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部电影:
异形怪物进犯人类,山呼海啸不可阻挡,幸而科学家发现其要害所在,孤单战士千钧一发之际击杀怪物的女王,成功守护了人类。国内知名花旦担纲女主角。
——没错,我说的就是
《独立日2》
抖个机灵。当然,也不完全是抖机灵。
知道小马看完《长城》以后,局长问我:小马你说实话,《长城》到底是不是烂片?这个问题让小马陷入了沉思。
就像电影公映当天,就有很多自媒体大号放出评论,称长城是“电影产业成熟的一大步”“合格的特效大片”。
道理我都懂,可真的不觉得好看。
就像刚才提到的《独立日2》,神作续作成熟不成熟?特效顶级不顶级?
豆瓣5.7,烂番茄新鲜度33%,口碑血崩。
所以说,什么产业啊技术啊,都是电影人自己关起门说的。
要跟观众讲?对不起我们不认识,影院见。
扯上《独立日2》也是为了说明,这跟国产不国产,并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写标题的时候,小马原本是想说“学特效救不了国产电影”,不过想一想,好像《长城》也不能算是国产的。
讲道理,怎么才算国产电影呢?导演是中国的,背景是中国的,用的明星也有不少是中国的;但是立项是好莱坞的,编剧全是好莱坞的,整个制作团队囊括30多个国家,除女主外最主要的角色都是外国明星,海报上最显眼的是老外,连原声版本都是英文。
所以,虽然这是难得的中国文化输出的影片,但是就电影本身,掺太多的家国情怀没意义。
毕竟,说起特效顶级的烂片,谁也比不过好莱坞。
《长城》不好看,问题在剧情。这基本是个共识。
“爆米花电影”不是剧情没底线的借口。毕竟爆米花也分好吃不好吃。
据说《长城》所有的编剧都来自好莱坞,其中托尼·吉尔罗伊是大名鼎鼎的“谍影重重”系列编剧,余下几位的代表作中也不乏奥斯卡提名之作。
这样的阵容,做成现在这样,也不知道是给编剧的钱没到位,还是感情没处到位。
主线还是好莱坞的老一套,认识自我,自我救赎。一个利己主义的欧洲雇佣兵上了中国长城见了东方美女,突然就学会了一个词叫做xinren,一言以蔽之,“我原来一直迷茫,但我现在发现我要做个好人”。
套路是一样的套路,完成度却有高低之分。
细节决定成败。不客气的讲,《长城》在情节细节的处理上,一团糟,糟心程度堪称近年大片中罕见。
就算是好莱坞的爆米花影片,文戏上也是能分出个三六九等的。在小马看来,《长城》的剧情恐怕当不起“合格的商业片”里的“合格”二字。
小马这里举个例子。
开场不久,两位外国人被无影禁军羁押后恰逢饕餮来犯,按情节展开这里应该要让外国友人亲眼目睹饕餮凶相,但按照逻辑犯人应该呆在牢房里。
——所以,这里编剧的任务是,创造一个事件(理由),使得外国人最终没有进牢房而是登上城墙。
那么,编剧给出的理由是什么呢?
“牢房钥匙丢了”
我真的想问问编剧大哥还敢不敢更敷衍一点。一个剧组要对文戏部分不在意到什么程度,才敢堂而皇之地让这么偷懒的剧情出现在自己的电影里。
知微见著。
我也就不再继续细说,景甜的女子跳水队到底有什么战略价值?所谓鹿军的职能是什么?为何偌大的部队却要一把手亲自带小股人马去做送死般的夜间侦查?而饕餮兽王也投桃报李地亲自跑到汴梁最前线、在男主眼皮子底下进食作死?
至于饕餮打地洞的情节更是让人无力吐槽,这么重要的剧情转折一句台词“它们进化了”就糊弄过去了。
反正你也没有任何铺垫,说进化就进化,你怎么不索性说饕餮长出翅膀上天了呢?
