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好的医生 http://m.39.net/news/a_5999159.html
1.关东公署旧址
2.中共旅顺市委遗址
3.旅顺市政府遗址
4.旅顺日俄监狱党支部旧址★
5.旅顺民众学校遗址
6.旅顺师范学堂旧址
7.金伯阳公园★
8.苏军胜利塔
9.中苏友谊塔
10.旅顺苏军烈士陵园
11.胡家村农村党支部遗址★
1、关东公署旧址
旅顺关东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建于年9月1日,是日本殖民统治者在中国领土上建立较早、行政级别最高、延续年限最长的法西斯司法行政机构。仅从年9月至年间,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有起(年8月,地方法院迁至大连)。当时,在这里受到所谓审判的不仅有中国人,还有一些反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朝鲜人、日本人、俄罗斯人等。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关东高等法院解体。年,这里曾被用作关东公署(大连市政府前身)的办公用地。年,被医院,由苏联红军负责管理;年,苏联红军向中国政府移交管理权,易名“医院”;年,又改称为“医院”。二十世纪来,被大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一世纪初,被大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保护建筑。年5月,关东高等法院旧址为陈列馆的名义,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
目前,陈列馆以真实再现历史为突破点,采取场景复原与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手法,全面展示了关东高等法院的历史沿革以及革命英烈的斗争事迹,同时还特别组织“日本殖民统治狱政刑具展”。以真实的展品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暴政。
旅顺关东都督府法院
在这幅沉淀着历史印迹的照片中,关东高等法院的设计构图给人以均匀对称的视觉,在建筑的正中上方,还敷设有“天平”的装饰,似乎要说明法院的“公平”和法官的“公正”。然而,在当年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践踏之下,这个彰显所谓“公正”的场所,去留下了许许多多不公正的判决,也演出了许许多多不公平的闹剧。历史真实地告诉我们,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法典中,从来就没有什么“公正”可言,有的只是“奴役”和“压迫”的罪证。
日本统治机构在旅顺的建立
年2月8日开始,日本政府为夺取在中国东北特殊利益,与俄国进行一场肮脏的战争,这就是世人皆知的日俄战争。旅顺地区作为战争的主战场,经历了天噩梦的折磨。战争以俄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年9月5日,日俄双方在美国政府的调停下,签署了“朴茨茅斯和约”。依据日俄双方的商定,日本攫取了对旅顺、大连及附近海域以及长春以南铁路的管理权。
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朴茨茅斯和约”全文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始对旅顺、大连进行长达40年的殖民统治,其统治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2个时期,即军民合治时期(年6月~年4月),军民分治(亦称“民政统治”时期(年4月~年8月)。
年5月19日,日本政府下令成立关东州民政署。同年10月,在辽阳成立了关东总督府,由陆军大将大岛义昌为首任总督。年5月,关东总督府迁至旅顺。从此,关东总督府成为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设立的最高的军政权力机关。
年9月1日,依据日本政府颁布的“关东都督府官制”的法令,废除关东总督府,成立关东都督府。大岛义昌继任都督。都督府成立后,下设陆军部掌管军事,民政部掌管行政。日本将此举称之为由军政统治转为民政统治的一次变革,其实这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掩耳盗铃的把戏而已。
关东都督府成立后,为了加强司法机关的力量,当局决定起用专业的法律人员主持司法事务,于是颁布了“关东都督府法院令”。宣布:在“关东州”废除军事管制时期的司法审理所,在旅顺建立直接隶属于关东都督府的关东州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
日俄战后,为了迅速强化对东北地区半富资源的掠夺,年7月13日,日本政府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设立委员会”,8月8日,批准“南满洲欣道株式会社章程》。11月13日,后藤新平被任命为满铁第一任总裁。年3月5日,日本天皇颁布敕令,命令将满铁总部迁到大连满铁,一方面是一个以赢利为主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企业;另一方面又是一个负有向中国东北和其它地区进行侵略扩张的殖民侵略机构。
年4月12日,日本政府为缓解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加强和巩固对旅顺、大连的殖民统治,废止关东都督府官制,实施关东厅官制。把原先都督府军政合一制改为军政分治。原都督府中的军政部被分离出去,组建为“关东军司令部”,原先的民政部改为“关东厅”。至此,关东厅、关东军、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成为维系日本殖民统治的三大支柱。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司法制度的演变
