重回其创作巅峰。可惜,这样的《归来》离张艺谋的巅峰实在相距甚远。所谓张艺谋的《归来》,其实是从未归来。
不控诉不是问题,问题是演技再好人物却没共鸣
在对《归来》的批评中,最常见的就是称其有意抽离时代背景,不敢直面历史,以小情小爱消解社会伤痛。其实我不太认同这样的说法,因为在小说改编过程中,创作者总会有他的取舍。即便抽离历史,只要故事讲得好、感情讲得真,一样可以很感人。因为人类的感情从来都是共通的,并不会因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得无法理解。只不过,《归来》在改编的过程中,不但抽离了时代背景,更抽去了人物的背景。由此,片中的所有角色都变成没有过去的人,我们不清楚他们曾经怎么样,以至于今天会这样。这对观众来说是不公平的。
冯婉瑜与陆焉识的爱情很坚贞,两人也够痴情,这是创作者一开始就强加给角色的,角色成为执行命令的符号。然而直到结局他们本身没有变化,对人物关系也没有拓展。最通俗的爱情戏都要从一见钟情讲到一波三折,为了观众能对角色的遭遇产生共鸣,有了认同感才会有移情。而《归来》却是在一开始就生硬地把这个设定交代给观众,无论你是否接受,他们都要开始哭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张艺谋也如此热衷让观众哭了。《归来》在对煽情的处理上,倒让人想起内地另一位票房大导——冯小刚,比如他的《》或是《唐山大地震》。《归来》的煽情方式与《唐山大地震》等非常类似,都是以苦情来煽情。每每伤感的音乐一起,复古的推镜头逐渐拉近角色那种伤感的脸,在眼泪与悲伤的气氛下,观众就应该跟着哭了。
煽情不是坏事,只要煽得好,观众同样很买账。只不过,《归来》的煽情方式实在不高级,反反复复始终是那几招,靠角色的苦来唤起观众的同情。殊不知,好的煽情应该是由共鸣而引起感动,由感动而伤心落泪的。而一部片子连几个主要人物都没有塑造起来,不去通过情节来丰满角色,仅能靠演员自己的修为来为自己增色。哭也许还会跟着哭,但谈感动就很难了。
想通俗不是问题,问题是放低姿态又不够“通俗”
在接受访谈的时候,导演将《归来》称为通俗剧,他希望观众能以更低的姿态去接受这部电影,并与他早期的作品以及之前的形式主义大片区分开。提到通俗剧,我们更多想起当年的第四代,比如谢晋的很多作品,他非常懂得如何将感动与戏剧性融合到一起,并形成谢晋式的通俗剧,他的情节是丰富的,情绪也是饱满的。
如今,当我们用通俗剧的标准去衡量《归来》,会发现是远远不达标的。《归来》确实有通俗剧的基本元素:一对相爱的情人、一个强大的阻力,始终经受考验的感情又一直相濡以沫,这样的设定确实很通俗剧。不过,相比经典的通俗剧,《归来》又不那么“通俗”。
以通俗剧的惯例,他们的故事会更多波折、更多困苦,会有不断的情绪积累,会有更大的感情爆发。虽然很俗套,但确实很实用,观众也更容易买账,并为之感动。单从剧情容量上,《归来》并不丰满。整部片子都很小,也很简单,事件很少,而且一直在重复。就好像反复的相认、接站、读信,这种不断的重复并未对剧情以及人物变化产生太多推动。影片并没有太多通俗剧式的惊心动魄与触动人心。其中,只有第一场接站的戏份有戏剧冲突带出来,四组人都在跑,并交叉剪辑在一起,营造出紧张感,这是唯一一场让人觉得戏剧性很强的戏份。大多时候,你能看出创作者努力地传递两人的爱意,却始终是表面功夫。
《归来》并不是烂片,也不是张艺谋最差的作品,但拿它谈“归来”,差得还很远。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视频:[导演周]张艺谋:巩俐正处在她最好的时候(时长约33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点击“阅读原文”,看《归来》独家特辑:戛纳展映陈道明、巩俐献神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