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女主角消亡史

王恺

我在《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朱伟是张艺谋的成名作《红高粱》的编剧之一,我们缠着他讲讲巩俐。他说他初见巩俐在一个小宾馆里,巩俐并不像传说中那么美艳动人,而是很清秀,非常单纯地坐在张艺谋身边,听导演和编剧聊剧本,没有那么强大的存在感。

不知道是他的感受如此,还是巩俐后来慢慢变化,张艺谋早期的电影,几乎部部都在凸显巩俐的存在感,也是女性的存在感。似乎是女作家查建英写过,张艺谋早期的电影,拍遍了古代,民国,乡村的女人,这些女人浓、烈、艳、爽、爆,压抑在男权宗法社会之下,压抑到一定程度,则爆发出来。按照做菜来比喻,是红焖肘子,红烧肉,浓墨重彩写女人的灵魂。

▲巩俐《红高粱》

巩俐这种北方妇女茁壮的地母一样的灵魂,几乎是张艺谋的灵感来源,在那个阶段,中国尚未有明确的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分类,类型片的概念更是完全没出现,只要是张艺谋的电影,大家都会蜂拥去电影院观看。不说得了大奖的《红高粱》,就是主题涉及叔嫂乱的《菊豆》,大家族里几个姨太太的恩怨情仇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乡村妇女寻求司法公正的《秋菊打官司》,全部是热议电影,甚至有不少是中学大学包场看,要是放在现在,完全无可能,对自己孩子要求严格的家长们估计就会闹到学校去。像《菊豆》这种题材,保准被家长和社会扣上主题阴暗的帽子。

▲巩俐《菊豆》

在那个阶段,女人既是张艺谋电影的主题,也是电影里被同情的对象——她们总是被侮辱和损害,面对宗法社会,以及一群压迫她们的老头和小老头。还是查建英,说巩俐在张艺谋电影里碰到的都是老男人,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老爷,以及大婴儿——如《红高粱》里的姜文,就没有碰到年纪相当,智力相等的男性。这大概也是张艺谋电影在当时的独树一帜之处,在别人的电影都还是男人占据屏幕之时,他的电影创造出大量的东方女性,偏偏还不是受气包,而是有血有肉的反抗者。当时就有人说,《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巩俐像一个红卫兵,可是要真拍成一招一式都符合想象中的姨太太,那既不是张艺谋,也不是巩俐。

▲巩俐《大红灯笼高高挂》

电影导演把一个演员当成自己的灵感来源,这种例子并不鲜见。特吕弗的早期电影,从《四百击》开始,都是让·彼埃尔·利奥德主演,从这个演员的少年一直拍到他的恋爱,婚姻和偷情出轨,可以说,演员成了导演的屏幕代言人;再比如黑泽明御用的三船敏郎,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有导演自己的理想投射在内,到演员最终离开导演的时候,甚至导演会悲痛欲绝,会自杀;女演员多半是导演的恋爱对象,如费里尼和他的妻子玛西娜,包括关系暧昧不明的小津安二郎和他的女神原节子,中国的近年的例子是贾樟柯和赵涛,当年的张艺谋和巩俐的关系显然如此,巩俐刺激了他的艺术创造。事到如今,我们可以冷静地说,张艺谋早年的电影,是离不开巩俐的。

▲瞿颖《有话好好说》

在一系列以巩俐为女主角的电影之后,张艺谋开始创造自己的新系列,女主角不再是银幕中心,而是男人占据了屏幕。这时,女人的形象开始杂乱,模糊,不再鲜明:有些甚至只是影子,有些则是整场的线索,如《幸福时光》的董洁,《有话好好说》的瞿颖,都没有给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人们在谈及非常特殊的“谋女郎”的时候,要把她俩排除在外——很明显,她们只是道具,不是真正有灵魂的女主角。