从年9月《关东都督府法院令》的实施,到年9月未整整两年时间,日本在大连地区的司法制度逐渐步入轨道,与原来的军法专制和司法军理所时期相比,尤其是起用专业法律人员从事审判事务是一个重大改变。地方法院由1人单独负责审判处理民事、刑事的初审及非诉讼案件;高等法院由3人组成合议审判,对不服地方法院审判的上诉案件进行终审。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各设检察官1人,检察官的职责是指挥监督司法警察官进行刑事案件追诉以及指挥、监督对判决的执行。高等法院检察官负责指挥监督地方检察官的工作;地方法院指令警视、警部执行检察官的职务。各法院设专职翻译官1人、翻译2人、书记7人、审判官、检察官在行政上均属于高等法院院长监督。规定以法律专业人员来执行司法事务,与其说是关东都督府时期司法制度发展史上的巨大变革,毋宁说是日本侵略者对旅顺、大连地区人民殖民统治的加强。
年初,日本国内颁布实施新的刑法,这对关东州的官制及法规的修改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为此,经都督府提议,年9月颁布命令,于同年10月施行《关东州裁判令》、《关东州裁判事务执行令》、《关东州辩护士令》。同时宣布废除《关东都督府法院令》等。三个新的法令对关东州法院的组织形式、职权范围和民事、刑事、案件的审理手续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关东州裁判令》与以前的《关东都督府法院令》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原来关东州两级法院,虽然也称为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但那时的高等法院不是终审法院,而现在高等法院则为终审法院,从而使关东州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的管辖权,扩大到中国全东北。这一方面完善了对日本当事人权利的保护,解除了他们因远离法院所在地而带来的不便;另一方面则抻高和加强了“关东州”司法机构的地位。
年9月30日,关东都督府颁布了《关东州罚金及笞刑处分令施行细则》,该《细则》规定:“凡处以三个月以下惩役之刑的中国人之犯罪,照其情形可处以罚金或笞刑。”“凡处以百元罚金之刑的中国人之犯罪”,如“在观江州内无一定住址之时”,或“认为无财产之时”,“照其情形亦可处以笞刑。”“凡处以拘留或科料的中国人之犯罪照其情形可处以笞刑”。笞刑刑具上用麻缠绕着灌铅的竹条,其尺寸大约为:长60厘米、头宽2.3厘米,柄宽1.5厘米。执行时鞭笞臀部。每次执行不得少于5笞,最多不超过30笞。
笞刑是一种专为中国人而设立的酷刑,日本人和其它外国人不用此刑。行刑时,将剥光衣服的受刑者四肢绑在“大字形的虎橙上,为了避免喊叫用湿毛巾堵住嘴。据原旅顺监狱日本医生古贺初一回忆:最残不忍睹的是行刑后,皮开肉绽的臀部,生蛆时的情形,成百成千条的蛆在蜂窝似的肉孔里乱爬,一触动它就往深里钻,镊子取不出,涂药也无效,只能任其化脓腐烂。日本警宪及狱警人员用残忍的笞刑专门惩治中国人,是他们的野蛮性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对殖民地人民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所有殖民者的共性,然而,日本殖民者对中国人的暴虐残忍,在世界殖民史上是最为丑恶和最令人发指的。
年4月日本政府以关东厅取代关东都督府。关东厅下设有高等法院、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检查局、地方法院检查局、警察署、消防署和监狱等机构。
年6月关东厅第一次修改了“关东州裁判令”,将一切裁判事务,包括相当于拘留、罚款、三个月以内的惩役,元以下的罚金等违反行政法规罪行的全部审判事务,统归法院管辖。据日本人编纂的《大连》记载:年1~12月,关东州新发生的民事案件有件,受理民事诉讼案件的总金额为.83万日元。
年,由于大连人民和日本人民反对种族歧视的呼声日益高涨,殖民当局被迫同意,对中国人适用缓期执行等法律,但在不久后施行的“矿产法”和“和解法”中,仍有部分条款规定不适用于中国人。
年5月,日本殖民当局第二次修改“关东州裁判令”,将过去属于法院院长直接指挥和监督的检查事务,划归关东厅长官统理,成立附设在法院之下的检查局。检查局设检查长官,负现监督、指挥关东州的检查事务。高等法院检查长官监督和指挥地方法院检查官的工作。关东厅时期,检查事务从法院院长监督领导之下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机构,这是裁判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殖民统治得以加强的又一重要标志。同年8月,关东厅地方法院由此地迁往大连。
年12月,殖民当局第三次修改《关东州裁判令》,从审判程序上,将自年以来在关东州及南洋群岛实行的“二审制”法院是指,首先经过地方法院审理;其次要经过高等法院复审部审理;再经过高等法院上告部审理。其程序依次为:地方法院作为第一审,负责审判关东州区域内裁判所和地方裁判所管辖的民事、刑事案件,以及驻满洲领事官预审的案件,对在国际上有必要由外务大臣特地指定的刑事案件有裁判权。对于特定案件除了由3名审判官合议制裁判审理之外,还可以进行单独审理。高等法院的复审部作为第二审,除了负责审理不服地方法院判决和驻满洲领事官裁判的上诉案件外,还有对地方法院和驻满洲领事官裁判的上诉有着裁判全。高等法院上告部作为第三审,主要负责审理不服二审判决上告案件。行使日本法院以及裁判构成法规定的的大审院的特殊权限。殖民当局实行“三审制”法院,名曰“保护居民的利益”,实则保护的是日本人的利益。据“关东局施政三十年史”记载:“在关东州里有关罚金,笞刑处分,都是殖民地特有的规定”,“笞刑是作为对中国人微罪的裁判而进行的处罚的刑罚”,“是殖民地刑事政策上必要的而且是适当的制裁”。