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4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经
一直认为,韩愈所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应该出自易水河边那场荡气回肠的诀别。
司马迁在《史记》对这一幕的记载,极具镜头感和戏剧张力:太子丹带着一群人,来到易水河边给荆轲饯行。他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一身缟素,送勇士远赴决死之路。朔风强劲,易水奔涌,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击筑,他和着拍节唱歌,苍凉凄婉,送行者泪流满面,一起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调悲壮,慷慨激昂,歌声中,人人怒目圆睁,头发直竖,几乎把帽子都顶起来。荆轲歌毕,踏上马车,一路南去,始终没有回头。
这就是“慷慨悲歌”。
远去的古典气质,悲壮与优雅的完美结合。
太子丹是个不甘屈从命运的人。他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发生在公元前年,在此之前14年,楚、赵、魏、韩等国一次合纵进攻,被秦军击溃。这也是东方六国最后一次联军行动,此后再也无力共同组军对强秦战略进攻或防御。
刺秦之前,秦已先后灭掉了韩国,并攻占了赵国都城邯郸。太子丹知道:军事抵抗已无意义,只能采取刺杀这一非常手段了。
刺秦失败,秦军铁蹄,已无可抵挡。
在战国末期,赵国是六国唯一能够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但长平之战改变了双方的均衡,即便如此,秦军在强悍的赵军面前,也讨不了太多便宜。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里面写到秦军万箭齐发、遮天蔽日的盛况,但在历史上,赵军更擅用强弓劲弩,让他们的对手包括秦军,死伤无数。
有名将有悍卒有先进的武器,赵国输在何处?除了综合国力(例如长平之战,秦、赵谁都输不起因此拼尽国力,但秦国最终胜在后勤补给能力上)外,还有一个致命原因,就是君臣相疑。
廉颇、李牧在赵国,几乎是无敌战神,但偏偏赵国君主宁肯相信身边的佞臣太监,也不相信在前方浴血杀敌的忠臣名将。赫拉克利特还有一句更著名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但赵国君主偏偏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先逼走廉颇,后冤杀李牧。
遥想当年,廉颇、李牧有多么累?!
公元前年,秦挟上一年灭韩国之威,攻打赵国,赵国君主是幽缪王(一听这名字就阴森森的),他派李牧率军抵抗,李牧大显神威,秦军不敌,就使离间计,重金贿赂赵王身边奸臣,说李牧要叛变秦国,赵王居然信了,李牧只能死了。
赵国自毁长城,短短三个月后,秦军就攻入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后者在流放地开始思念李牧,后悔莫及:如果李牧还在,我哪用吃秦国的米啊……
邯郸沦陷、赵王被俘后,赵国还没投降,王室赵嘉逃到代城称代王,公元前年,最后的赵军与燕军合兵于易水之西,就是荆轲刺秦出发地,联军会战秦军,燕太子丹也在阵中。
燕与赵,此前彼此攻伐,大战小战不断,但最后时刻,他们携手站在了一起。
这一仗,燕赵联军输了,败军逃至辽东,秦军紧追不放,再战,燕赵联军又败。为求生,燕王杀死了太子丹,献给秦军求和。秦军已无视他们了,主力转而进攻魏楚。他们艰难又捱了4年,在公元前年,燕、赵双双亡于秦军。此时秦国,只剩下最后一个对手:齐国。翌年,灭齐,秦王嬴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4
历史大势,不可阻挡。张艺谋的大片《英雄》,当年毁誉皆有,争议焦点在于:李连杰饰演的来自赵国的刺客“无名”,在完全能够杀死秦王的距离内,却为了天下大一统而放弃刺秦的任务,并毅然牺牲了自己,丧生于秦军万箭之下。这是张艺谋想要表达的“侠”与“英雄”,很宏大的理念。
这是一种理解。司马迁笔下的荆轲、豫让、聂政、侯嬴之徒,均出自战国,则是司马迁对“侠”和“英雄”的理解。
今人怀念春秋战国,是怀念一种精神,一种血性,一种能为人所不敢为的侠气,一种慷慨悲歌、意气赴死的抉择。
今人或许感慨:分久必合,但为什么统一天下的,不是“多慷慨悲歌”的燕赵,尤其是军事力量超强的赵国?答案其实很简单:无论是中国的《周易》,还是西方的赫拉克利特,核心思想是“变”:一切都在变,但“变”,却是永恒不变的。
谁能持续求变,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想当年,赵武灵王锐意求变,“胡服骑射”,将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完全改变了战争方式,赵国因此一跃成为军事强国。
再往前追溯,魏国是战国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也是因为在战国初年,魏国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富国强兵,成为老牌强国。
纵观战国史,七雄都有风光时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秘诀在于明君贤臣名将,更在于改革创新变法。
大家都在求变,但有的停滞了,有的放弃了,而秦国,基础可谓最差,一度被魏国打得无处藏身,却后来居上,始终不懈变法革新,逐渐超过了所有的对手。燕赵之人,即使再骁勇善战,又如何能够超越制度的胜利?
好在,燕赵之地,慷慨悲歌的气质,延续了下来。一个地区的人性格同一性,经过漫长的历史才形成,也在漫长的历史中绵延不绝。
从东晋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祖逖,到南宋誓不降元、血战到底的张世杰,到明末死守江阴、死不下跪的阎应元……燕赵英豪,每逢国家、民族有难,总能慷慨赴国难,名垂青史。
抗战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处于华北敌后抗战的最前沿,是中国全面抗战后创建的第一个、也是华北范围最大、人口最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曾被毛泽东亲笔授予“模范抗日根据地”光荣称号。
当年神出鬼没的抗日“雁翎队”,就活跃在今日雄安新区核心的白洋淀。
燕赵慷慨悲歌之气质,是在战国时代极为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下锻炼而出的。一切在变,今日燕赵人,早已不复当年苦累之背景,但这份血性、忠义与卓越的生存能力,仍然有,亦很重要。
诚如当年曾国藩给弟弟曾国荃写的一封家书所言:“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祝福燕赵之人,祝福雄安新区,祝福历史机遇。
好文推荐
60万太平军不敌1万湘军:太平天国后期战斗力为何断崖式下跌?
年10月,忠王李秀成率领号称60万之众的太平军精锐回师雨花台,而湘军此时能勉强不过1万人。在历时46天的战役中,太平军竟然未能打破敌军对天京的围困,其战力之低下,令人瞠目结舌……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战争时期的蒋介石手谕:事无巨细一管到底,严厉怒斥更是日常
整个抗战期间,蒋介石亲下手令进行军事部署、遥控指挥战斗的例子多不胜数,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总之可用五个字总结——委员长很忙。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生而为人,我要洒脱:这碗来自魏晋的鸡汤我干了
魏晋时代,政权更迭频繁,战火连绵,死亡常常不期而至。但正因如此,魏晋人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既然生命无常,那我们就要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里,追求生命的最大丰富和充实。△点击图片进入文章△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