故事的孱弱让人难以投入感情,再拟真的画面也只会让观众觉得“干我屁事”。
除了浓雾下一片安静里钻出来一只饕餮“Surprise!!!”的那一幕让小马掉了几粒爆米花以外,基本是全程冷漠。
——当然,准确地说,这部电影还是有让小马紧张心跳的部分的,那就是一直担心景甜和马特达蒙最后要不要来个“大战之前必有床戏”,二人告别那一幕简直让小马脚趾头都扣紧了,幸好最后关头没有变成西方男性征服东方女性的老套路。
对比当年“日美合拍”的《环太平洋》,日本女主角最主要的戏份就是先傲后娇最后被洋大人推倒,小马看后很是调侃了一阵子“儿子国就是不一样”,这次也是生怕笑人不如人。
幸而张大导演也不是白叫的,张艺谋在访谈里说影片原本的结尾“是一个庸俗的滚床单,没有什么道理”,被张艺谋硬生生掰回了“发乎情止乎礼”的惺惺相惜。所以我还是要表扬一下张艺谋,识大体,有底线,老哥,稳的。
其实作为一个很贴心的观众,小马还是一直在努力发现影片的亮点。
有一个桥段还是有点回味的:确认饕餮已经杀向汴梁时,刘德华放走了马特达蒙,之前绝对秘不示人的黑火药,也允许他传播开来。
这里面中国有种为全人类做“守夜人”的感觉:我们独占黑火药,所以我们独自对抗饕餮,这样就不会让黑火药的力量泛滥;而一旦我们失败了,就要把黑火药公布于众,为世界留下对抗饕餮的力量。
“力量越大,责任越大”,这种感觉还是挺酷的,难得中国在电影里扮演一次人类守护者的角色,可惜挖掘得太浅。
最后一战无影禁军是真真儿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全靠英雄美人一支穿云箭拯救世界,与好莱坞近年“有色人种+女权主义”的政治正确相比,一下掉了几个档次。
所以说,真的不必对《长城》寄予“中国电影站起来”这样的期待、或者同等分量的失望。《长城》只不过是张艺谋用实际行动再一次鲜活展示了一条颠仆不破的电影真理:学特效救不了商业片。
如果说张艺谋的这次展示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应该是针对中国电影人的。
中国作为电影行业“后进国”,一些中国电影人常常有这样的迷思: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技术层面,如果我有了好莱坞的制作团队我肯定如何如何。这种感觉类似于,穷的时候就觉得有钱人一定什么烦恼都没有。
尽管近些年好莱坞已经用一部又一部的商业“烂片”证明了好特效不等于好口碑(比如以“剧情不够爆炸凑”闻名的《变形金刚》系列导演迈克尔贝),但这种例子远在天边,对国内电影界少了点敲山震虎的威力。
如今张艺谋的例子,或许能让今年同样疲软不已的国产电影有所触动。
眼光放长远些,“特效之殇”又何尝不是整个电影行业需要面对的思考。
年史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把坐在前排的观众吓得落荒而逃,那个时候电影,拳打文学绘画,脚踢戏剧音乐,矗立在感官刺激的巅峰。
但是今天不一样了,球幕电影成为科学宫的非盈利项目,在县城商城里都能体验4D5D6D电影,未来还有令人身临其境浮想联翩的VR,单论感官刺激,前浪早已浪死在了沙滩上。
在不远的将来,完全可以戴上VR眼睛和体感操纵器,亲自手刃一只怪兽。到那时,区区imax3D带给人的投入感与之相比就像熊孩子堆的沙堡一样粗糙简陋。
希望电影不要到了那个时候,才想起原来“讲好一个故事”才是自己最无可替代的功能。
来源: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文艺九局工作室
编辑:刘思悦
编审:臧梦雅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海客新闻客户端,更多精彩资讯等你来阅读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