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习惯于仰视洋人
而忽视了客观评价他们
吴鹏飞/文(第期)
美国大导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9月1日上映了,网上开始是一片高评,各种媒体娱记更是煞有介事,将此片奉为战争悬疑片,并津津乐道它选择了一个人性的、个人的、独特的视角叙事,言下之意,开辟了战争片的新路径。云云。
倒是一些观众,看完后是一片批评之声。最幽默的是一位网友的观感,他说,该片让我昏昏欲睡,最后忍不住终于睡着了,不料却被邻座大哥的鼾声把我吵醒了。我可以证明他没说假话,我公司的员工去看此片,多数也睡着了。
我十分好奇,一个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大片,能让大家如此昏睡,我一定要去见识一下。周末8点的大银幕剧场,偌大的放映厅居然只有十几个人入座。在好奇心扑通扑通直跳的情况下,影片开始了。我毫不夸张地说,此片看得我眼泪都笑出来了。
这是烂片,罕见的烂片,对这样的有大量记载有亲历者健在的历史事件,影片编导根本没有做好案头作业,胡编乱造,望文生义,他对这个事件的表现,无论如何标新立异,如何自我辩护,都是驴头不对马嘴的。
烂到这种程度的片子,还有人能叫好,我真算服了某些国人脸部皮肤的厚度。而前些时对《战狼2》大加鞭挞的教师、作家、评员,要么肉麻赞美,要么保持礼貌的沉默。网友叫这些人为慕洋犬,真是精到。
电影尤其是故事片,首先是叙事的艺术,用什么思想观点、什么镜头语言、什么素材组合来讲述故事,这体现了编导者的独特性。但是,编导者不能走火入魔,在讲述真实故事的时候,不能背离它的本真而任意为之。比如,你不能让荆轲千辛万苦到了秦始皇跟前,却用刀把抵一下他的屁股了事;你也不能用十三个妓女挺身而出代替民女被日军糟蹋来诠释南京屠城。
讲述历史,你不能用纯粹个人的理解、尤其是个人的曲解来代替大众态度,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不论有人如何为诺兰这部影片捧臭脚,我坚信,他的票房可能只是战狼2的一个零头。我在此大致指出此片的驴头不对马嘴,以供大家吐槽时参考。
驴头不对马嘴之一,全片立意是揭示人性对战争的恐惧和令人窒息的逃离感。对新兵,对个别性格软弱者,可能是这样的。但是,这个以敦刻尔克命名的片子,忽略了这场战局失利的大撤退,其主旋律却是英雄主义的,是一部伟大史诗。与影片弥漫的绝望与颓废的情绪正好相反。如果按照影片那种惊慌失措法,我估计连一万人都撤不出来。
英军组织的顽强反击,曾令希特勒对过于突前的装甲部队的安危感到担忧,并下令暂停攻击;蒙哥马利竟然带领一个师用台卡车夜里开盲车,突袭敌后,建立了牢固阵地,一战成名;法军4万最后掩护部队在明知撤退无望的情况下,仍然拼命抵抗,这一切,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一位叫安德鲁的上尉,荣获了敦刻尔克撤退中,英国颁发的唯一一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他指挥连队,经受住了长达十小时的猛烈炮击,打退了德军一次次冲锋,始终守住了阵地。部队弹药消耗殆尽,这才带着仅存的8名官兵后撤,没有休息又奋战在阵地上。无数这样的官兵,前赴后继,殊死拼杀,才遏止了德军的攻势,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
驴头不对马嘴之二,敌人没有那么近。影片一开始令人惊悚的德军追击和主角提着裤子独自一人死里逃生的情节,完全是胡编乱造。因为尽管敌人拼命压缩包围圈,但在大撤退的期间,敌人从来没有离得这么近过。只是在第十天,英军全部撤退后,德军才抵达这片海滩。因此,片头的情节,作为整个片子令人窒息的氛围的由头和引子,根本站不住脚,影片的基调,主人公没空拉屎的极度的恐惧也就成为空中楼阁。
