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我在讽刺现实,其实我只是了解现实。”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如约而至,又圆满落幕。伴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降温,今年的电影节似乎冷清了不少,影人们的发言也趋向于理性,纷纷觉得市场的萎缩,意味着挤走了捞钱的片商,留下了空间给真正热爱电影的人。
然而,送走了这些捞钱片商之后的市场,才是对电影人真正考验的开始。
回顾去年到今年的电影市场,电影圈的“大佬”们,其实并没有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太明显的推动作用。
比如在今年电影节开响“第一炮”的冯小刚,即便他指出了“小鲜肉”对电影的影响,但他的“开炮”,更多的意图也是为自己的新片做宣传。而他的新片,则是任性地在满足自己追求艺术的渴望,并没有太在意票房的盈利。
▲在《关于演员导演有话说》上发表“冯氏言论”的冯小刚
有时候我们去讨论影人对电影的创作,其实是个很矛盾的事情。比如张扬的新片《冈仁波齐》,我们从片名就已经可以预料到,这是一部对普通观众并不友善的电影,但是我们又不能否认这部电影的艺术性。
▲6月20日上映的《冈仁波齐》
这似乎也是中国电影市场高速起飞之后,一直面临的一个问题:好的导演不愿意为市场妥协,而妥协的导演征服不了市场。
中国电影缺乏的不是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也不是不肯花钱的挑剔用户。中国电影真正缺乏的,是盘旋在合格水平附近的商业片。
然而面对“如何让商业片健康成长”这个问题,功成名就的大导们似乎已经放弃了思考。反观一些中生代的导演们,似乎正在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从而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努力。
比如乌尔善将电影的画面风格化,树立独特的视听语言▼
比如徐峥寻求更精良的故事,更娱乐化的内容▼
但在小十君个人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介绍福州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