由此可见,日本殖民当局将“二审制”法院改为“三审制”法院的真正目的,对日本人来说,是使其殖民统治的法律更加完备化,规范化;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使中世纪最野蛮最残暴的肉刑处惩罚制度披上了法律的外衣,名正言顺的保留下来,具有露骨的民族压迫色彩。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日本殖民统治大连期间,所颁布的大量法律条文多与日本国内的法律条文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把中国人蔑称为“支那人”,不允许中国人吃大米、白面、如果发现有中国人违反,都要被冠以“经济犯罪”遭到极不公正的审判和惩罚。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当局公然把关东州纳入日本版图之中。根据此时出版的地图,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殖民统治者已经把日本、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岛都被涂上同一种颜色,日本此刻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殖民当局颁布了大量的法律规定,有《保护观察条例》、《思想犯罪法》、《治安维持法》、《保安矫正法》、《时局特别刑法》等,在各种法律的控制下,殖民当局把镇压的对象扩大到毫无限制的程度,人们稍有不满言论,就会被定这反满抗日的“思想犯”、“政治犯”,收监遭到迫害。有时还竟以“事态紧张”为由,不通过任何司法程序对中国人随意捕杀。据关东厅高等法院受理案件资料记载:自年至年间,仅审理的民事案件就有件,刑事案件有件。另外,在这里遭到审理判决的日本人、朝鲜人、俄罗斯人等也有两千余人。
关东法院旧址琐记
年,关东都督府高等法院、地方法院成立之初,使用的是旧址建筑中的两侧平房。它是俄国统治旅顺时期建造的兵舍营房,日俄战争期间,一度被用作陆防线参谋官邸。同年11月,殖民当局进行改扩建工程。旧址中的中部主楼是由关东都督府出面邀请日本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前田松韵设计建造的,前田松韵充分地利用两侧的平房所出出的地段,将主楼风格表现在欧式的格调上,与两侧的平房和谐共存,相得益彰。扩建工程于年10月竣工。建筑的主体为砖混结构的二层,屋顶为大木作框架形式。内部设施分别有大、小法庭、临时关押所、会议室、职员宿舍及院长办公室、检察官办公室等。建筑面积为平方米。
关东都督府高等法院首任院长为平石氏人,其在职长达18年,年离职后曾担任旅顺市役所(旅顺市政府)第四任市长。
真锅十藏: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第二任院长。任职期间主持审理朝鲜著名爱国志士安重根击毙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案件。
安柱时太郎,关东厅地方法院第六任院长。年2月,普兰店碧流河塔寺屯发生农民孙云德聚众抗租税事件。为了解案情,安柱时太郎带领审判官川田源一郎、长岛印十郎;检查官池内正清、书记员荒木格雄、翻译大崎茂马、巡视审谷利平等前往现场勘察。到达现场后,实遭孙德忠、华耀堂等抗日民众的袭击,安住时太郎当场毙命,其随行人员亦作鸟兽散。年2月,关东州厅高等法院院长鹿岛鹤之助、检查长下田胜久提出建议,在安住时太郎丧命之地建一座招魂碑。同年10月竣工,并举行了所谓的揭幕仪式活动。解放后此碑被当地居民拆毁,碑石亦被用作农家猪舍的基石。
中里龙,关东州厅地方法院第八任院长,任职期间主持对大连地区抗日放火团(亦称国际情报组)案件的审理。
根据当年法院内部机构的设置,这里对地方法院的法庭和高等法院的法庭及院长室、检察官室给予了真实的复原。在复原区内还展出了部分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对法院的历史能够有一个更加清晰地了解。
当年地方法院共设有六个法庭,其中一、三、五为刑事庭;二、四、六为民事庭。在其为迁移大连之前,有许多的进步青年,爱国人士以及无辜百姓都曾在这里以莫须有的罪名受到不公正审判。依据当时的司法程序,普通案件只需1名法官出面审理,特定案件则需要有3名法官进行合议审理,特定案件则需要有3名法官进行合议审理。根据地方法院受理的案件资料记载:自年至年间,地方法院审结的民事案件有起,刑事案件有起。
在参观的过程中,观众还可以在原地方法院的法庭中见到当时的法官服装,办公用品以及押解受审者所戴的“筒帽”和历经火燹之危的判决书等物品。在这里,观众还可以见到当年往返旅顺监狱押解被关押者出庭受审的车马具。
经过地方法庭后,观众会来到一处低矮的旋转或楼梯前。这里当年出席高等法院大法庭受审者的必经之路。受审者要在警察或宪兵的押解下,从左侧狭窄低矮的洞口上楼,右侧略显宽敞的楼梯则是供旁听者所提供的路径。为了避免旁听人员在途中与受审都有接触,楼梯的中间砌有砖墙相隔。
高等法院大法庭,面积有.6平方米。当年在施行“二审制”和“三审制”时,这里主要审理的是不服地方法院判决,不服驻满洲领事人员裁决的上诉案件。同时还负责申诉、抗诉案件的终审。
年2月,这里曾审理一起让世界瞩目的案件,那就是来自朝鲜的著名爱国志士案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的案件。年10月26日上午10时许,安重根在中国哈尔滨火车站用勃朗宁手枪击毙了侵略中国和朝鲜之罪魁祸手伊藤博文。事成之后,安重根高呼“大韩民族独立万岁”束手就擒。同年11月3日安重根被押解到旅顺监狱。年2月1日,在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的操控下,高等法院检查官沟渊孝雄向地主未能院就安重根等人的“谋杀罪提请公审。安重根前后共庭六次。2月14日,由地方法院院长真锅十藏宣布处以安重根死刑。此判决公布后,英国记者莫利默在报道中说:“在这世界性的判决中,胜利者是安重根,他是带着英雄的桂冠离开了法庭,通过他的口述,伊藤博文成为无耻的独裁者。”
年3月26日,上午10时,名扬世界的朝鲜著名的爱国志士安重根在日本看守的押解下,壮烈牺牲在旅顺监狱的绞刑架上,时年仅有31岁。