至于那条搁浅的小船,被德军练习击穿船舱壁的情节,更是一个绝对的外行编造出来哄小孩的把戏。首先,大撤退的十天里,德军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逼近过海滩,连小股部队都没有。更不可能如此悠闲地进行射击练习了。
退一万步,就算在海滩隐蔽处有这么几个有趣的德军,在练习枪法。但是,连续四枪几乎打在同一个巴掌大的位置上,我的天,在电影上目测的位置看,少说德军离船体也有两三千米吧,如此精准的枪法,就算奥运会世界射击冠军,也望尘莫及啊。当然,编导也可以辩解说,这是德军狙击枪训练学校校长干得活。由此可见这编导为了制造紧张空气,真是不顾一切常识了。
驴头不对马嘴之三,没有影片渲染的争先恐后的拥挤,撤退井然有序。海军中将拉姆齐组织了精干的16人指挥班子。海军上校坦南特负责指挥海滩登船,他特意用香烟盒中的锡纸剪了SNO三个字母贴在钢盔上,以表示自己是负责指挥撤退的海军最高军官,他率领12名军官和名士兵,领导组织了30万人的海上有序大撤退。
5月31日,第1军军长亚历山大在敦刻尔克郊外焚毁了自己的座车,骑着自行车赶来接受了撤退的指挥权。他竟然在海滩上安了帆布躺椅,神态自若地坐在上面,平静地注视着部队秩序井然地登船。他一边啃着苹果,一边在海滩漫步,毫不在乎空中飞机呼啸,地面炮火纷飞,他这种镇定泰然的气势极大地影响了部队士气。
驴头不对马嘴之四,战士的精神状态,绝不是影片表现的拥挤、踏踩、慌张。其实,只有不懂战争的人才会这样理解当时的战士。在经历过多的战阵后,官兵的主要情绪是英勇抗争、不怕牺牲、仇恨蔑视敌人,或者是习惯于死亡的某种麻木,唯独少了常人以为的惊骇。
影片中的士兵,是一个没有经过战争,以今人、局外人、电影人想象出来的士兵。诺兰导演当然不会相信,当时的情景居然是这样的——
战火纷飞中,有的军官就站在海滩上精心地修着胡子,身边的勤务兵还为他拿着镜子;还有的士兵竟然坐在船尾悠然垂钓,有的在海滩上踢足球,打板球,有的在海水里洗澡,还有的甚至悠闲地玩起了沙雕,似乎对近在咫尺的死亡,毫不在意,部队洋溢着对德军轰炸毫不在乎的蔑视。
当时有一幕,才真正壮观。入夜后,海滩上似乎有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在夜空中飞舞——那是成千上万等待撤退的士兵在抽烟,烟头一明一暗的闪光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场面。
为什么英军不怕德军轰炸呢?这里也有一个客观的原因,德军的炸弹落下来后,敦刻尔克海滩上又软又厚的沙滩吸收了爆炸的绝大部分能量,甚至在身边爆炸也不过是震动一下,飞溅一脸的泥沙。
驴头不对马嘴之五,民众的态度,也不是电影中那些狼狈不堪的士兵担心的那样,会不会瞧不起他们失败逃跑而归。正相反,当英国政府号召征集民船渡海救援英国远征军时,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们不顾一切报名参加,连一些内河船只都出海了,最小的筏子只有两三米长。
英国人民知道这些人是自己的子弟,自己的宝贝,是保卫和平的好汉,可以说,当时全英人民就是一个心愿,救这些孩子。我几乎可以肯定,没有一个人会瞧不起他们。这是今天的诺兰杜撰出来的担心。在英法这样的国家,别说逃跑回来的战士,就算当了俘虏的人,比如密特朗,后来也能当总统的。
驴头不对马嘴之六,大规模的海运,根本不是电影里那几条破船,好像小孩过家家。当时先后有艘英国船只和艘法国、荷兰和比利时船只,共艘各种船只加入救援行列,英国海军也全力以赴,抽调1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26其他舰艇前来,这是英国海军自开战以来第一次用军舰来运输人员。
当时的英吉利海峡,救援场面蔚为壮观,如果真正重现那是古今未见的与时间赛跑的撼人心魄的画面。当然,你可以表现具体参与者的感受和局部,但你要准确还原事件的恢弘性质。就比如泰坦尼克,你可以讲一对年轻人的爱情故事,但是,那巨大的海难场面,你不能处理得好像阴沟里翻了船。
驴头不对马嘴之七,大规模的空战,被这部影片表现为三架飞机出征,一个英雄的独唱。更不是战士埋怨地嚎叫,空军在哪里?
