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娟邮局里的涂太太

第一百期

搬来奥地利以后,国内朋友同事常托我代买婴儿奶粉,香水,巧克力等欧洲特产。由此我便经常跑邮局,一来二去,和在邮局工作的涂太太便熟悉起来。

说起这个涂太太,个头不高,胖乎乎的脸上永远挂着一副灿烂的笑容,年纪才五十上下,头发却几乎全白了。她没有像多数奥地利女人那样每个月染头发,而是别有心思地在花白的头发间挑染那么几簇,看上去时尚又俏皮。说来也很是奇怪,身边的奥地利女人,一般过了四十岁就开始慢慢地生白发。我婆婆更是夸张,听说她三十来岁的时候就开始长白头发了。不管什么肤色,白发总是显老,鉴于爱美之心,多数奥地利女人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和钱在染头发上。

小镇很小,前来办理业务的人更少,况且现在大部分公司都有固定物流,不再需要邮局这种传统的邮寄方式。邮局地处镇中心,进门走几步就是收银台,办理业务区域约十来平米。在涂太太转身一伸手就能够到的地方,常年摆放着一个装满糖果的小竹篮。女儿一凡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和我一起去邮局。她的小心思我都懂。

每次寄完包裹,涂太太都会拿着糖果篮,从格子间走出来,弯下腰,和蔼可亲地让一凡自己挑选糖果。她明知道我的小女儿一晨还不能吃糖,但从不会忘记叮嘱她给妹妹也带上一颗,后来姐姐不管哪里得到糖果,都会央求对方再多给一颗。涂太太还有个原则,每次只能挑一颗糖果。

秋天来了,苹果核桃相继成熟。涂太太每年都会准备两个木条编制的手提篮,放在收银台外,把家里带来的苹果核桃堆放在里面,任大家免费拿。估计怕我不好意思,每次都会对我说,这些都是自家果树上结的果子,有机的,没农药,给孩子多带点。后来听说涂太太自己生了五个孩子。

往国内邮寄奶粉类包裹,总重量一般得控制在十公斤以内。海关条例规定婴儿奶粉净含量不能超过八公斤,若超重不仅海关会加收关税,运费也会翻倍。

今天这个包裹里除了奶粉,还有婴儿辅食,比往常零碎,玻璃瓶装的食物,我多包一层泡沫以防压碎。逐一细心打包好,放秤上一称,竟然超重了60克。怎么会呢?每次打包前重量都是算好的,莫不是今天的打包材料稍重了一点点。怎么办?重新包装又得耗上一两个小时。和涂太太这么熟了,重量超过那么一点应该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况且以前有过一次先例。不过当班的不是涂太太。

那是半年前的一天下午,涂太太生病了,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代班。男人魁梧高大,一脸严肃,不苟言笑,那种紧张的气氛,给我一种回到国内办事的错觉。最糟糕的是,包裹竟然超重一百多克,我不好意思地连声抱歉,对不起,我拿回去重新包装。我只寄十公斤包裹!中年男人从他厚重的镜框里,瞄了我一眼,面无表情地冲我摆摆手,在货运单的重量一栏潇洒地填了十公斤。

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可以大笔一挥,涂太太该不会那么刻板吧!那次,她多找了20欧元给我,当时只顾着聊天,没有发现。回家总觉得今天的帐好像不太对,核对钱包之后,果不其然多出了20欧元,这可是笔不小的钱,折合人民币多块,在物价依然精确到分的奥地利,20欧元也不少。我赶紧在她下班对账之前退还了回去。当时她用不敢相信的眼神看着我说,宝贝,你确定这20欧元是我多找给你的吗?你真是好人哪!一般奥地利人不会特地退回来的。若不退回来,我得自己贴这20欧元。真是谢谢你。从那以后每次寄完包裹她总是拉着我再多聊上几句。

今天的包裹是这几年来头一次超重,说不准是我家里的秤出了问题呢?这样想着,我麻利地将包裹塞进后备箱,发动车子,往邮局驶去。

“宝贝,又来寄包裹啊?真勤快。”今天的涂太太戴上了眼镜。

“是啊,你好吗?”我轻松地说。

“好,每天都很好。你的孩子呢?去幼儿园了吗?”

“……”

闲聊间,我把十公斤的包裹费力地挪上了电子秤。

“哦,宝贝,你的包裹超重了。”涂太太小声咕哝,先疑惑地抬头看了看电脑屏幕,又扭头环视了电子秤四周,丢下鼠标,走过来抱起包裹,把秤归零,重新称了一下。点点头,胸有成竹地回到电脑前,噼里啪啦地敲起键盘来。我暗想,糟了,她不会算我双倍价格欧吧,只超重了60克而已。这样亏大了。

“一共欧元。现金还是刷卡?”一如既往的笑容。

“只超出60克。”我不开心了。“60克,额外付款51欧?”