▲巩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到巩俐回归到他的电影中的时候,她轻易就占据了屏幕中心,《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尽管不是张艺谋的成功作品,但是巩俐却始终是女主角。香港作家李碧华有个聪慧的发现,说此时张和巩俐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张艺谋不断借助电影中的台词,在指涉巩俐轻浮,卖弄风情,甚至结尾的时候,用一个小女孩来取代女主角,说,过几年,又是一个小金宝,表明自己并非离开巩俐就活不下去——这种说法,有附会的嫌疑,但是肯定是现实的张和巩的关系的一个注解,非常有趣。张艺谋在之后的时间内,确实在努力培养可以取代巩俐的女主角,但是一直没有合适者,这种局面直到章子怡出现在《我的父亲母亲》之中,才渐有改变。张艺谋一直被看作最会选择女主角的男性导演,否则不会有“谋女郎”这个词语的诞生。他的女主角,不是标准美人,但是都有极其富有表现力的面孔,甚至都有几分像巩俐,包括初出道的章子怡,倪妮,以及完全是题外话的魏敏芝。眉眼中,都透露出一点灵秀,也有人干脆说,都不是浓眉大眼的类型。

▲章子怡《我的父亲母亲》

章子怡作为巩俐的接替者,是非常合适的,《我的父亲母亲》里展现了她的天真和灵秀,接下来的几部商业大片,她仍然是努力而称职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不过也就是这个时候,中国电影开始了迈向商业巨片的浪潮,张艺谋正是这浪潮的始作俑者,他不再是那个拍摄出自己对女性同情和理解的导演了,女性也逐渐在他的电影里沦为道具。如果说《我的父亲母亲》里还有一丝留恋的真情,在《英雄》和《十面埋伏》中,女性都只是性感或阴谋的道具,我们记得里面的色彩,动作,柔美的肢体,但是她们毫无作为,即使电影里还在努力表现爱情,比如《十面埋伏》里章子怡和金城武努力地谈情说爱,可是与《菊豆》里面炙热的火一般的情欲相比,明显苍白无力。

▲章子怡《十面埋伏》

这未必是张艺谋自己的女性观念的彻底变化,更大程度,是资本主宰的电影时代开始了,作者不再考虑如何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的段落,而是屈服于资本逻辑下的银幕线索。女主角要服从于商业大片逻辑,要与男主角配合好,她们终于丧失了血肉,沦为了纸片人,在男人需要她们的时候,做出牺牲和奉献,不需要她们的时候,她们则一声不吭,不可反抗。想想《英雄》之后,还有哪个张艺谋的女主角让人印象深刻?唯一的不同是,张艺谋至少有自己选择女主角的权利,不会被迫使用网红脸,或者某个所谓自带票房的女明星。在这种选择下,张艺谋的谋女郎系列,还是比一般的批量生产的女明星要个性鲜明点,也明显地更有发展前途:倪妮,周冬雨,包括《归来》中作为女配角的张慧雯,都不是标准的网红脸,如果在别的电影导演手下,基本都不会是女主角的材料。然后在张艺谋的电影之后,她们都发展不错,不仅是张的电影给了她们知名度,更大原因是,张的选择体系,本来就表明了她们身上与众不同之处。

▲周冬雨《山楂树之恋》

但是这种与众不同,在目前以资本导向为主体的电影浪潮下,也容易被湮没。倪妮很快被时尚界看中,但从此后没有像样的作品;周冬雨熬了多年,终于有了一个女主角的奖项,可是这些与巩俐和章子怡当年的辉煌相比,是多么的可怜。如果仅以商业浪潮来归因,未免片面化。还是具体到导演和女演员的关系,在这些张艺谋的新电影里,已经进入老年的张,不再是那个用摄影机去爱抚女演员的导演,而是急于完成任务的技术成熟的电影大师——顶着那么多的名号,挟持着那么多资金,每个演员都是工具,你要做的是保证齿轮的转动,不需要导演给你多一点







































白癜风的药物
北京有哪些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tuoweiyaa.com/lyjn/1.html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