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父的匆匆那些年

多年前,明代有个姓马的来自云南颠边的年轻人,12岁净身入宫,明成祖朱棣赐他郑姓,世称“三宝太监”。此人不简单,后来成了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和,曾七次奉昭率船队下西洋,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起锚地位于长江入海口,时称刘家港,即现在的浏河古镇,我的家乡。

浏河古镇

郑和首航年后的辛巳年,时值金秋,正是瓜香果红,蟹肥稻黄之际,在浏河闸南一个小村落的一户瞿姓人家,一个属蛇的男婴呱呱坠地,这是瞿家最小的男丁,自然成了掌珠之子,加以悉心栽培。这男孩也不负家族之望,勤奋努力,学业有成,在浏河明德学校初中毕业后,升入沪上就读高中。他的父亲早在民国时期,就在上海外滩附近一家丹麦老板开的宝隆洋行里谋职。他不到弱冠之年,便及第中榜,考取庐州某高等学府,研习洋文,出师后留校执鞭。

这个喝了一肚子墨水,受了高等教育,鼻梁上架着眼镜,颇显斯文的书生很有孝心,每逢寒暑假期,便返乡探母。20多岁的小伙,其终身大事仍不见眉目,其母惦念不已,现曰“催婚”。昔年,老母虽对儿子的婚配牵肠挂肚,然亦恐其娶异地女后无法常归,于是嘱其非本地女子不可娶。心存孝道的他自然尊母心愿,不违母言。在“史无前例”开始的头一年春,经媒人牵线,来到我家位于浏南之寒舍,与我嬢嬢相亲。

是日,我们这个典型的江南乡村,一派宁静,河面如镜,秧苗如茵,菜花金灿,竹笋露尖,桑叶嫩绿,炊烟袅袅,农香扑鼻,母鸡下蛋之“嘎嘎”声伴着三两犬吠,村口走来了一位文绉绉的帅哥,一看便是通文墨之人。他进得家门,甚有礼貌,按长幼呼人,一再说不要客气,不必烦劳备茶烧菜,随便即可。他没有因为文墨于胸而口若悬河,而是带了一本书,坐在那里静静阅读。这样的相亲场面似也难见,羞意于色的嬢嬢藉着烧饭待在灶间,和我母亲烧火烹餐。

这个带着书生气的小伙子叫瞿忠文,后来成了我的姑父。那时我嬢嬢正值芳华妙龄,亭亭玉立,按时下之说法,颇有颜值。我嬢嬢当时虽在乡村,但并非完全务农,她曾被派参培护理,学习消毒、疗伤、注射等简单医技,服务村民。加之我家人员简单,嬢嬢父母早年病故,仅有已届古稀之祖母和一个嫂嫂,还有两个童龄小侄,有个伯伯在镇上做裁缝。且兄嫂皆为Partymember,当年其兄已军校毕业,着戎装在京城某总部军事科研单位扛中尉军衔,婚后定无娘家所累之事。我嬢嬢对瞿家公子自然甚为满意,心里喜滋滋,毕竟是读了书,在大城市吃“皇粮”的知识分子,而且还是个大学老师,这门亲事便很快定了下来。

年暮春,古老的京城已然展姿于桃花盛开的时节,二环路上的汽车无止境地同时做着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不见首尾;胡同里的四合院掩映在绿荫下,不少老人在房前晒太阳。那时,脚踏车还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人们的穿着打扮已经有了“改开”的款样。某日,一辆外交部的“道奇”面包车,从首都宾馆载了一对中年夫妇送往机场,他们持红色外交护照登上了一架喷有“PAKISTAN”字样的大型客机。数小时后,这架大型客机降落在巴基斯坦南部海滨城市卡拉奇真纳国际机场,俩人面带笑容从飞机悬梯上缓步下来,随即有人献上鲜花,并有人为其拍照留影,把当时的笑脸定格至今。这对夫妇,就是我的姑父和姑姑。

