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一击——皇城根下惩凶顽
惊天动地——紫禁城上飞鸣镝
这是一个抗日战争期间,抗日勇士们在古都北平狙杀日本天皇特使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惊心动魄,写下来字数较多,还是分成几部分推送吧。
一、军统:新旧华北区
——年间,北平抗日战争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之一就是狙杀敌伪汉奸。拥有专业知识、受过严格训练的军统特工人员组成的“铁血锄奸团”屡屡出手,多次刺杀行动获得成功。其中“刺杀天皇特使”就是军统在北平组织实施的一次成功的刺杀行动。年11月29日上午,军统特工经过周密侦察,掌握了刺杀目标的准确行踪,骑自行车尾随目标到锣鼓巷皇城根14号美国教会远东宣教会门前果断开枪射击,作为“天皇特使”的两名日本军官一死一伤,消息传出、中外震惊。
执行刺杀行动是军统北平站第一行动组的麻克敌和邱国丰。麻克敌,在军统中号称心狠手辣,枪法好,胆子大。邱国丰,少年从军,学过武术,会轻功,能“飞檐走壁”。麻、邱二人本来是原东北军系统之张砚田师的尉级军官。九一八事变后这支部队改编为冀东自治政府、汉奸殷汝耕的冀东保安队。军统多次进行策反,虽然都未成功且损兵折将,但激发和强化了官兵们的民族意识、部队的向心力,与两位主官张砚田和张庆余都建立了密切联系。
年11月24日,冀东滦(县)榆(关)、蓟(县)密(云)两行政区督察专员殷汝耕发表冀东22县“自治”宣言,声称“脱离中央,宣布自治,举联省之先声,以谋东洋之和平”。
年7月27日,日军突然袭击驻守通州附近的29军,驻守通州旧城南门外的冀东保安队按兵不动,没有按照日军的部署协同进攻,气急败坏的日军就炮击了保安队驻地。本不甘心事敌、早有起义准备的保安队于7月29日在通州发动起义,捣毁日伪机关,起义后的报复带有较大的血腥性,逮捕/处死了日军教导官和士兵以及日本侨民数百人,并放火焚毁日本卡车数十辆,房舍数百间。年,鉴于孙连仲部在台儿庄战役损失惨重,军委会命令张砚田的师补充给第二集团军。因为师很多军官在九一八事变后接受过日军训练,熟悉日军情况,且多年活动在华北地区,熟悉地理民情。为了增强在华北地区的力量,戴笠向张砚田要来了麻景贺等几十名下级军官,送入军统临酆训练班学习,毕业后作为军统的骨干派到华北地区潜伏。麻景贺为自己改名为“麻克敌“以表达抗战到底的决心。
抗战前,军统在华北地区的平津保等地都有情报组织,由戴笠手下六大骨干特务之一的王天木负责(另外五人为陈恭澎、赵理君、沈醉、吴赓恕和文强)。王天木出身东北讲武堂,智勇双全,他领导下的华北区搜罗了失意的旧军政人员、帮派成员,以及戴笠通过拜弟吴泰勋(吴俊升之子)网罗的原东北军要人之警卫、马夫等,其中包括白世维、兰子春、王文等优秀枪手,在华北建立健全了军统的潜伏组织,先后成功地刺杀了张敬尧、王揖唐、山本荣治等多名敌伪汉奸,而当时连国民党在华北的组织和活动也处于半地下状态。
所以王天木在军统外勤特工里声望很高,甚至代号“三木王”。但也因此遭到戴笠的猜忌,长期用而不信。
这样一个文武双全、能力过人、在军统人员中罕见的善于活动于敌后的部下,却因为军统内部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而生生被“特工皇帝”戴笠给逼反了,成为戴笠手下六位大将中唯一的变节者。年王天木在上海时主动投靠日方,军统在华北的潜伏力量几乎被一网打尽。抗战期间军统高官多为被俘后投降,像王这样投怀送抱的仅此一例。