观众在看过大法庭后,会来到旧址陈列馆为纪念当年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而英勇献身的英雄所组织的“英烈室”。在“英烈室”中共有三个单元的内容:一是早期共产党人的典型代表于狱中和法庭上的斗争事迹;二是以大连产业工人为代表的抗日放火团的英雄事迹;三是表现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牺牲于旅顺的事迹。
大连地下党组织成立于年1月15日,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组织领导大连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工人大罢工、农民运动,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们仍是坚定信念毫不畏惧,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大连地区“抗日放火团”主要活动在年至年间,他们的斗争方式主要采取“火攻”这一战争史上最便捷的克敌制胜的有效武器,同日本殖民统治者进行着不屈的斗争。六年中,在大连地区实施“放火”57次,给殖民当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余万日元(折合当时物价,是日军2个师团7.5万人的全年费用。)年6月,抗日放火团“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被殖民当局逮捕的就有人之多,其中87人被判处有期徒刑。秋世显、于守安等20人,在狱中被酷刑摧残折磨而死,纪守先、邹立升等12人被判处死刑,于年12月9日牺牲于旅顺狱中。
安重根于哈尔滨击毙伊藤博文后,被押解到旅顺监狱。在旅顺监狱共计关押天。在这期间,他写下了人自传“安应七历史”;和阐述他和平理念的“东洋和平论”(未完)。他还应他人的请求,于狱中书写了余幅的书法作品,他的作品运笔流畅遒劲,潇洒飘逸,沉着痛快,线条古拙,轻松之中而有动感,节奏徐疾有致,整体清丽风雅,字与字相接,左呼右应,承上启下,浑然一体,给人以张劲之视觉冲击。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年2月17日,于高等法院院长平石氏人的谈话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东北亚未来和平的畅想:日本应把旅顺、大连归还给中国政府,把大连建成国际和平会议中心和金融贸易中心;在旅顺组建中、日、韩三国青年卫军以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中、日、韩三国组建共同的银行,推动东北亚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安重根高瞻远瞩的和平目标,展示了一代英雄的伟大思想。
结束“英烈室”的参观,观众还会看到对当年高等法院院长室,地方法院院长室,检查官室的复原展示。
高等法院院长室,自年至年止先后有5任院长在此办公。在行政隶属关系上高等法院院长直接受关东厅、关东州厅长官领导。
地方法院院长室,自年年也先后有5任院长在此办公,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地方法院受高等法院领导。年8月,地方法院迁至大连后,这里作为派出机构负倒赔人的办公地点。
检察官代表司法部门实施监督,并负责指导司法警察办理刑事诉讼,监督公处结果执行。检察官在行政上直接发归高等法院院长领导。年成立检查局后,隶属关系有所改变。
一座建筑,就是一段凝固的历史记忆。中国晚清思想家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责人之祖宗,必先责其史”。今天,我们为了铭记那段苦难的历史,将关东法院真实的过去,向大家展示了出来,让我们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颠扑不破的道理,为了人类的和平,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工作贡献我们的力量。
2.中共旅顺市委遗址
3.旅顺市政府遗址
4.旅顺日俄监狱党支部旧址
5、旅顺民众学校遗址
日前,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中共大连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推出的“追寻红色印记”活动正式开启,在公布的百个革命遗址遗迹中,旅顺口区有11处。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革命遗址遗迹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革命进程的重要历史见证。虽然在岁月变迁中,有些遗迹已不存在,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革命故事和先烈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 时值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探寻革命遗迹遗址、重温革命精神意义深远。旅顺博物馆结合11处“红色印记”及从旅顺走出去的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推出百年党史学习活动——“追寻红色印记,缅怀英雄事迹”,用心探寻党史中的“红色故事”。第一期:旅顺民众学校遗址
