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极限挑战》最近一期节目中,明星们和留守儿童有了一次互动的亲密接触。
这期播出后也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主要有两种声音。
一种是:正能量,这节目值得点赞。另一种是:作秀,别再消费“留守儿童”了
其实在这期节目里黄磊就提出这个问题——
主创回到房间里休息,看着宽敞明亮的房子黄磊感叹太不真实了。
如果真诚关心留守儿童应该完全融入他们生活,不然就是作秀了。
千万不要把它当节目来做了
这样是对这些孩子还是对我们自己
都太不真实,不真诚了。
看到这,蝉主就想起去年《变形记》“丽姐”被网友调侃的事,这位农村小女孩被打上了农村霸道少女的称号,还和另一个小男孩一起捆绑宣传。
更有甚者大骂丽姐没教养,不要脸。但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留守儿童因为长期自闭造成的心理阴影。
没有人去真正关心这些孩子,起码在精神上并未试图去深入。
今天,蝉主要推荐的这部纪录片《台DV的故事》,这部纪录片真是揭露了赤裸裸的现实。
本片由张艺谋执导,用他自己的话讲,这是他一生中最独特的电影,可惜这部纪录片在豆瓣观看人数都不足百人。
这部电影的摄影师不是张艺谋,而是一群孩子,电影的构思非常巧妙:把台DV发给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这种概念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同时,这又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所以有网友说这部纪录片看到了中国人的良心。
一个县,72所小学。
一年时间的拍摄,从未排练。
孩子们拿着DV互相提问,问题只有一个:你和谁住在一起?他们的答案也只有一个——
这统一的答案看得人心酸,这些留守儿童没有玩伴,没有人懂他们的寂寞。
他们能有多寂寞?让张艺谋热泪盈眶?
讲真,当蝉主看到孩子们只能每天和动物对话时,眼眶也湿润了。
甚至连不懂中文的外国人都被感动得不行,可见影像的力量多么强大。
电影对留守儿童真实生活的还原度非常高,但这不是它唯一的价值,毕竟这个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
本片在打动观众的同时再次引发讨论——
那些外出打工常年不回家的父母,他们这种教育方式是否正确?
孩子需要的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陪伴?
不要说留守儿童,就算是电影外的观众肯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还不记事时,父母就将自己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
“妈妈要去打工不然怎么养你?”“我抱着砖就不能抱着你,我放下砖就不能养着你。”
“出去打工是为了你”,这是父母最大的「谎言」。虽然这谎言是善意的,但真正的关爱还是陪伴。
第一人称的真实感
无论是《极限挑战》还是其他新闻报道,都是站在大人的视角,甚至是那些生活更优越的人,他们的角度去展现留守儿童生活。
但是《台DV的故事》却完全不同,关于留守儿童的第一人称视角记录,完全站在孩子角度去看他们的生活。
片中做了大量细节描写,很容易让观众换位思考,“虽然看着他们很开心,但是我看哭了。”
现实有些残酷,不过确实能让观众真正意识到在中国其他领域还生活着这样一群人。
村落里异常宁静,除了老人孩子剩下的都是猪、狗、鸭子等家禽。
虽然之前也曾听说过这种空城现象,但真正看到直观画面时还是很难受。
五年级的王康俊镜头下的画面是这样的——
父母常年不在家,只有过年回家短暂逗留几天。
所以王康俊不停地拍妹妹,因为妹妹是他唯一的亲人,还有一个原因是拍好视频以后能给妈妈看。
父母了解孩子的点滴只能靠影像,有些悲哀。
更悲哀的是妹妹自出生就和父母分离,还未感受到母爱就要学会独立。
电影里有个细节捕捉的很好,妹妹经常一个人呆在电话旁,等着妈妈给她打电话,但只有王康俊知道电话铃是永远不会响的。
更动人的画面出现在孩子与母亲见面的那一刻,过年回家时母亲站在小巷尽头,看到朝思暮想的妈妈,妹妹居然迟疑了。
虽是至亲,但也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这一刻两个人恍若陌生人。
直到哥哥让妹妹冲上去,他手中的摄像机再也没离开过母亲,你会隔着屏幕感受到一种留恋与不舍。
哥哥很冷静地在拍摄,观众看不到他的脸,但可能他眼眶早已湿润。
其他孩子拍摄父母归来的画面也是相似的,这些孩子非常单纯,想到什么就拍什么,反而是这些干净的画面更能打动人。
相聚总是快乐的,但离别就心痛了。
就像张林林的父母原本已经骑摩托车离开了家乡,但因为放下不下孩子又跑了回来。
一家人不知如何面对分离,父母嘴上说着别哭了,其实自己早已抽搐着泣不成声。
能在过年见到父母的孩子已经算幸运的,有些小孩从小就没见过亲生母亲。
五年级学生李路的生活就是这样,每天早上醒来周围空无一人,自己穿衣服,然后跑到河边钓鱼,一坐就是一下午。
在他的镜头中你看不到任何人,只有他自己。
相比之下,城里的孩子确实太幸福,哪有一个人生活的,身边都围着五六个人伺候。
“他们的快乐是无限的,都到了任性的程度,可是农村那些孩子他们的快乐是有限的。”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精神上应该得到的亲情,关爱,陪伴,成长,是长期欠缺的,这是物质无法弥补的。
中国式教育
除了表现儿童生活,电影还将镜头对准他们的父母,进而引发一个话题讨论——
有人提倡陪伴式教育,重视精神层面;还有人在孩子一出生就外出打工两年都不回来一次,重视物质层面。
两种教育理念你更赞同哪一个?
其实,看完纪录片你会明白,对于这些父母来说他们根本没得选,因为生活从未给他们选择的权利。
在春节短暂的几天里,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其实非常少,更多的时候是以沉默面对对方。
父母对孩子讲的那些话都是老掉牙的“好好学习”,“别跟人打架”。
在大量采访素材中,每位父母的回答都是一样的,除此之外他们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
这些话反反复复出现,枯燥无味。
而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只能用“礼貌”来形容,正是因为生疏,所以说话才会如此客气。
想想其他孩子过年时都要和父母撒娇要红包,但留守儿童们能看到父母就很知足。
即便吃的有些寒酸,甚至手上还有冻疮,依旧毫无怨言。
在《台DV的故事》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孩子和父母的那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太宝贵了。
因为很多人都声称关爱留守儿童,但事实是根本没有试图真正了解这个群体,甚至是借噱头炒作。
真正负责任的报道不能为了收视率而一味作秀,无下限吸引眼球。
这是个全民娱乐的时代,再这样的环境下,还能看到《台DV故事》这样的纪录片实属不易。
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没有去指责谁,也没有解答那些现实问题,而是将事实摆在我们面前,不偏不倚,但很有分量感。
为勇敢的孩子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