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三十年后,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发展

年12月26日,也就是30年前,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委员会通过声明,宣布苏联解体。随着苏联解体,世界地图上出现了15个新国家,他们不得不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独立后的各个加盟共和国获取了不同的起步基础,并以不同的方式走过了三十年的发展道路。在正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将谈到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在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文章的第二部分专门介绍位于东欧、外高加索和中亚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崩溃前夕的苏联经济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已经开始实际上的“衰落”,其显著特征就是一系列经济问题,随后又引发了严重的危机,导致苏联直至解体也无法摆脱。年代中期,世界石油价格在需求严重减少和生产过剩的背景下暴跌:在年世界市场上“黑金”的价格达到顶峰(每桶35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约等于现在的美元),到了年,石油价格已经跌至10美元甚至更低(约等于现在的25美元)。这样的跌价显然影响到了苏联经济,尤其是石油和石油制品在苏联经济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石油出口在苏联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超过50%)。与此同时,苏联国内正在开展禁酒运动(这也导致国家收入减少),阿富汗战争同样也成为一种严重消耗苏联国力的因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从工业生产减少到自卫国战争以来首次引入食品券)等最终导致了-年的危机。尽管如此,年的苏联经济仍居于世界第二,领先于德国、日本、中国等国,仅次于美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年苏联的GDP为2.66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产值的12.1%)。正如俄罗斯经济学博士哈伊尔·戈洛夫宁和经济学博士鲁斯兰·格林伯格在一篇论文中写道的那样,几乎所有的苏联加盟共和国都在年-年期间经历了经济衰退。外高加索各加盟共和国(亚美尼亚-负21.1%,阿塞拜疆-负22.6%,格鲁吉亚-负43.%)的衰退幅度最大,土库曼斯坦-负1.3%和乌兹别克斯坦-负2.1%的衰退幅度最小,而吉尔吉斯斯坦甚至实现了经经济增长为正1.1%。在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选择了不同的经济转型战略,因此,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发展情况,我们将它们分为两组-波罗的海沿岸准备融入欧盟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其他的12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波罗的海沿岸国家通欧之路。正如俄罗斯前驻立陶宛大使亚历山大·乌达尔佐夫在早些时候所说,立陶宛作为一个小型农业国加入苏联,其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从事农业相关领域的工作,生活水平属于欧洲国家最低的之一。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当50多年后,这些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脱离苏联时,已经成为具有高创业潜力的工业发达国家:大量的资金(超过亿美元)被投资到号称“苏联展示柜”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许多企业都设立在这几个国家(从工厂到核电站)。但是自独立之后,许多在苏联时期建设的现代化企业不复存在,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失业率开始上升,相应地这些国家的人口外流到欧洲。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失业率排名(由上至下)依次为: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乌克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爱沙尼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土库曼斯坦。总体来说,目前人口减少正是该地区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自苏联解体之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已经失去了近25%的人口。国民外流方面,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分别占居欧盟的前两位。人口减少主要是移民造成的:该地区的各国国民前往西欧工作和永久居留(但是非常有趣的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公民认为自己为国家的独立而奋斗,事实上他们正在不断“逃离”自己的国家)。也不应该忘记,在年度,俄罗斯族公民集体搬离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死亡率也是欧盟李最高的。爱沙尼亚目前也是死亡人口超过了出生人口。结果就是身体健康的国民移民海外,领取养老金的国民留在国内,很快养老金将无以为继。根据立陶宛国家战略分析中心专家的说法,到年,该国有一半以上的居民为老年人口。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人口变化,依次(由上至下)为: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立陶宛,摩尔多瓦,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tuoweiyaa.com/lysd/99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