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在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和上海欧洲学会共同发布的《欧洲对华政策报告(年)》中,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孙贝芸博士在报告中对波罗的海三国对华政策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就报告中关于疫情之下的对华政策及其特征呈现给读者,以下是其内容。
01政治关系与安全事务
年初,波罗的海三国与中国延续年高层往来态势。外交部副部长秦刚1月在北京同立陶宛副外长格尔玛纳斯举行中立副外长级政治磋商;2月,访问爱沙尼亚,同爱副外长伦杜、总理外事顾问卡拉举行工作磋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跨境访问受阻,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也延期,波罗的海三国转以电话或视频会议形式与中国保持高层沟通,尤其是应对疫情方面。例如,年5月,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与爱沙尼亚外长雷因萨鲁通电话,就合作推动国际抗疫进行沟通。
年立陶宛外长林克维丘斯描述中立关系为“务实的”,这也是波罗的海三国近年对华政策基调。在此基调下,三国通常将所谓人权问题、意识形态分歧等政治议题置于中欧关系层面来处理。但年三国多次在国际场合以人权之名行干涉之实,公然干预中国内政的情况增多。在涉港涉疆事务方面,年6月30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上,英国等少数西方国家就涉港和涉疆等问题攻击诬蔑中方,其中包括波罗的海三国。
年7月24日,包括爱沙尼亚在内的9个欧洲国家议会和欧洲议会的外委会主席发表联合声明,攻击诋毁涉港国家安全立法,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在涉台事务上,个别立陶宛议员妄言应在新冠肺炎期间让中国台湾地区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观察员。不难看出,年波罗的海三国对华政策偏向了凸显双方政治分歧并展现强硬态度的一面。
与此同时,波罗的海三国相继在安全领域渲染所谓“中国威胁”。年立陶宛《国家安全威胁评估》首次将中国列入本国情报威胁名单,年报告延续这一界定,认为中国在网络安全领域对立构成威胁。
拉脱维亚安全部门年底到年初的报告认为中国在拉情报活动呈增长态势,首次明确将中国界定为“威胁”。爱沙尼亚对外情报局年2月发布的《国际安全和爱沙尼亚》,将中国列为排在俄罗斯之后的所谓第二大安全威胁,提出中国试图为自身利益重构国际秩序,怀疑中国对外投资带有政治目的,并担心爱沙尼亚对中国技术依赖上升会带来风险。可见,年以来波罗的海三国对华政策的警惕性转向趋势和指向性都有所强化。
02经贸领域
近年来,波罗的海三国与中国关系发展良好,各层次交往密切,在经贸、交通、物流、人文、地方等领域务实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和“17+1合作”框架下经贸合作进展顺利,双边贸易和投资大幅增长。年,相对于政治领域对华政策负面因素的提升,波罗的海三国与中国在经贸、人文、地方等领域保持了积极互动与务实合作。年三国与中国人文交流仍有亮点,包括年初顺利在塔林举办了第十一届“欢乐春节”活动,疫情期间拉脱维亚与中国的太极拳等武术文化交流继续开展,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参与第十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推介本国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教育、创意设计等文化精品,等等。同时,在地方层面合作也有所推进,例如里加市和苏州市的友城合作在经贸方面进一步充实等。
(图片来源:网络)
#01
对于经济贸易来看
疫情发生后波罗的海三国进出口市场、旅游服务等都经历困难,面临着漫长的恢复期,对华贸易也一度深受影响。据中国商务部欧洲司统计,年1-3月中国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比年同期分别下降26.4%、18.9%和1.2%。但是,三国对华经贸并未因疫情而止步。以拉脱维亚为例,年该国参与了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及期间举办的年全球贸易和国际物流峰会;拉脱维亚驻华大使、商务参赞参与宁波市政府合作主办的“中东欧优品云上展”直播,推介本国产品;等等。
在双方积极推动下,三国与中国经贸往来在进入第二季度后逐渐恢复,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逆势发展。拉脱维亚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年1-7月拉外贸总额.73亿美元,同比下降8.9%,但拉与中国大陆贸易额达4.88亿美元,同比增长8.2%。根据中国海关数据,年1-11月立陶宛与中国进出口商品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9.7%,其中立对华进出口分别提升7.7%、17.7%,该国奶制品、小麦、牛肉等对华出口额有所上升。
#02
“互联互通”仍然是波罗的海三国对华合作的重要标签。
年,拉交通部积极开展中国-中东欧物流合作联合会秘书处工作、支持在里加自由港举行中国企业起重机设备启用仪式等行为,都体现出拉将加快物流基础初设施建设和提升自身在地区物流互联中的地位作为对华合作优先方向。立陶宛同样期望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本国成为中东欧地区物流中转枢纽。
年4月,首趟中欧班列(渝新欧)“中国邮政号”专列顺利抵达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立交通、通讯部部长纳尔克维奇表示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和诸多物流链中断的背景下,专列开辟了一条可靠、高效的物流渠道,标志着立成为中国在欧洲的物流枢纽,为两国物流领域合作开启了新篇章,并立陶宛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新机遇。4月以后重庆、义乌和东莞至维尔纽斯的三条中国邮政号专列路线陆续开通。可以说,加速互联互通和交通合作已成为波罗的海三国推进对华合作的缩影和先行领域。
#03
波罗的海三国仍存在占各自对外贸易总额比较低、双向投资远落后于各自其它经济伙伴的情况。
另外,年三国在经贸领域对中国的防备立场有所增强,涉及中国投资、华为参与5G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贸易平衡等方面。例如,立政府对中国在立投资、参与立基础设施建设持迟疑和警惕立场,已导致中国投资克莱佩达港计划搁浅;爱政府以“安全考虑”为由,否决了中国波罗的海下方投资建造塔林至赫尔辛基隧道的提案。
03抗击疫情方面
疫情爆发后,波罗的海三国官方与民间都曾向中国传达慰问之情,各层次有关部门与中国保持密切沟通并给予支持。例如,立总理斯克韦尔内利斯于2月向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来慰问电话,立国家芭蕾舞团和立著名篮球俱乐部都分别录制为中国加油的短视频;拉政府通过欧盟渠道向中国捐助了口罩、防护服等医用物资,拉武术联合会执行主席罗曼带领拉武术爱好者以练习太极拳的方式为中国抗疫鼓劲。
疫情之下,中国-中东欧合作(17+1)框架成员在抗疫中出现新的利益交集,波罗的海三国相继参加了“17+1”新冠肺炎疫情卫生专家视频会议和“17+1”卫生部长视频会议,分享抗疫信息,交流防控经验,充实了“17+1合作”的内涵,为其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但也时有“杂音”干扰。例如,年12月,爱沙尼亚财政部长赫尔梅在接受电台采访时诬称新冠病毒源于中国实验室,无端对中国进行污名化。
数字中东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