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赵世举语言在国家安全中的角色和功

北京白癜风的费用 http://pf.39.net/bdfyy/bdfrczy/

语言在国家安全中的角色和功能

赵世举

(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作者简介:赵世举,男,湖北枣阳人,武汉大学教授,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规划。现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机构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武大)执行副主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情》主编;兼任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语汇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汉语教学硕博士生指导协会(英国注册)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辞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会常务理事,以及多家语言学重要期刊编委等。曾任襄阳师专副校长、襄樊学院(今湖北文理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术》主编、中国语言文化学会秘书长、中国修辞学会中南分会副会长等。

摘要

语言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已有不少论述。但语言在国家安全中的具体角色和功能则未见系统研究。探明这个问题,有助于找准语言在国家安全领域的位置,把准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关键,筑牢国家安全的语言保障体系。当今,由于语言的多功能性,以及安全威胁的复杂化和安全视域的拓展,使得语言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争取国家权益的多功能要素。其角色和功能主要体现为:国家安全要素、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工具、国家安全引信、国家安全资源等,在国家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全面增强国家语言能力,筑牢国家安全的语言保障体系。

语言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我国学者王建勤、李宇明、刘跃进、文秋芳、黄德宽、赵蓉晖、张日培、沈骑及笔者等已从不同角度做过阐述。然而,语言在国家安全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有哪些具体功能?似乎还少有系统研究。当今,由于安全威胁的复杂化和安全视域的拓展,使得语言对于国家安全更显重要。探明上述问题,有利于找准语言在国家安全领域的位置,把准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和发力点,提升语言保障力,筑牢国家安全的语言保障体系。

考察语言在国家安全中的角色和功能,有两个重要视角:一是语言与国家安全各领域的相关性。即语言与国家文化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等核心安全领域的关系。这个角度已有一些文章散见于报刊,笔者也曾于2013年11月~2014年1月在《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语言与国家安全”专栏,连续发表5篇专题文章论述,因而这里不再赘述。二是语言在国家安全中扮演的功能角色,这方面尚未见系统论述。根据笔者的初步考察可以看出,语言是国家安全要素、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工具、国家安全引信、国家安全资源,在国家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此试作探讨。

一、语言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要素

国家安全离不开基础保障,例如人、军事装备、情报系统、经济实力等。语言也同样是国家安全基础中的一个要素,并且融入于其他基础保障之中。

#01

语言是国家安全的最根本保障——人——的核心要素

人在本质上是“语言动物”,语言能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人因语言而成为人。我们的先贤几千年前就对此有所认识:“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最突出的表现是,语言不仅是人际交流工具,也是人的思维的运行系统,是最重要的认知工具和行事工具,它影响人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行事效能。因此,人作为国家安全的绝对依赖,离不开强有力的语言能力支撑。人的语言能力对于国家安全具有基础性保障功能和综合性作用。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根本大计。

#02

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保障之一

正是由于语言在国家安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国家具有强大的语言能力,以保障国家安全的各种语言需求。所谓国家语言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掌握利用语言资源、提供语言服务、处理语言问题、发展语言及相关事业等方面能力的总和。它是国家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国家安全,国家必须掌控包括语言人才在内的各种必备语言资源,建立完善高效的语言服务体系,提升处理各种语言问题尤其是语言矛盾的能力,及时应对维护国家安全的任何语言需求。这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语言保障能力薄弱,会危及国家安全。最为典型的案例是,美国在“9·11”惨剧发生之前,其实已经截获了相关情报,只是由于情报迟译,而未能及时预警和阻止,任由恐袭发生。教训深痛。因此,美国引以为戒,迅速推出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实施全方位的国家安全语言计划,以提升国家安全语言保障能力。美国政府及相关人士明确提出:“外语技能、文化意识和地区知识正在成为我们21世纪总体力量(TotalForce)的核心能力。”“如果我们不致力于学习世界各国重要地区的语言与文化,我们将无法再保持国家的安全。我们在海外的军队和国内人民的安全要求我们迅速行动起来,以解决国家需要的关键语言人才短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不作为,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而且是危险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条件。

#03

国家安全的诸多核心领域都需要语言支持

国家安全涉及诸多领域,语言在其中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人的语言能力直接关乎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国家人力资源水平、国家创新能力等,这都从根本上决定了语言在国家安全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军事领域,无论是敌情侦察、情报搜集与分析、攻心宣传、行动协调、联军作战、军事谈判、海外维和,还是对行动地区地理、文化的必要了解和与当地民众的沟通,甚至秘密通讯等等,都需要相应的语言支持,因而语言也就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保障之一。美国国防部于21世纪以来持续实施“语言转型路线图”等一系列语言计划,就是为了打造“语言武器”优势,以保障其军事安全。

在经济领域,国际依赖度不断攀升,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经济安全已经成为重大新课题。语言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一,语言是经济资源。尤其是随着语言科技和语言产业的迅猛发展,语言的资源价值空前提升,保护和开发利用好语言资源,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其二,语言能力也是生产力。这是因为经济发展的永恒核心驱动力是人力资源。只有人力资源强大,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而语言能力是人最基础、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国民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国家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因素,也就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创造力和发展力。增强国民个人及国家的语言能力是促进经济长兴不衰的基本保障之一。其三,语言是经济工具。无论是经济合作、市场开拓,还是经济信息的获取和经济规律的研究等,都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显然,语言也是经济安全的保障之一。

在信息领域,信息安全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人类信息大约80%是以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信息安全的最大任务就是要保障语言文字信息安全,尤其是要防范隐性信息外溢。就我国而言,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语言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不少核心信息技术为外国所掌控,这使得我国的信息安全缺乏技术保障。因此,要消除信息安全隐患,就必须加强语言应用研究和语言技术开发,提高信息维护、获取和利用的能力。