年1月15日,中共大连特别支部成立。从年到年,在中共大连特别支部、中共大连地委、中共大连市委、中共关东县委的领导下,旅顺党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先后建立了中共旅顺师范学堂支部、中共胡家屯支部、中共旅顺刑务所支部等中共基层党支部和共产主义青年团旅顺民众学校支部。旅顺党组织在日本帝国主义残酷统治的艰难环境中,创造条件建立党支部,努力开展党员活动,引领广大群众进行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年至年是旅顺党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旅顺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年9月,旅顺人林基满筹资在家乡旅顺龙王塘林家沟村创办旅顺民众学校。该校办学实行关内新学制,教材选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普通教材,以此抵制日本“辽东租借地”当局推行奴化教育的小学教科书,同时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旧址现为当地百姓的民房,保留有部分的教室。 年4月,根据中共大连市委的指示,林基满的弟弟林基堂(又名林升亭)经过考察和培养,在民众学校学生中发展具有救国抱负、品学兼优的林钧模、林钧杭、林治官、陈培山、陈士龙、林治政、林钧铎、门启忠等8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不久,他又发展曲秀利、林基阳、于洪谓、徐万达、张基盛、林钧龙等6名学生入团,建立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顺民众学校支部。林钧模为团长(支部书记),为防止日本殖民当局的破坏,团支部对外活动一律用“学生自治会”的名义,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和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宣传。旅顺民众学校成为党的秘密联络点和活动阵地。年10月,旅顺民众学校团支部停止活动。旅顺民众学校设立者林公寿先纪念碑汉白玉质地高厘米宽69.5厘米 此碑是旅顺民众学校为纪念建校10周年在伪满康德六年(年)十月所立。呈长方形,阴刻楷体碑文,碑文周边雕刻暗八仙图案。碑身断裂为两部分,部分残,碑额已失。解放后,此碑被旅顺当地群众砸碎,后由旅顺口区党史办征集。年7月6日,又将其捐赠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碑主林基满,号寿先,故称“林公寿先”。碑文主要是对林寿先重视教育的品行予以褒扬。同时,该碑是日本殖民统治大连和旅顺40年间,旅顺民众自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见证。6、旅顺师范学堂旧址
位于旅顺列宁街24号,建于年以后,俄罗斯古典风格建筑,3层楼房,建筑面积平方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初为德国人开办的商店、美国人创建的德泰号杂货商店和俄国人开办的珠宝店,是俄殖时期旅顺最大的商店。年5月,日本当局将旅顺公学堂速成师范科和金州南金书院师范科合并,在此成立旅顺高等学堂师范科,学制三年,培养中国普通学堂教员。年师范科独立建校,定名为旅顺师范学堂,设专科,学制三年,只招男生,年增设女生部。年4月这里成立旅顺高等公学校师范部,学制男生二年,后又改为四年,女生四年,学生系公费,毕业后义务服务三年。年师范部独立建校,定名为“旅顺师范公学校”。医院,年由我军接管。现由驻军医院管理使用。
年10月17日(辽政发[]27号文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5月,大连地委十分重视在旅顺发展革命力量,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年春,朱寿春、李盛忠二人经母校老师大连沙河口公学堂教员程义俭和李盛恒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命在旅顺师范学堂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朱寿春、李盛忠接到任务后,在学生中发现和培养爱国反帝思想进步的积极分子苍永新、尤德顺、刘焕彦、石传家、鞠兴任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暑假前,旅顺师范学堂已有党员7人,建立了旅顺第一个基层组织——中共旅顺师范学堂党支部,朱寿春任支部负责人。经请示大连地委,旅顺师范学堂党支部决定在本校开展一场以反对日本奴化教育为中心内容的罢课斗争。年末,经过充分准备,抓住音乐教师青木久侮辱中国学生引起学生强烈不满的机会,罢课斗争拉开了序幕。校方被迫与中国学生达成“和解”条件:“1、免除青木久职务,调离本校;2、增设英语学科,增加数学、物理、化学科目课时;3、增添学校图书室里的中文图书”。这次学潮历时一个多月,取得了阶断性胜利。旅顺师范学堂党支部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为旅顺的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7.金伯阳公园★(说过)
8.苏军胜利塔
苏军胜利塔于年3月下旬始建,同年9月3日竣工。塔高45米,占地面积15,平方米。塔基、塔廊、塔身均为花岗岩磨光筑砌,五角形基座上有二层台阶。塔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塔座,周围立有5根六角柱和10根八角柱构成塔的基柱,并与塔身形成塔廊,塔身西面有一门,可通过塔内盘旋阶梯达一、二层平台。塔身正面、南侧面、北侧面分别有镌刻苏中两国文字的塔铭,其内容分别是“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九月,英勇的苏联武装力量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精锐部队——关东军,并在中国人民武装部队配合下,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了中国东北。”“苏中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万岁!”“光荣归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和捍卫了远东和平的苏联人民及其武装力量!”。第二部分为塔身和第一层平台,塔身上部有二层青铜装饰,分别是橄榄枝、军旗、军号及五角星、步枪等,塔身东侧有一小门通向平台,平台四周五个角屏分别雕刻苏联国旗。第三部分为第二层平台和塔顶,塔尖为铜质镀金橄榄枝环绕的五角星。