之前,我姑父已任苏州外办主任7年,年末,外交部下调令将其派往卡拉奇任总领馆首席馆员。虽然姑父不是踏着当年郑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足迹前往南亚,但这里郑和也是到过的。他们的出发地,都是中国——江苏——苏州——浏河。这虽然没有必然联系,但多少有点巧合。其同为华夏使者,皆为中国人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之相同表现。浏河这块临江濒海,古老而富庶的土地,紧邻十里洋场的大上海,人杰,地灵、物庶、水淼。这方江南典型的鱼米之乡,滋润和养育了一代代优秀儿女。郑和之前,北宋时写下传世之作《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不提;郑和之后,被誉为“工科先驱,国学大师”的清末教育家唐文治曾是上海交大首任校长;被誉为“绿化之父”的园林专家傅焕光;百岁丹青大师朱屺瞻;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的世界驰名核物理学家吴健雄,其他如朱恺俦、项惠卿、洪锡范、吴仲裔等乡贤先哲,不一而足。如今我的姑父,也步先贤之后,被列入太仓名人录。

我姑父在卡拉奇学会驾驶,经常驾车外出办事,

有正式外交活动时,由领馆专职司机开车。

我姑经常参加当地儿童或慈善活动

姑父自上大学后,便和“外”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大学学的是俄语,但毕业后不久,一则,中苏关系走向破裂,俄语基本已无用武之地,他便自修英语,因为外语功底扎实,很快便应用自如。另则说来也巧,年,因中国援建非洲坦赞铁路之需要,他被派往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任援外专家组翻译,至年,先后三次赴任,在非洲工作长达7年之久。次年,他调入苏州外事办公室任职。此后,我姑姑也随迁至苏州,在姑苏饭店就职。

姑父在苏州外办任职期间,参与接待或接待过很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或重要外国贵宾,包括美国前总统卡特和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爱尔兰总统、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比利时首相、新加坡总理、泰国王储、阿联酋王储、荷兰外长、古巴外长、尼加拉瓜议长以及日本、朝鲜等多国外宾,无以计数。也接待过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等。年,世界著名美籍华裔核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和同为物理学家的丈夫袁家骝博士回乡,我姑父亲自接待。接待这对国际驰名科学伉俪,一方面是我姑父工作之职,另一方面,又是浏河同乡。我姑父尊称她“吴老教授”,吴博士平易近人地说:“唉,你我既是同乡,又是校友,不必客套。”此“校友”意即其父吴仲裔先生创办于年的明德学校,已风雨百年,吴博士和我姑父皆在明德就读过。吴健雄故居和墓园紫薇园即在此校内,现校内建有吴健雄科技楼,其字为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所题。

我姑父陪同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及夫人来到苏州东山

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祖籍苏州,回乡祭拜期间,姑父也随团或带团访问过欧、亚、美多个国家或友好城市,诸如日本东京、大阪、京都、奈良、神户等著名城市;意大利威尼斯水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等。姑父率团访问拉脱维亚来到拉脱维亚首都里加47中学,学生们表演节目访问日本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胜利广场三

自古素有天堂美誉的苏州,以古典江南园林名满天下,几乎所有游览过苏州园林的游客,无不对其玲珑秀巧赞叹不已。苏州园林源于春秋,发于晋唐,繁于两宋,盛于明清。其特点为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是因人居于城中而缺乏自然风光,但仍有向往依恋自然之心,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苏州园林所蕴涵的中华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人文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缩影,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其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有不少苏州古典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古典园林中有一极具代表性的精致小园曰网师园,园内书斋庭院,以彩霞池西的明式小院殿春簃(yí)最为精华。虽占地不足一亩,但书房、假山、花坛、清泉、半亭俱全,其精巧的制作和雅洁的格调,向来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海内外闻名遐迩。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从古董商处购得一批中国明代家俱,为给这些家俱安排一个陈列空间,博物馆董事文森·阿斯特夫人(亿万富翁,晚年时财产遭不孝儿子抢光,沦落到在街头与难民争抢水龙头洗练的悲惨境地),愿出资建造一座中国式庭院,将家俱置于其中。这里有段小故事,年,博物馆代表团访华,期间,博物馆东亚艺术馆顾问、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主任方闻教授在国内多地考察,最后在上海找到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方闻对陈从周说:“纽约收集了不少中国明代家俱,一直想把它们陈列出来,但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陈从周闻言不假思索地说:“明代家俱当然要放在明代建筑里面呀。”方闻听罢如梦初醒,连忙说:“先生所言极是,明代家俱应该摆在明代建筑里,可是在美国,哪有明代建筑呢?”陈从周哈哈大笑道:“这个容易,我给你找个现成的,苏州网师园里的殿春簃就很合适,你把它移筑到美国,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明轩庭院一瞥