戴笠之所以逼反王天木,归根到底还是“权、利”使然。王天木长期负责华北区工作,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派系。多疑的戴笠担心尾大不掉,对王逐渐有所防范,派亲信陈恭澎到华北区担任北平站站长,王任天津站站长,让两强互相牵制。但陈性格宽厚,与王合作融洽,华北区的工作有声有色、业绩突出。不过陈出身于戴笠三道高井训练班第一期,感情上比王更亲近戴。陈恭澎后来在上海也被捕变节,但因为他对戴笠个人忠心耿耿,所以后来被戴笠原谅而重新使用。
陈恭澍
戴笠见陈逐渐成熟足堪大任,便将王调出熟悉的华北区,找个小罪名关了两年,直到抗战全面爆发,敌后亟待用人之际才调王出任上海区长。同时又派有侍从室背景、专横跋扈的亲信毛万里与王搭档,毛自恃后台硬不断打压王。而在毛、王冲突时,戴因猜忌王总是偏袒毛。王天木心思缜密、思虑长远,深知戴笠心狠手辣,自己非戴亲信,将来恐难免兔死狗烹的下场,遂于年投日,致使军统在敌后的潜伏力量遭到沉重打击。军统北平、天津、济南各站都被日军破获,损失惨重,除一些零星电台之外,全部活动几乎都被迫停止,尤其是戴笠很器重的济南站负责人傅胜兰也被捕变节。
戴笠深知华北对整个地下特工网络的重要,故在“老华北区”被破坏之后,立即采取双管齐下的手法组织“新华北区”。一方面派文强、陈仙洲等随孙殿英、庞炳勋等部队进入华北开展活动。陈仙洲是军统有名的“夏侯惇”,以善于险中求生而著称,他被日本人、解放军抓捕过,但都是先宁死不屈,然后死中求生,最后幸运出逃;另一方面派麻克敌等训练结业的28名华北籍特工回到华北区,利用老关系重建平津等地下站点。
年,军统重建华北区和北平站,区长薄有凌,书记曾澈,北平站站长刘文修(王天木叛变后北平站硕果仅存的老特工),书记李效愚;下辖两个行动组,第一组组长麻克敌(化名麻景贺,河北省遵化县平安城镇麻家村人,时年35岁,被日伪杀害后,其妻曾携女回乡避难,后改嫁),组员邱国丰(化名邱裕民,辽宁营口人,时年25岁);第二组组长周良辅,组员杜玉州。两个情报组,张清江、侯化均分任组长;曾澈领导外围组织抗日杀奸团。
军统规定:人员之间不发生横向直接联系,由专人作为“交通”负责联络。北平站交通任国伦(湖北人,特警班毕业),当时住“湖北会馆”,公开身份是走街串巷的小贩,以便沟通情报,转达上级电报指示。年秋,任国伦传达了戴笠的指示北平站找机会刺杀日本军政人员,成功者有重赏。虽然刺杀是行动组的任务,但由于戴笠有令有重赏,所以北平站全员行动寻找目标。
军统人员王德存回忆说:“年,我在蓟县“虎牌”交通站工作。这年冬,我奉站长王珍之命去北平搞军需物资。一天,站长的三儿子王有勤来鼓楼后酒醋局真武庙21号找我,叫我调查铁狮子胡同日军司令部官兵出入情况。于是我借日军修建房屋雇工之机,进入了日军司令部。我搬砖运土干得特别卖力以掩人耳目。观察中发现日军官兵出入很多,但不固定,唯有两个骑马的军官总是上午9时多出门,11时左右回来,下午2时多出门,4时左右回来,出入很有规律。前边那个高头大马,洋刀马靴,身披十字红,后边那个骑马身背短枪。经过几天观察查明了情况,我辞活不干,在外面身背卖书的箱子走街串巷跟踪他们。两个骑马的日本军官出司令部大门向北到北新桥,由此向西到鼓楼。从鼓楼向南到地安门,从地安门顺皇城根向东过锣鼓巷回铁狮子胡同司令部。我将情况向王有勤报告,又领他从头到尾察看了行走路线,走到地安门以东皇城根锣鼓巷附近时,他前后左右看了看、点点头说,此地不错。之后,我将军用物资装入运粪便的马车出城回到蓟县交通站。不久就听说两个日本军官在锣鼓巷前皇城根下遇刺,当时以为一定是王有勤他们干的。”
马汉三
经过苦心经营,华北区工作渐渐恢复生机,刺杀“天皇特使”就是一次卓有成效的成功行动。军统在北平负责组织指挥这一行动的是区长薄有凌和站长刘文修(区书记曾澈已经牺牲),张清江的情报一组提供情报支援,麻克敌的第一行动组实施刺杀行动。日本天皇派两名特使来华的情报,由军统特工宫介梅通过华北伪治安军中的关系获得,经马汉三呈交戴笠。戴笠指令华北区侦察、掌握日本特使的行踪,寻机刺杀。所以抗战胜利后,马汉三从日军档案中调出此案的有关审讯材料并保存下来(今存第二历史档案馆),并负责殉难特工家属的抚恤善后。
二、“天皇特使”为何而来?
