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复旦Echo合唱团带给我意料之外

前言:在网上瞎逛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这篇于年底发表于“微刊”:《艺术这些毛事儿》上的文章,原文链接已失效,用百度考古,文章作者与微博账号“上海贝多芬”应该是同一人,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编导,古典音乐会电视录像导演,古典音乐发烧友,乐评人。该文尝试用作者个人亲身体会,回答自己开篇的设问:“我们到底在音乐会的现场能听到些什么?”,虫编读后有所感触,故转载于此与大家分享,若有冒犯版权等事宜还望海涵并告知删除。

文中提及上海复旦大学Echo合唱团的那场英国合唱作品音乐会,也有幸能找到由合唱团指挥洪川老师分享的视频专辑,可点击最下方的“阅读原文”欣赏。下面是转载的文章:

复旦Echo合唱团带给我意料之外的反思

我们到底在音乐会的现场能听到些什么?

这个问题我反复问过自己很多遍,可以说是每年例行反思项目。从初入行开始,令我拍案叫绝的音乐会少得可怜,原以为是国内大环境不好所致;后来又听信某些乐评家的指点,说是耳朵被唱片养刁了;再后来,发现唱片也不再给人乐趣,和音乐会一样沦为索然无味之物;最终当自己不断走出国门,并有机会坐进顶级音乐厅堂,那些光鲜亮丽的名团也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与之相反,入行越深,越了解行业背后的运行规则,久而久之自己也卷进了规则,成了漠然的一分子。对什么都说好,也对什么都不满意。但音乐之神并没有放弃拯救我这种濒临麻木的灵魂,总让我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经历人生中难以忘却的夜晚(少数情况也有白天的聆听经验)。

总的来说,年阴冷的12月的这个夜晚,Echo带给我对那个反复问自己的问题以新的答案。Echo的名声其实不小,在网络化的世界里,他们的投入排练和精彩演绎都被精心保留下来并且口耳相传,但我还从没用身体感受过他们的音乐。12月15日晚上交室内乐音乐会的这场演出给了我这么一次机会。曲目全是英国作品,据说为此他们还特地请到外籍教师来纠正发音。其实,对于复旦的高材生们,这几句洋文应当是没有太大难度的,但从此看出他们的严肃和认真态度,这也是最终催促我赶到那个破旧排练厅去听音乐会的主要动因。

其实,音乐会整体上还是表现出许多行外特点。好比说用五首缓慢而沉重的音乐做开场,就是职业乐团坚决不会采取的策略。演员们,包括指挥在内,显然都非常紧张。事后聊天时,洪川承认,自己拿起音叉时都战战兢兢。合唱团成员,因为绝大多数从未受过声乐训练,用声、表演都稚嫩得很,尤其是音准和节奏,即便我已经被屡次告知不要太苛求这些,但还是听到了不少小毛病。

然而就是这样一群行外人,深深触动了我这样的自称业内人士。这些来自天南地北,学着文理不同学科的歌唱者,唱出了我期待已久的声音。尤其是在约翰·拉特的四首童谣以后,直贯到下半场,动人的歌声始终伴随着我。当BobChilcott的Bndictus和AgnusDi响起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居然不自觉地在微笑。

是什么打动了我?我立刻问自己。但这样的问题又被OWalyWaly的歌声打断。是什么让我无法分神?这就是我期待已久的音乐会体验吧?如此专注,如此投入。他们没有美丽的声音,甚至音准和节奏都成问题,但为什么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如此动人?这不是来自于作曲家超凡的创作,不是来自对业余乐手的宽容心态。是他们在舞台上表现出音乐本因具有的特质——对音乐的热爱。

这些年轻人有自己的学业,有自己的生活压力,有自己的前途和人生憧憬。但这些属于他们个人。作为一个团体,他们共有的是对音乐的热爱。Echo不是一支职业合唱团,意味着他们之中不存在靠演出挣工资的打工心态。能让他们坚持5年业余时间排练学习的,只有对音乐的热爱。爱乐这个词,在希腊语中是对和谐的爱。这种爱不同于情爱,而是更高层次,发于理性的,具有献身精神的爱。这种爱是否影响了基督教,我没做过考证,但显然具有符合某种宗教意义上的爱的因素。音乐在今天已经可以成为一种职业,也可以成为一种爱好,甚至是敛财的工具。但真正保留对音乐的爱,且发自内心地通过音乐把这种爱表达出来的屈指可数。庆幸的是,Echo的第一次公开演出就让我重新体验到了这种爱。回想起来,每当我对某场音乐会或者某一张唱片回味无穷时,我回味到的恰恰就是这种爱。

在Echo演唱的朋友们告诉我,排练时大家更放得开,似乎更能表现一些。第一次上台毕竟都很紧张,很多东西没有做到。但我觉得,那些都无所谓。音乐演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把每一个准确的音符在准确的时间送到准确的耳朵里。如果只是这样的话,电子可以做到接近零误差地效果。但那不会打动人。音乐演出的意义实际是传递一种对音乐的爱。这种对音乐的爱,也只有对音乐无比专注的心灵才能感受得到。

12月23日的贺绿汀音乐厅,Echo还会有一场演出。真心希望错过今晚演出的心灵们不要放弃下一次机会。也许年,这会是最后一次真正的感动。下一次又不知要等到何时。但等待,也是爱乐的要素之一吧。

[转载完毕]

-12-23,贺绿汀音乐厅,Echo音乐会剧照(图片截自视频)

后语:成立于年,由来自复旦大学各年级各院系的合唱音乐爱好者所组成的EchoChambrSingrs(室内混声合唱团),是一支成长迅速的高校业余合唱团队,从他们的音乐会及演唱曲目可以感觉到合唱团走的是“高冷清”的阳春白雪路线(小虫自创词汇,自行理解,后果自负),整场音乐会只有一个流派的作品,不管是唱的还是买票去听的都需要一定勇气,但这种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的精神还是值得敬佩的。不管怎样,小虫在网上看(听)完他们以往和今年的几场音乐会录像,感觉这些年他们合唱水准的提升是明显的,从“还行”到“不错”(这是小虫这个外行人的评判标准,嘿嘿),能体会到个中的耕耘和努力。下面转载的一段视频,是合唱团在今年5月份的西方现代合唱作品音乐会上所演唱的Stars,这是拉脱维亚新生代作曲家EriksEsnvalds所创作的一首音响很奇特的合唱作品,用摩擦盛了水的红酒杯杯口所发出的声音描绘出飘渺绚丽的北极光色彩(早前在介绍Eriks的那篇文章中就放过一段视频),与12年的那一场音乐会相比,你能感受到Echo更高的和声融合度。本场音乐会由来自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的毛湧老师指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观看年12月23日复旦大学Echo合唱团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演出的英国合唱作品音乐会视频专辑,感谢洪川老师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tuoweiyaa.com/lyjj/99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