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演出是近年来在国内盛行的一种演出模式,是一个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的演出形式。业内对实景演出的近代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观点认可度较高:实景演出缘起于景观歌剧。
年,以威尔第剧本为蓝本创作的大型歌剧《阿依达》在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前演出,从而使《阿依达》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大型景观歌剧。
而国内的实景演出开篇则是张艺谋团队的《印象·刘三姐》。从年《印象·刘三姐》公演以来,实景演出在国内形成一股热潮,各地都在积极开发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企图通过气势恢宏的演出来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带动旅游产业,弘扬当地文化。
根据“演艺北京”博览会上发布的《-中国旅游演艺报告》,年全国旅游演出观众达4,万人次,较年增长31.2%;年全年在演剧目有台,年旅游演出实收票房达35.7亿元,较年增长31.7%。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消费需求,赢得观众及追求票房,实景演出的开发与发展势头越发迅猛。
然而,笔者认为实景演艺的发展正如经济发展一样,高速的发展一定有其潜在的问题,实景演出发展遇到的最核心问题为趋同性。
一、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
张艺谋、樊跃、王潮歌的“印象”系列,包括《印象·西湖》《印象·丽江》《印象·海南岛》;梅帅元团队的系列作品,包括《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是中国国内实景演出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品。
国内旅游文化城市的实景演出逐渐呈现白热化趋势,山东的《神游华夏》、承德的《鼎盛王朝?康熙大典》、陕西的《长恨歌》、河南的《风中少林》、新疆的《梦回楼兰》等实景演出地域分布也逐步广泛。
《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带动了这一行业快速发展,也造就了山水实景演出乃至旅游演出的“套路化”和“同质化”现象。如今,除了少数广为人知、异军突起的作品外,其他散点式的主题演出有的甚至举步维艰,行业逐步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优秀的创作团队数量不多,多数运营团队,可能是缺乏明星效应及相对的经验,尽管重金打造,经济与文化效益并不理想。
二、舞台美术的雷同化
对于实景演出的舞台美术呈现,不可否认,数字科技为舞美技术增添了必要的手段。然而对此的运用,容易产生一种误区的偏向性:就是围绕视觉和听觉效果而无限地提升灯光和多媒体的强度,这种偏向性就导致了舞台美术的同质化,造成演出的原真性流失、以视觉冲击代替观演交流。
因此,如何合理地审视舞美语汇与多媒体技术在实景演出中的运用,便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既不能剥离实景演出的文化意义,又要通过舞美和多媒体把文化内涵的原汁原味呈现出来。
还有一点,在商业化的大背景下,不少创作团队,尤其舞美设计方面,将某种“万金油”式的经验生搬硬凑,甚至复制。这对于山水实景演出强调地域特色、地域风情、地域人文来讲,可以说是大忌。实景演出并非一般的戏剧舞台演出,它关乎一个地方的形象和文化发展。
三、缺乏与其他产业相交互的产业模式
实景演出产业发展运营中,人们的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临沂白癜风医院谈如何控制白癜风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