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ldquo小米rdquo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96949.html

生活不总是充满惊喜,总有一些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

文学、戏剧……都是冥想的契机。

我们来到中国,来到中国大戏院,带来我们国度的戏剧、文学,与大家交流,这也是契机。

以前我印象中的亚洲是年轻化的、理想化的,

亚洲有东方的责任感、集体感,是古老文化的留存。

现在看来,和我当时想象的一样。

我知道中国的钢琴家能在国际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他们演奏的,是李斯特等名家的作品。

而西方社会正缺少这样的同理心、好奇心,课外学习的态度。

“西方总是喜欢分析、判断,而东方融合了感性和理性。”我认为未来世界的发展,应该参照东方人这样的生命态度。

我想通过两个事物来告诉大家,我眼中的立陶宛文化。

一个是“书”,另一个,是一个“物件”,稍后再说。

年轻的时候,我经常读中国的诗歌,有译本就读。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能看到的译本,是俄语翻译的。我和我的朋友喜欢中国的李白、杜甫,也曾争执过哪位更有才华。

诗中的语言总是很平静,使用的语言和冥想用语有许多共通之处。诗歌不像小说一样总能撩拨人的情绪,但是会将一些深刻的东西,将一些关于自然、生命的话题,慢慢地传给你,这和立陶宛语很像。

电影导演、诗人阿巴斯曾为自己的诗集作序:“中国的读者,受传统中国能和日本文学熏陶,应该不难感受这样诗样的写作。”

立陶宛也有诗人。我想和大家聊聊其中二位。

其中一位他刚去世,StasysJonauskas,他一生都住在郊外的农村。他经常书写昆虫、植物、动物、自然现象,通过自然景物的细节反映人类生活。

另外一位是Donelaitis,他的英文名是Confucius(孔子)。

在讲这位诗人之前,我想先说一点立陶宛的文化。

立陶宛是欧洲北部的一个小国家,万人口,所说的语言——立陶宛语是欧洲是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属波罗的海语系。他的邻国——拉脱维亚(万人口),那个国度的语言和立陶宛语相关相惜。在波罗的海的范围内至少有7种语言,但大多已经消失,那些部落也是。

立陶宛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是欧洲最大的国家。

战争也屡次削减他的实力,甚至使它在地图上消失过。

13世纪开始,基督教在立陶宛取代了这个国家的最古老的宗教信仰。顺带一提,立陶宛是欧洲最后的“异教徒”。

不过立陶宛一直坚守着旧的传统信仰——崇拜自然,感激大自然所创造的一切。那里的人喜欢森林,万神殿里的古老女神,以及她周围的其他神灵,是立陶宛人的好帮手,只要你谦虚地向他们求助,他们就会帮你。

趴在小老鼠的耳朵上,悄悄告诉它你的心愿,这只小小的老鼠会帮你实现!

人们经常和他说话,所以小鼻头被摸得锃亮!

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

剧中人Donelaitis,是一位教师,也是写小说的先驱者。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那里的人话不多,也不太喜欢外在装饰自己。年Donelaitis在大学学习神学,当过音乐老师、合唱团团长……当时的牧师,不仅管理宗教事务,还管理社区生活、教育等。Donelaitis建过学校、造过教堂,处理过许多社区里的人际纠纷,是社区里当之无愧的领导、老师。

立陶宛传承传统、又热衷于创新。艺术方面,“不相融合的瓶子可以放在一起”,这样的景象在立陶宛随处可见。

而在现代化领域内,立陶宛最引以为傲的是它的互联网——他们拥有(可能是)全球范围内最快的网速。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怎样面对生活中的难事,诗歌运用自然,诗人和读者从自然得到启示。这样的文学形式,有点像我们所熟悉的《伊索寓言》,是不是?

Donelaitis年开始写诗。曾花了10年的时间写《年》,主要讲的是——

春天的玩乐

夏天的工作

秋天的食物

冬天的忧虑

Donelaitis在创作《年》的年代,也正是欧洲浪漫主义兴起之时,大量作品涌现,让读者们看见战斗英雄、被误解的天才,这些文学作品十分凸显人物个性和浓厚情感。

而《年》这部作品不含任何著名英雄,也没有过于重视语言的装饰。只是用自然的、完整的语言,去描述普通立陶宛农民的生活。即使你不是贵族,你也有贪婪的时刻,也有尊重人的美德。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只在于你对待他人的方式。我们需要诚实的生活。

《论语》我读了很多次了,我觉得在时间、地理上,Donelaitis和孔子有很多共同点,他们在精神上很接近。他们都将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作为最重要的处世之道。尊重他人,在此基础上让他人影响自己。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们还都很欣赏音乐、仁爱,重视美育、德育。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消除现代化隔阂的解药。

立陶宛诗歌比较复杂,也难翻译。全球只有约万人学习使用立陶宛语,要是更懂我们的语言,就能更理解诗句中的细微的美。立陶宛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性,看过这部剧或其他立陶宛作品的人应该能get到。

曼陀罗

像佛教中的曼陀罗一样,立陶宛也有精神世界的代表物——稻草做的一样物件,我们叫它“花园”。

它象征着立陶宛的世界结构,过去立陶宛每家每户都会悬挂这样的“花园”,尤其是在重要的日子里,每位家庭主妇也都会制作“花园”。

当代立陶宛诗人现在基本居住在城市,创作的主题就偏向都市生活,诗歌中却仍然有自然元素,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联结,因为我们拥有古老的隐形的稻草“花园”。

我认为《不是我生的》的导演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这部话剧拥有优秀诗歌的元素:暗示、含糊不清、遐想的空间……作品总是将观众的目光引向特定的环境。“脑袋是连接思想的盒子”,导演给观众呈现a、c,他们会发现b的。让观众思考,这也成为表演的一部分。如诗的话剧,也像一条平静的河流,表面看只发生了一些事情,实则经历了更多……

与欧洲其他艺术相比,立陶宛艺术很年轻。在立陶宛剧院中,导演最重要,当然,伟大的优秀的演员,也重要。我们国家的有些年轻导演,在创作方面经常超越他们的导师。(关于更多立陶宛戏剧的分享,请见下一期的讲座摘录)

我是立陶宛国第一个买小米的人。嗯,我说的就是雷军的小米。如果你还记得我开始时说的书和“物件”,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物件”,就是小米。我是小米的死忠粉,非常喜欢小米简约的设计理念,和它的人体工程学设计。

我房间里的拖鞋、滑板车、台灯什么的都是小米品牌的。为什么提到这个话题呢,因为在我看来,生活中的物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和食物一样重要,它们值得信赖,服务着生活。我前几天才读到小米是欧洲第四大手机销售品牌。

书籍是生活中很值得信赖的朋友。我知道在欧洲有许多政界人士在研读《孙子兵法》,但是他们要是也翻翻孔子、老子,那就更好了。我很希望他们能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tuoweiyaa.com/lysd/97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