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语言的安全功能更为突出,下文将会述及。

也正是由于语言在国家安全中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作用,因此美国的国家语言战略实行了战略转型。即突破传统的领域和战略意图,把安全、经济、科技、文化、政治等核心领域和全球利益都纳入语言战略视野,实施全方位的语言竞备。21世纪以来,陆续推出《国家外语能力行动倡议》《国家安全语言计划》《面向全球领导力的教育:国际问题研究与外国语教育对美国经济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国防语言转型路线图》《国防部语言技能、区域知识和文化能力的战略规划:2011~2016》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公开宣称:“我们需要会说外语的士兵和当地居民交流;我们需要情报人员了解对方在说什么;我们需要外交人员说服对方政府与我们联合起来对付恐怖分子。我们的短期目标是自卫,长期目标是传播自由,这是一场理念之战。”“我们的构想是,通过外语能力和对世界文化的了解,使美国成为更强大的全球领导者。”从而更加彰显了语言在国家安全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二、语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

刘跃进曾提出,国家安全包括国民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11个方面。语言文字是其中文化安全的要素。同时又认为,语言文字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虽然很难归结到“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包括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国家体制、大政方针、国民素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世界格局、国际秩序、国际安全、邻国关系等)中的任何一个因素之中,但却在许多因素中都有体现,并能独立地发挥自己独特的影响作用。这些说法本身就足以表明应该重新认识语言在国家安全领域中的地位及作用。

美国语言学家豪根最早提出“语言安全”概念,威廉·拉波夫专门做过语言安全测试,后来加拿大、比利时和法国学者等将语言安全从语言本体领域拓展到多语社会中的语言使用、语言地位和语言身份。沈骑对语言安全概念的演进做过梳理。我国学者陈章太给出的定义是:语言安全是指“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能够满足国家、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不出现影响国家、社会安全的语言问题,具体包括语言文字本身状况和语言文字使用与国家社会安全的关系。”有学者使用“语言安全”术语概指语言自身的安全和安全领域中的语言保障,我们认为这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东西,不宜同日而语。主张顾名思义,将语言安全仅限于指语言自身的安全。它主要包括语言健康、语言功能、语言地位、语言发展等不受威胁和侵害。

综观当今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可以说,语言自身的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安全领域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观察。

#01

语言具有国家建构功能和解构功能

语言是民族标记,在现代民族国家兴起中,语言是国家建构的核心要素之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是民族主义者的政治理念和目标追求。历史表明,语言在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诚如英国学者苏·赖特所分析的那样:“第一,它具有实际效用。国家语言是保障国家在政治经济事务上有效运作的交际媒介,在民主制度发展阶段尤其如此……第二,统一的语言能提升凝聚力,有利于国家形成统一的文化。这里存在一种象征意义:了解并使用国家语言是民族身份的一部分;讲国家语言是‘圈内人’的标志;拒绝国家语言即是拒绝社团身份,是分裂行为和不爱国的表现。第三,如果可以证明某一社团语言不仅区别于相邻社团的语言,而且具有内部融合的因素,那么,这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民族的标志。所以,在民族主义时期,无论是当时已经存在还是渴望成立的民族国家的领导都确信,鼓励形成单一的交际共同体非常有必要。”可见,统一的语言,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也是保障国家统一和安全的必要要素。

如果国家主体语言不安全,即语言健康、语言功能、语言地位、语言发展等受到威胁、失去保障或受到侵害,不仅影响语言使用和语言认同,也会危及国家安全。这有大量的现实案例。例如在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由于当地一些政治家一直在追求自治和独立,语言便成为政治斗争工具。尽管从17世纪开始,西班牙的统治者大多坚持卡斯蒂利亚语的一统地位,1978年的新宪法也明确规定卡斯蒂利亚语为西班牙的官方语言,但自1983年开始,加泰罗尼亚一直在通过地方立法等方式,强化加泰罗尼亚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削弱卡斯蒂利亚语在当地的作用。这种弱化国家官方语言的努力,实质上是争取政治权利,为独立服务,一直伴随至2017年10月的独立公投,政治风波至今也未平息。这充分表明,国家主体语言地位受到挑战,往往伴随着国家安全风险。

苏联及其解体后独立的一些国家,恰恰演绎了利用语言建构国家——解构国家——建构国家的历史过程,清楚地表明了语言在国家存亡关键时期发挥的正反作用,值得深思。苏联后期为了增强国家凝聚力,建构“苏联人民”,即“具有共同的领土、国家、经济体系及文化,以建设共产主义为目标,具有共同语言的共同体”,从而加大了俄语在全苏联的推广。这一意在强化国家统一的举措,却遭到了一些加盟共和国的反对。一些加盟共和国则着手推进以提高地方语言地位、反对俄语化为诉求的语言改革。1978年,亚美利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率先在地方宪法中确立地方主体语言为国语。1989年,爱沙尼亚等9个加盟共和国出台专门的语言法,确立地方主体语言为国语,并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地方语言的规定。面对这一情况,苏联中央紧急制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民族语言法》,于1990年4月24日正式颁布,宣布俄语为全苏联的官方语言。但为时已晚,未能阻挡以语言独立为信号的国家分裂之势。后来的事实表明,各加盟共和国开展的语言改革运动,实际上是为脱离联盟中央投石问路和做民意准备,这在客观上助推了苏联解体。语言成为解构苏联国家的工具。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tuoweiyaa.com/lyjn/7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