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中国华北主要城市已三年之久。但从8月开始,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连续几个月猛烈攻击华北日军,造成日军的重大损失。日本朝野一片惊呼,没想到已经占领多年的华北竟存在如此强大的抗日力量,纷纷指责时任华北驻屯军司令多田峻中将。多田峻只好上奏天皇为自己辩解,称八路军的进攻只是暂时性事件且已遏制,华北治安成绩斐然,驻屯军无可厚非,请天皇派员到华北视察。天皇决定不加追究昔日战功赫赫的多田峻,并派议会贵族院成员高月保和乘兼悦郎、军衔皆为陆军中佐——为特使前往华北“宣抚”、勖勉多田。
日军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多田骏
多田峻是旧式军人,善于正规作战,对付战术灵活的八路军游击战确实力不从心。日本大本营到年再也无法忍受姑息多田的无能,提升其为大将调回国内,改派被彭德怀元帅称为“最狡猾”的冈村宁次担任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上任后,调集重兵发动的五一大扫荡,以及“铁壁合围”、“分进合击”、“三光政策”等一系列作战,给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和损失。
高月保和乘兼悦郎都是日本陆军中赫赫有名的人物,高月有男爵的贵族头衔,还因熟悉苏欧事务号称“拉脱维亚之樱”,被击毙后“特进”大佐军衔。乘兼由于受伤未死致残,没有特进升衔加官,因不再适合于一线部队,调任陆军士官学校担任庶务科长,担任这一闲职直到日本战败,始终是中佐。
高月保,岛根县人,大正十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十三期毕业,虽出身贵族但学习勤勉,以才华出众而著称。毕业时名列优等第一,获得天皇颁赐的银表奖励。这一期学员在战争中成为高级将领的不多,一来因为年龄资历战功不足,二来他们在校期间被着重培养成为军事外交人才。高月毕业后被派到驻朝鲜军中服务,因业绩突出由陆军省保送陆军大学第四十四期学习,主攻对苏战略,昭和七年(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49名学员中仅次于花本盛彦获优等第二名。日本战败时,这一期陆大毕业生除身为皇族的闲院宮春仁亲王破格提拔为少将外,军衔最高的只是大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同期生中第一个升任这一军衔的是遇刺后“特进”为大佐的高月。
高月保陆大毕业后被分配到驻欧洲国家的日本使馆任见习武官,年任日本驻拉脱维亚使馆少佐武官。沙俄在一战中瓦解,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乘机独立,为抗衡强邻苏联而与法国结盟,史称“小协约国”。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因此成为外界搜集苏联情报重要据点,主攻对苏战略的高月在此适得其所、如鱼得水,多次向国内提供有关苏联的重要情报,给国内友人写信自称“拉脱维亚之樱”。旧日军的军校毕业生常以樱自诩,标榜樱花“灿烂中凋谢”的特质和命运。
年,日本政府要求驻欧各国武官在巴黎举行联合会议(有:驻苏武官土居明夫大佐、驻德武官河边虎四郎少将、驻法武官土桥勇逸少将等),商讨起草有关国际军事局势以及对苏对华作战问题的报告,土居和高月负责草拟对苏战略。二人深知苏联的战争潜力,日本军力尚不足以挑战苏联,一致认为:苏联主动插手日中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在采取坚决有力攻击、击溃中国抵抗之前不要刺激苏联,应尽量避免对苏开战。这份报告虽未获陆军高层采信,但陆军省看重高月的战略素养,当年晋升他为中佐调回国内任陆军省作战课作战班班长,指导和规划中国战场的作战。他力主对华“全面战胜”,但反对北进、支持南进。
年8月28日,日本大本营召开陆海军协调会议以策定今后作战方略,鉴于英国在欧洲忙于对德作战,无暇兼顾东南亚地区;美国注意欧洲,同时对日本禁运,造成帝国战略物资不足;故拟实施南进政策。高月作为陆军三代表之一参会。会议决定五种情况(三种大好时机和两种被动时机)下可以发起南进作战,所以被认为是日军一年后发动太平洋战争和珍珠港事变的决策之源。。
高月还是作战课课长冈田重一大佐领衔、指导对华细菌战的五人小组成员,参与了对华(宁波)细菌作战的指挥。年11月25日,高月已离开作战课前往中国华北,陆军省签发大陆令第号下令中止宁波、金华等地的细菌作战以检验战果,署名序列中还有“作战课高月保中佐”。三天后高月即在北平被军统击毙,可谓天道好还、报应不爽。按照军部指令,高月作为特使“宣抚”华北驻屯军后不再回国,转任华北日军高级参谋。当时侵华日军将领中主张北进攻击苏联者居多。高月作为日军中为数不多的苏联问题专家,还负有说服侵华日军北进派将领理解和支持南进政策的使命。
日军进入北平城
乘兼悦郎,佐贺贵族出身,与高月为陆士三十三期同学,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