“是啊,你看,系统显示的价格就是这样。”说着把电脑屏幕转往我这边。意思是我没有骗你。

“这多出来的60克,会不会是哪里出了问题?我在家里称好来的。”

“是吗?”涂太太疑惑地看着我,抱起包裹重新称了一下,再次语气肯定地说,超重了。

“那我不寄了,回家重新打包,明天再寄。不过打包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我把重新打包几个字说得很重。故意说给她听。企盼着她心一软,也能大笔一挥,放我一马。

“好,可以。”涂太太耸耸肩膀,若无其事地删除了电脑记录。

我带气扛起包裹准备走,对面来了一个牵着小狗的老太太。

“宝贝,过来,过来,来来来,”涂太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边热情地招呼着她们,边撕开了架子上的一包狗粮。

时至今日,我还是常跑邮局,只是再也没有见到过涂太太。

作者简介

孙晓娟

祖籍江苏泗阳,现居奥地利,欧洲华文笔会理事。文章散见于《欧洲时报》《今日作家》《宿迁日报》《欧华文学选刊》以及自媒体平台等。散文《玫瑰奶奶》荣获年“华联杯”母亲节全球征文大赛佳作奖。

用文字点燃勇气和良知,

用笔墨抗拒遗忘和荒谬,

以人性的力量托起文学的高贵,

回归华语文学的家园,

抵达生命的完善。

?欧洲华文笔会

笔会源自“奥地利华文笔会”,系由奥华作家方丽娜年注册创办,并经当局批准的华文写作团体。年初扩至全欧,汇聚了奥、德、法、西、葡、荷、比、意、瑞士、瑞典、挪威、斯洛伐克、拉脱维亚、新加坡等多国华文作家和诗人。

宗旨:营造纯文学及各种类型文学的交流与展示平台,鼓励和推动多种形式的文学创作,推介优秀作家作品,扶持文学新人。

往期精彩内容

杨十一

召唤

周淼

文海拾珍——我的西洋文学漫游

二月诗笺:女囚

贾力群

奇葩的第三针

杨丽

致命的六十分钟

岩子:痛哭,我的声音抵达不了彼岸

颜玢:魂牵瓦登海

欧华文学新春诗笺

方丽娜:沉静之处,自有斑斓

黄雨欣:岁暮天寒煮酒言欢

安静:《欧华文学选刊》综述

谢凌洁:魔鞭之幻,锦羽之恋

探秘方丽娜的文学叙事

我读诗歌经典之帕斯《街道》

黄雨欣:万圣节的精灵

安静:萨尔茨堡之魂

王晓露:我给大海一次机会(诗选)当欧洲遇到极光文学

中秋诗笺:敬月亮一杯酒

蒲佳楣:薰衣草之恋

东方卫京:我与诗歌的缘分

八月诗笺:掬一捧水,有泪

岩子杨卫宇王晓露:“我读诗歌经典”之策兰篇

李鸥:语言与世界畅洁:逛土耳其大巴扎,品丝绸之路历史

洪莉:肺巷秘史

池莲子:我的阿根廷之旅

夏青青:冰川下的茉莉

颜玢:门里门外

焦秀梅:老画家“从影”记

周淼:观影记四月诗笺:小窗吟句韵不同

唐思佳:疫情期间的不速之客

孙汉田:出走与回归

孙宽:盛宴种种(外一篇)

方丽娜:蝴蝶坊(上)

译与赏:我曾那般爱着春天

李鸥:多瑙河畔再无君

方明:長空掛劍話傳奇

夏青青:一朵早春的雪花莲

黄为忻:生如夏花(散文)

绿骑士:浪漫的红玫瑰(小小说)迎春诗笺(下):冬对春的告白迎春诗笺(上):冬对春的耳语麦胜梅:圣地亚哥之旅朱漢超:爱在瘟疫蔓延时(小说)玉扣子:失色的粉房子唐思佳:恨别鸟惊心安静:新年致读者朱琳:书写时代之痛,捕捉人性之暖归:每一片叶子都藏着风沈宪:一箱杯子(小说)王献翠:麦芒,或者断句张文斌:我与丹青方丽娜:男人的咖啡(小说)策兰:我听见,斧头开花了黄雨欣:油耗子(短小说)李笠:明代椅子或青铜罐孙晓娟:一次出行施志华:以“诗”起卦,你信吗?海娆:行走德国王晓露:云中诗意-厉雄诗作研讨常恺:奥国小镇-魏德霍芬往事安静:我欲因之梦芙蓉梁宾宾:隔离时光中的反思朱琳:秋已深,冬将来梦娜:纪念一个陌生人黄为忻:银行岁月吴垠:方寸之间焦秀梅:又见月圆孙汉田:岩子诗歌中的“人”字孙宽:声音(小小说)杨丽:追踪微尔卡八月诗笺:卡夫卡的目光麦胜梅:沃尔普斯韦德的艺术村朱漢超:玛斯太太的难民情人(小说)朱琳:仲夏之梦——维也纳文学对话宋晓英:文学“维也纳学派”之“新态”洪瑜沁:一阵风吹进中年李笠:流亡与掌声喜然:没有一朵失败的花绿骑士:寻找你赵九皋:今夜,不过汨罗江夏青青:黄花正年少厉雄:与石头对话无解:欲揽春声兑墨池沈宪:叫卖(小说)李迅:有一个季节它叫做秋杨丽:阳台,欧洲历史与艺术之窗方明:肉体时空海娆:老人与鸟梁宾宾:拉脱维亚,春风依旧花草香童童:艺术的终点黄雨欣:从“抄检大观园”里跳出来的“家生奴”岩子:高迪,一个美丽而不朽的传奇王晓露:高贵的一种诠释方丽娜:这一个春夏之交一卷诗章一壶美酒:《欧华文学》发刊词

▲上下滑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tuoweiyaa.com/lyjn/97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