实际上,整个撤退其间,敦刻尔克海滩上空都有英国空军在与德国空军激战。在当时条件下,堪称大规模的空战。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总共出动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英军损失飞机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架。
以年6月1日为例,当天天气转晴,德国空军全力出动,英国空军针锋相对,几乎倾囊而出,派出了所有能够派出的飞机,从喷火式战斗机、飓风式战斗机、无畏式战斗机到哈德逊轰炸机、双翼箭鱼式鱼雷攻击机,甚至连侦察机都来了。
那里是电影中那个奇怪的孤胆英雄的独角戏呢?导演为了体现他独特的创意,就是让观众以飞行员的视角看天空海洋、看空战,最后全景式地看海滩,他执意让没油的飞行员滑翔到敦刻尔克海滩,完整降落。他本来应该在海上跳伞,海上川流不息的自己人的船只,一定会救下他的。
但是这个奇怪的飞行员,为了按照导演的意图带观众好好看看沙滩,硬是把飞机完好地降落到敌占区,然后再把飞机烧掉,等敌人来抓自己。我个人认为,完全是吃饱了撑得慌的人,才有此举。
驴头不对马嘴之八,潜艇和鱼雷的作用在电影中被夸大了。真实的历史是,德国潜艇基本上没发挥作用,因为英国的海军很强大。德国潜艇在深潜条件下,速度很慢,根本追不上水面船只。它一般有效作战是上浮水面用炮击,但在英国海军的天下,他们不敢这样。因此,敦刻尔克撤退中,主要是德国空军轰炸威胁极大,电影上的鱼雷恐怖,也是导演凭空想出来的故事。
驴头不对马嘴之九,法军并不是被抛弃。电影反复渲染,从军官到士兵,好像都有意抛弃法军,歧视法军,其实也不符合事实。英国远征军是支援法军而战。撤退时,法军殿后,法军排在后面撤退,天经地义。
真实情况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历时九天,三个晚上五个全天,总共有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影片还有一点是失真的。尽管英法联军人员撤退井然有序,但撤退后的海滩却不是像电影上展现的那么干净、安静,而是一片狼藉,一片狼烟。
因为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门大炮、门高射炮、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辆坦克、2.1万挺机枪、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电影为了省钱,连模型都没舍得做几个。诺兰真是忽悠大师。一个人性视角,就把慕洋犬全弄晕菜了。佩服。
总起来说,诺兰是个天才导演,但是他在透支自己的艺术信用。如果多这样来几次,小心自己就会变成票房毒药。这次他犯了和张艺谋一模一样的主观主义想当然的毛病。功课做得太差,太把观众不当粮食。
《敦刻尔克》是一部凭空捏造,故事不对、事实不对、情绪不对、场面不对、背景不对的小制作、垃圾片。我希望中国观众把钱袋子捂紧一点,不要惯使一些胡编乱造的片子。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对烂片,一视同仁。
吴鹏飞:湖北十堰人,华中师大数学系毕业,无党派。作家兼策划人。听语音版,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看电影,也要破除崇洋媚外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