就此,在陈从周的推荐下,一座以殿春簃为蓝本的中国明式古典庭院“明轩”的设计方案不久出炉,项目很快得到批准,并特批了工程所用金丝楠木全由四川采伐,还专门为此工程恢复了苏州陆墓御窖烧制砖瓦。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董事阿斯特夫人、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和许多专家一同审稿,一致叫好,方案顺利通过会审。

建造“明轩”需要一批古建园林的能工巧匠,当时有此技能的一些匠人大都已闲赋在家,并散居在太湖流域的村里。主管部门历经两周多,乘船前往胥口一带,徒步挨村挨户寻找并邀请。这批身怀古建手艺的工匠一辈子在建筑工地上辛勤劳作,都没有出过远门,有的甚至连上海都没有去过,更不要说出国了。现在要他们远渡重洋赴美建造园林,他们毫无思想准备,但一想到能去外国发挥余热,一展身手,多数都畅快答应了。主管单位又在全市抽调了一批熟悉古建的骨干,连同技术、服务人员一共27人,于年底飞赴纽约。

我姑父是作为随行翻译参与“明轩”建筑工程的。此事在美国媒体引起轰动,《纽约时报》以及各大电视台如CBSNews、ABCNews等进行了大量报导。甚至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也亲临现场视察并会见我方工程技术人员,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纽约市长、洛克菲勒家族、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等先后到工地访察。姑父说,“明轩”不仅是我们参与者的骄傲,也是每一个苏州人的骄傲。

年初,基辛格博士亲临“明轩”工程现场

年3月,明轩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功落成,此消息在北美地区引起了很大反响,加拿大华人提出也要在温哥华唐人街中山公园内建造一座苏州古典园林。因此,在纽约工程完工后,姑父一行6人又飞往加拿大温哥华考察。

明轩运用空间过渡、视觉转移等技法,并吸收明画山水小品特色,使全园布局紧凑,疏朗相宜,淡雅明快,建造精巧完美,系境外造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永恒展品。前往参观的美国民众络绎不绝。明轩开创了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先河,此后北美又有几座中国园林建成。

在建造明轩时,已名满天下的一代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亲临现场,此最不足为奇,因为贝先生就是苏州人,并且著名的狮子林即为其家族私宅,狮子林当年曾冠盖苏城。他即是建筑大师,又自小生长于苏州园林,自然对苏州园林移筑于美国兴奋不已。作为同乡,他见到我姑父后,操苏州吴侬软语交谈甚欢。贝先生后来为故乡设计了著名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巧妙地与太平天国忠王府衔接,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我曾在《读〈吴健雄传〉》一文中介绍过贝聿铭)

年初,我姑父结束了在巴基斯坦卡拉奇5年的任期,回国休假两个月后,又携夫人飞往世界金融中心——美国纽约,出任驻纽约总领馆领事,主要负责侨务工作,经常探望和慰问当地的老华侨,并和当地旅美华人来往密切。纽约对我姑父来说并不陌生,年,因建造“明轩’曾在此常驻。纽约街头,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操不同语言、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随处可见,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纽约位于哈德逊河注入大西洋的入口处,号称大苹果,不仅是世界金融贸易中心,也是文化、科技、教育、艺术中心。纽约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个首都,年,乔治·华盛顿在此宣誓就任美国首届总统。纽约也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姑父说:“在美国的任职拓宽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

在我姑父到任前,纽约当地华文报纸《侨报》《星岛日报》《明报》等纷纷刊文瞿忠文即将履新的消息。待其抵美甫任,当地华侨社团和华人商会纷纷设宴招待表示欢迎。

纽约总领事馆位于曼哈顿第十二大道42街,这座20层大楼原是希尔顿酒店。总领馆面朝哈德逊河,与新泽西州隔河相望。这里距“时报广场”和百老汇剧场不远。“百老汇”一词已经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同义词,街道两侧电影院、戏院密布。只有世界一流的剧团才有资格在这里演出,有的剧目要连续上演多场,如《白雪公主》、《猫王》等。“时报广场”的夜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人,每年除夕,这里都有水晶球降落新年倒计时活动。