3年3月20日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中苏友谊塔(说过)
10.旅顺苏军烈士陵园
苏军烈士陵园
旅顺苏军烈士陵园占地面积48,平方米,是年苏军进驻旅大后,在原沙俄公墓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占地48平方米,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座外籍公墓。
墓地内安葬着日俄战争时的1万7千多沙俄士兵和苏军解放东北时牺牲的部分官兵及病故家属,还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苏联红军飞行员等。整座陵园建筑特色十分独特,有着浓郁的异国风情和格调。
自年至年苏联红军撤离之前,这里共有坟墓1,座,安葬苏联红军上校军官及士兵烈士1,名,其中上校1名,中校9名,少校32名,大尉77名,上尉名,中尉71名,少尉29名,战士1,名。
年12月20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正门是紫色大理石砌成的拱形大门,西边的门柱上雕刻象征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的红旗,并饰以军舰、大炮等铜雕图案。墓地四周绕以围墙,墙垛上雕有小型花圈图案。
墓地中央的苏军纪念塔,耸立在蓝天白云之下,显得雄伟庄严。这座塔是年苏军撤离旅顺前,为纪念年保卫中苏两国人民共同利益而牺牲的苏联红军烈士而建立的。第一层塔基正面白色雪花石雕座上镶嵌着的铜铸花环内铸“”四字,铜板包镶的第三层塔基上用俄中两国文字铸成“为苏中两国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而光荣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字样,都提示着建造这座纪念塔的初衷。从年3月1日开始,苏军陆续撤离旅大回国。为了赶在苏军全部撤离旅大前竣工,这座年3月23日动工兴建的纪念塔,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即建成。5月24日,纪念塔落成典礼举行。至5月26日,驻防大连的总计约30万苏军全部撤离。沿着两侧的苏军墓地走近纪念塔,塔基南北两端的苏军战士跪姿铜像映入眼帘,他们脱帽、俯首、持旗,表情庄重,向安息于此的烈士们行最高致敬礼。
坐西向东的旅顺苏军烈士陵园,正是以旅顺苏军烈士纪念塔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陵园西部的原沙俄公墓是沙俄强租旅大时期所建,始建于年。陵园内保存完好的“沙俄纪念碑”是日俄战争的历史见证。
年8月22日,苏军进驻旅顺之后首先使用的是原沙俄公墓,后来由于面积太小、牺牲的烈士太多,才修建了东部陵园。步入正门后的东部是年苏军进驻旅顺之后在原沙俄公墓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安葬着二战后期为解放我国东北牺牲的苏联红军、年至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苏联空军飞行员、苏军驻防旅顺十年期间死亡的苏联官兵及其家属,总计超过人。其中,苏联红军烈士逾人,家属超人。这里带有红旗、红五星标志的墓碑,安葬着苏联红军。
大部分苏联红军的墓碑造型几乎一致,墓碑顶部有红五星标志,部分墓碑上镶嵌的飞机、铁锚、坦克等图案则标志着烈士生前的兵种。这些造型统一的墓碑是由部队统一修建的,造型独特的几座则是由家属单独为烈士修建的。所有的墓碑上都刻有死者的姓名及生卒年月,有的还嵌有死者的照片或瓷像。
陵园内有31座苏联红军合葬墓,每一座合葬墓下都葬有20至30名苏军烈士。年解放我国东北时牺牲的苏军战士,从各个战场被运送至这里安葬。这个墓地的墓饰很别致,墓碑顶端分别镶有铁锚,坦克和飞机图案,标志着烈士生前所在军兵种,而且墓碑上还镶嵌以瓷砖制成的烈士遗像,虽经年久风雨剥蚀,但仍清晰可见。
墓前广场宽阔,墓地庄严肃穆,甬道两侧林荫遮盖着陵墓、碎石,墓地中央的苏军纪念塔,耸立在蓝天白云之下,显得雄伟恢弘。
为了更好的对烈士陵园进行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进一步加强中俄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弘扬国际主义精神,按照国家外交部领事司和大连市外事办领事处的指示精神,由俄罗斯民间组织出资0多万元,于年3月对旅顺苏军烈士陵园进行了整体的维修改造。
惊天大秘密
旅顺苏军陵园的1余座造型各异的墓碑中,有一个座苏军飞行员墓碑组成的巨大方阵,墓碑的主人遇难时间都在年至年之间。名飞行员,至少相当于5个团的兵力。而同一时期,世界上最大的局部战争要数朝鲜战争。
中国历史书上一直这样记载着: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中苏达成协议,由中共出地面部队,苏联出空军进行空中支援。但就在中国军队开赴朝鲜战场前夕,苏方突然说:他们的空军还没准备好。6月18日,毛决定: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持,照样出兵。19日,中国部队按计划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中国军队副司令员洪学智上将在朝鲜《战争回忆》一书中也持同样观点。而彭德怀在《彭德怀自述》中对此情节却只字未提。
