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竹帛永流芳我的杭大新村记忆四

杭大新村现状

/4/26

杭大新村曾住过一位拉脱维亚老太太,孩子们叫她“苏联妈妈”。十年浩劫中,这位苏联妈妈渺无音讯,我一直在打听她的消息。多年后从她亲属处了解到,她于年死于中国的监狱中。没有遗言,没有遗物,未告知死亡原因,仅有一盒骨灰!

■德梦铁教授(年~年),拉脱维亚里加市人,年加入中国籍。著名外国语专家。

年因拉脱维亚纳粹势力迫害只身来到中国。先后在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任教。精通俄、德、法、英多种语言。年后在浙江大学创立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年创立俄语教研组,年在杭州大学创立德语专业,为浙江省陪养出第一批德语专业人才。文学造诣精深,熟悉欧洲文学,对中国古典诗词深入钻研,并选揖成书译成俄语,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贡献。

近日有幸获得一篇怀念德梦铁先生的文章,是她的学生徐志达先生写的。取得徐先生同意,将文章公布于世,以怀念这位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中国人——拉脱维亚籍德梦铁先生。_________推荐人:秦望之子

光辉竹帛永流芳

——怀念我的导师德梦铁教授

几天前,一位安徽藉的老同学、大学时的班长陈光华,给我寄来一份关于浙江大学俄语学科奠基人德梦铁教授的资料,刊登在该校建校周年校刊上,随后又在电话中告诉我说:“今年是德先生逝世40周年,她死得很惨,差不多就在这样的时候……”夹着浓重的安徽腔普通话显得格外苍老、凄苦和悲凉。他是当年的”右派”,下放农场劳动改造,历经磨难,乞讨为生,几乎抛尸荒野。毕业以后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时间的流水已经荡过了50多个春秋,如今已80高龄。我的心头猛然一惊,感情的潮水立时在胸中奔腾起来……

我翻出了当年德先生和我们在一起的合影。十几个英气勃发的年轻人正围坐一个外国老太的身旁,就像依偎在慈母怀里,那样甜蜜,那样幸福。看着那亲切的面容,往事历历,仿佛就在昨日——

严师慈母

德先生的俄文全名叫做奥里格。燮妙诺夫娜。德梦铁,出生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市,犹太人。20世纪30年代,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先在长沙军官学校任教,之后又受聘到浙江大学教授德语、英语和法语,而后又创办了俄语系。她精通七国语言,博学多才。德国法西斯占领了她的祖国,杀害了她的全家。她视中国为自己的祖国,和王璡教授结成新的家庭,王琎是中国近代分析化学学科的开创人和科学史研究的先驱。

共和国成立几年后大兴学苏联之风,我在高中时看了不少苏联小说,如《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亚和舒拉的故事》、《丘克和盖克》等等,于是就带着搞苏联文学翻译的梦想,报考了俄语系。到学校报到以后,就听说教我们的是大名鼎鼎的德梦铁教授,大家真是高兴得不得了!

第一堂课就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满头银发,皮肤洁白,身材微胖,穿着紫色长衫,眼睛特别大,特别亮,显得雍容高雅,神情怡和。看上去起码有六七十岁了,后来才知道,其实她只有五十刚出头。她的助手兼翻译是冯昭瑜先生,原是浙江大学的高才生、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硕士生,教我们俄语语法。那时候不叫“老师”,而叫“先生”。德先生教我们俄语讲读与写作。

第二学期开始德先生上课就不带翻译了,这给我们很大的压力,迫使我们奋力学习,很快就适应了。她早年在大学学的是文学、戏剧,所以她上课总是以情动人,就像演戏一样,教学方法非常灵活。她要我们不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tuoweiyaa.com/lyjj/9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