时隔17年后,姑父履新纽约,携姑姑来到亲自参与的明轩

在美任职期间,姑姑、姑父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观光游览了当地的一些著名景点或高等学府,了解美国社会和文化。

在麻省理工学院

姑父和姑姑在美工作期间,表弟和表妹赴美探亲。在纽约百老汇观看《西贡小姐》演出后,和主角王洛勇合影。

年,在纽约皇后区雷哥公园六十大道的一间合作公寓单元里,住着一个风烛残年的迟暮老妇,已经八十有七,而她正为物业公司对她拖欠物业费一万四千多美元的司法诉状一筹莫展。这个老人的身世非同寻常,她是大名鼎鼎陈独秀的女儿陈子美。陈独秀尽人皆知,他是这个已有百年dǎng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过6年一把手,还曾是北京大学教授,后成了第一次“路线斗争”的当事人被开除(自从小时听老师讲到他以后,就觉得他不是“好人”,现在看并非“好”“坏”那么简单)。陈有三任妻子,分别是同父异母姐妹高晓岚、高君曼和潘兰珍。陈子美系高君曼所生。

陈独秀

陈子美一生坎坷,受苦磨难。她的首任丈夫是有妇之夫,姓张,长其十岁,在南京银行供职,但一直瞒着她。当陈子美生第三个胎时,方知真相,大吵一顿。张只得与结发妻子离婚。抗战爆发后,陈子美随张携子女避难于重庆,但日机狂轰滥炸不断,后经昆明抵香港,不久取道回国。此时二人感情彻底破裂,光复后正式离婚。然而,张不给她及其子女生活费,陈子美走投无路,只得丢下子女,孑身一人前往上海,凭妇产科医术,医院谋得助产士一职。

陈独秀女儿陈子美

年后,她二婚嫁给浦东开推土机李姓司机,后随夫定居广州,育有子女。上世纪50年代初期,陈子美与前夫所生子女在上海读书,长子参军后被人陷害,20几岁就屈死狱中;长女入伍离沪;次女初中毕业时,不知如何填写履历表中社会关系,便问其父。她父亲不得不告诉她,她的外祖父是陈独秀。女儿听了惊愕不已地问:“是历史书上讲的那个陈独秀吗?”其父看看女儿,一言不发,只是点点头。等她考取山东大学向母亲告别时,陈子美才给她看了外祖父陈独秀的照片。

60年代不堪回首的文批武斗运动开始后,砸烂“公检法”,毁灭老传统,华夏满目疮痍。陈子美自然难逃厄运,遭受迫害。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陈独秀,早已被定性为“右倾投降主义”者,首次路线斗争的对象,其女儿能“不反动”吗!左批右斗是家常便饭,人身攻击是日常现象,那些“造反派”不仅要她低头认罪,还极尽侮辱之能事。一个弱女子,实在不堪忍受身心摧残,积蓄用尽,生活无着,个性倔强的她,于年,和儿子一起,身上系了多个油桶,从广东某海边下水,在苦涩的海水里漂游了八、九个小时,终于爬上香港的海岸。试想,当时她已经是58岁的半老太太,竟有如此顽强的意志和不可思议的毅力。很多人都知道,年初,原央音院长,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创作了经典《思乡曲》的马思聪,也是携妻儿偷渡香港的,但他是以5万港币为代价,乘电动拖船过去的。而陈子美是泅渡过海,付出了极大的生理代价和生命危险。

年她失踪后,她在大陆的亲人都以为她已不在人世,直到年,她在大陆与前夫所生的两个女儿才得知母亲还健在美国,并取得了联系,但终因各种原因未再相见。她后又转往加拿大,医院当产科医生,后自开诊所,攒下一些积蓄,年定居美国。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不幸之事,她年生病入院时,被人偷走了放在寓所的一生积蓄,此案被推测是其儿子所为,因为此后其子再未在她面前出现过。她的生活陷入困境。年近八旬的她只得向联邦政府申请救济,但每月仅有多美元,而合作公寓的物业费每月就需美元。从年起,她再无力缴费,在此窘境下,她无奈向媒体透露了自己的身世。当地报纸披露了陈独秀之女陷入困境的消息后,受到多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tuoweiyaa.com/lyzz/76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