据统计,朝鲜战争初期,美国及其盟国投入各型作战飞机0余架,中#共空军作战飞机不足架,比例是6:1;美军飞行员飞行时间多在0小时以上,多的达3小时,中国飞行员飞行时间最多不足小时,比例是30:1;美军飞行员大都经过二战洗礼,战斗出动平均在次以上,而中国飞行员刚刚放单飞,从未参加过战斗,比例是:0。有人把朝鲜战争中的中美空战形象地比喻为:“重量级拳击手与轻量级拳击手不公平的较量。”
然而,中国官方资料记载,在中美空战中,美机被击落击伤架,其中击落架,中方被击落架,事实是,苏联空军不仅培训中国空军,且参与朝鲜战争打击美国空军“秃鹫”。
一开始,苏联不同意介入朝鲜战争,后来,又派出强大的空军,怎么解释?新近出版的专著披露,苏联空军参战,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苏联远东空军基地遭到美军轰炸。年10月8日,海参崴附近的苏哈亚列卡空军基地被美军喷气式战斗机轰炸。二是斯大林有言在先。斯大林表示:可以完全满足中国战争所需的飞机、大炮、坦克等军事装备,但苏联空军未准备好,须待两个月或两个半月才能出动。这表明,苏联并未把话说死,而是做了两手准备。三是斯大林不愿坐视美国在远东扩张势力。
《扬子晚报》年7月披露了一则消息:《苏联4万军人曾参加朝鲜战争》。消息源自于俄国防部战史研究所编纂的有关解密文件。这些文件表明,苏军在战争的全过程中都进入了中国和朝鲜领土内,其中发挥大作用的是飞行员。苏联空军最精锐的近卫军一、二、三师都在中国轮过战。最高的年份是年,兵力达2.6万人。
年7月,《解放日报》报导说:苏联退役飞行员克拉马伦可(年近8旬)用亲身经历谈了那桩一直被掩盖的秘密。他说,50年前,朝鲜战争爆发后,根据斯大林的命令,大约名苏联飞行员进入中国,然后秘密潜入北朝鲜,打击美军飞机。
目前,在世界军事史和朝鲜战争史中,苏联空军参战之事已被接受,但还有不少空白,苏联空军在两年零八个月的朝鲜空战中,尚无一个公认的结论。苏军飞行员死亡人数也是一个谜团。
年3月21日,俄罗斯《红星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喷气式飞机之战的王牌飞行员》一文,提供了一组数据:真正的喷气式飞机之战,是50年代初在朝鲜展开的。仅文章中提供的数据,加起来就达架之多。
在冷战时期,中、苏、美三大国在许多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在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这一问题上,却心照不宣地严守机密,而且一守就是好几十年。从目前收集到的史料来看,这一默契的核心是避免秘密泄露引起苏、美直接对抗,从而引发世界大战。
文中说,是美国人最早披露了“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这一重大机密。年,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高级智囊人物赫伯特透露:“我们必须保守住这个秘密。当时一旦把它揭露出来,我们就会受到巨大的压力--要我们与俄国发动一场战争。”
年6月,俄国也开始公开谈论这一敏感话题。叶利钦在给美国参议院战俘和失踪人员调查委员会的信件中称:“我们认为,有架美国飞机在北朝鲜上空被击落,有名美国飞行员得救。”信中叶利钦没有具体说明,这些飞行员是被苏联空军击落的,还是中、苏、朝空军共同击落的。朝鲜战争专家达恩兹?布拉塞认真阅读苏军档案后发现,朝鲜战争空战中,苏军飞行员出动架次约占70%,“他们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中共一直保密。直到年2月,前空军司令员王海上将在《我的战斗生涯》一书中,才写道,空战主要是苏联空军打的。后来的大机群作战,特别是与F-86大机群作战,仍由苏联空军唱主角。
情人坟的故事
在旅顺苏军烈士陵园墓地内,有一对墓碑备受游客 这位妇女叫柳德米拉,当时73岁。她要找的未婚夫依格尔,曾是一名空军飞行员。年,柳德米拉18岁,考上了大学。在去俄罗斯郊外的一个机场,邂逅了28岁的依格尔,两人一见钟情。一年后两人订婚,打算次年举行婚礼。可不想在婚礼前一周,依格尔接到军令,要马上“出差”。“其实是去朝鲜战场”,柳德米拉说在依格尔给她的最后一封信中,有他最爱的歌曲的一句歌词,大意是:“请你放心,我一定要活到婚礼那一天,在婚礼上拥抱我的新娘。”可年2月9日的一次战役中,依格尔在战斗中牺牲。年,战争结束。柳德米拉接到依格尔牺牲的消息,满心期待就要与爱人相见的她悲痛欲绝。
柳德米拉和依格尔的爱情故事深深感动着萨沙,萨沙带着柳德米拉制作的绢花、面包片和蜡烛来到烈士陵园。很幸运,仅经过半个小时的寻找,便找到了依格尔的墓碑,把柳德米拉的心意小心奉上。
7年和8年,萨沙两次到旅顺,将苏军烈士陵园中的多个墓碑拓了一遍,回国后整理成册子,供苏军烈士家属寻亲使用。年出版,送存大连档案局。9年,萨沙再回旅顺,这次他在依格尔的墓前抓了一把泥土,说是要为柳德米拉带回去作纪念。“她这么爱他、想他,我们能不能帮帮她?”得知柳德米拉经济拮据,辽师大教授张大贤老师大胆提议愿意帮她实现愿望。在张大贤的合唱团帮助下,很快募得了近万元现金,用以帮助柳德米拉来连。9年11月,70多岁的柳德米拉如愿来到中国,踏上埋葬她爱人的土地。即使旅途劳累,即使大伙劝她歇一歇第二天再去,但柳德米拉等不了,放下行李直奔烈士陵园。“我已经等了快58年,一刻都不能再等了。”前往烈士陵园的路上,柳德米拉一遍遍询问还没到吗?还没到吗?直到看到陵园的大门,她才闭起眼,咬着牙,缓缓走下车,走向她记忆中仍清晰的“他”。“亲爱的,我来了,我来看你了。”依格尔的墓碑前,柳德米拉失声痛哭。这个七旬老人存了几十年的委屈一下子倾泻而出。
我会永远爱你
年的一天,旅顺口区一政府部门收到一封从莫斯科寄来的信,寄信人波塔波娃的丈夫曾是一名大尉,名叫波塔波夫。丈夫牺牲时,波塔波娃已怀有身孕,可惜她的儿子没能见到父亲。“她听说丈夫牺牲后可能安葬在旅顺,想要一张丈夫穿军装的照片。”吴敏表示,后来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找到了波塔波夫的墓碑,并用相机翻拍了墓碑上的照片,邮寄给了波塔波娃。“40多年过去了,为了表达谢意,波塔波娃每年都会从莫斯科寄信过来。”每年都会有俄罗斯人来此寻找亲人的墓碑。
儿子,你好吗?
