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年,西北这片黄土地,不仅供养了张艺谋源源不断的灵感,那些或壮阔或绮丽的景观,也为电影提供了历史和文化的质感,成就了第一批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
”(西安钟楼)
作为一名和土地、家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的导演,早期的张艺谋不断从故土中汲取着创作灵感。
时至今日,张艺谋已然成为能够代表中国电影最高水平的导演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也享誉盛名。在他早期的电影作品中,大多数都透露着一个西北汉子对故土的柔情。
(电影:秋菊打官司)
张艺谋出生在陕西西安,这里既有黄土高原上的粗狂,也有八百里秦川的富庶。这似乎在他的电影中会有不自觉的体现,我们常常能感受到他的电影中充满了大山大水的壮阔和柔美线条、色调的碰撞。而在《我的父亲母亲》里面河北的丰宁坝上草原,《三枪拍案惊奇》里的甘肃沙漠,《秋菊打官司》里陕西的关山牧场,取景地在宁夏的《红高粱》,都是与“土地”意象联系紧密的作品。
(电影:红高粱)
这些作品里面火热的高粱酒,喝着酒唱着歌打着腰鼓的西北汉子,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也是一个民族的表征。
““陕西人的性格也是各种各样,从我的性格来说,很低调,有时候一根筋,就是只做好一件事情。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很专注的一直下去,这是陕西人的性格之一,包括我父母也是这样。这种性格干艺术更合适,你让我去做生意干什么的,我不行,脑子没那么快。”
——张艺谋自述性格中最陕西的部分
”艺术家的作品永远逃不出他的个人情怀,故土对于张艺谋艺术风格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影片的画面上,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也传达了一部分他的西北情结。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这种情结又由于他初中毕业后的在陕西乾县的插队经历而更加特殊了。他对西北的感情复杂而暧昧,在这里既有他土生土长无法割舍的爱恋,也有难以摒弃的“恶”。这些复杂的情感,都体现在了他的电影作品中。
不得不说,张艺谋对上世纪60-90年代故事的把控是最炉火纯青的,因为这段岁月贯穿了他从年少到壮年的整个成长。此外,由于历史原因而造成的特殊经历,他总是喜欢描述特殊年代中的特殊人物,仿佛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从宏大的历史长河中剥离出细碎的人情冷暖,又像是从那个年代中走过来的自己的折射。
(张艺谋在片场)
味至浓时是故乡,据传言,张艺谋导演离开陕西也有些年头,生活中的他也极其简朴,唯有陕西的羊肉泡馍和面条是他的心头好。回想起来,在张艺谋不少作品里都有过对陕西美食的刻画,不过最让人垂涎的,大概就是《三枪拍案惊奇》中那一晚油喇喇的油泼面吧。其实不仅仅是美食,在他早期的电影里,陕西的民俗文化也是处处体现的。腰鼓、剪纸、颠轿,每一个桥段的设计都再现了淳朴黄土地上的民风和民情。
(电影:三枪拍案惊奇)
近些年,“情怀”这个词似乎被炒的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而作为情怀的本质来讲,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一种对精神的特定坚持。如今,张艺谋的艺术成就自不必多言,而他创作出的每一部作品,细细品来都有那些年不可磨灭的故土的味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