有一次,来我国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的原苏联红军老战士及其亲属代表团一行68人,到旅顺口区拜谒苏军烈士陵园。这些老战士中的许多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苏军烈士陵园,老战士们向烈士敬献了花圈。在代表团成员中,一位老战士戈列梅金上校竟意外地找到了自己在大连夭折的儿子的墓地。据悉,戈列梅金上校年首批作为苏联海军航空兵空降到旅顺口,年还参加了中国抗美援朝战争。他在旅顺口区生活工作了10年,期间,他和妻子育有两女一子,然而儿子在1岁零8个月时因病夭折,当时埋在旅顺。这次,他重回旅顺口区,急切地寻找儿子的墓地,在苏军烈士陵园找到了儿子的墓地。戈列梅金上校深有感触地说,我儿子的墓地保存得这么好,真得感谢中国人民。
爸爸,我想对你说
年4月19日,旅顺苏军烈士陵园内来了一位年过花甲的外国老人,他带来绢花、蜡烛、一小瓶伏特加、一片在家乡制作的面包,放在了处于墓园中间的两个并排安放的墓碑上。这位外国老人叫莎波日尼科夫·弗拉基米尔(小名瓦洛佳),他现在住在拉脱维亚的波罗的海边,虽然与大连跨越了半个地球,可他的心总是对这座中国东北城市有着无限的牵挂,因为这里长眠着他的父亲——一位苏联空军飞行员。
驱车前往旅顺苏军烈士陵园的途中,瓦洛佳的情绪已开始激动。医院国际翻译部张伟的翻译,记者了解到,瓦洛佳的父亲是一位苏联红军空军飞行员,年随部队驻扎在旅顺口土城子机场。随后,瓦洛佳的母亲带着大儿子来到大连,一家人团聚。
可相聚的幸福时光定格在了年7月6日。瓦洛佳的父亲在执行试飞任务时,不幸飞机坠毁,飞机上两名飞行员全部遇难。此时,瓦洛佳的母亲已经怀有5个月身孕,但按照规定,战士牺牲后家属不能继续留在部队里,她挺着大肚子带着大儿子,拎着两只大行李箱毅然踏上了返家的旅程。不久,瓦洛佳降生了。
瓦洛佳说,哥哥途中所患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因为未得到及时治疗,终身残疾,母亲余生为了照顾哥哥未再嫁,7年,哥哥去世不久后母亲也与世长辞。
车子抵达墓园后,瓦洛佳径直走向父亲的墓碑。这是他第三次来连祭扫。
第一次来祭扫是9年。瓦洛佳说,母亲去世前一直认为父亲的墓地都不在了,因此从未想过要回来祭扫。母亲去世后,他跟着小孙子学会了上网,他在网上搜索的第一个词就是“旅顺”,他查询到旅顺苏军烈士陵园,激动不已。此后,他写了50多封求助信给当时俄罗斯的相关机构,希望能够找到父亲的墓地。
信件全部石沉大海,但他却意外地接到了一位陌生人的来信,这个人就是俄中友协会长萨莎,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瓦洛佳寻找父亲墓地的事情,主动联系帮忙寻找。萨莎请中国朋友辽宁师范大学退休教师张大贤到旅顺苏军烈士陵园寻找瓦洛佳父亲的墓碑。张大贤更是不负重托,一座座墓碑仔细查看,好消息很快传到了拉脱维亚,墓碑找到了。9年,在父亲牺牲60周年的时候,瓦洛佳终于踏上了这片父亲长眠的土地。
两年后,瓦洛佳再次千里迢迢来连扫墓。今年是第三次,也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来祭扫。“我现在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多种疾病,坐飞机都是一件危险的事。”瓦洛佳在父亲墓碑前抽泣着自语。他带来了一捧波罗的海边特有的细砂土,撒在了父亲墓碑边。“这捧土取自母亲墓碑边,我还要带走父亲墓碑边的一捧土,回去撒在母亲的墓碑边。”
瓦洛佳父亲的墓碑是一座双人墓碑,他的旁边埋葬的就是与其同机牺牲的战友克罗申,墓碑上记录了两人的生卒年月和当时的军衔,还有亲属的名字。
9年来连祭扫时,瓦洛佳就特别留意了克罗申的墓碑,克罗申的妻子叫做丽达,当时有个1岁多的女儿叫阿拉,回国后开始帮忙寻找这位父亲战友的后人,可遗憾的是,直到今年也没找到。
不过,瓦洛佳相信,即便克罗申的后人不在,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永存。
11.胡家村农村党支部遗址★(说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