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瘕风 http://www.wzqsyl.com/m/
首先说明一点,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近三年的小麦出口量都在万吨以上,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
(俄罗斯小麦出口量长期位居全球第一)
除了俄罗斯以外,同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乌克兰也是一个粮食出口大国,按照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乌克兰甚至已经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仅次于美国。
俄罗斯和乌克兰只是前苏联的两个加盟共和国之一,此外的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这几个加盟共和国现在也都是产粮大国,所以说苏联发展农业的先天基础是非常好的。
那么为什么当年的苏联还要进口粮食呢?有人说是苏联的地理纬度较高,冬季寒冷且光照较少,不利于发展农业。
也有人说是赫鲁晓夫以外行指导内行,强行推进玉米种植而导致的。
(赫鲁晓夫在访美后被美国人肉类产量惊呆了,回国后便不顾反对,在国内强推玉米种植,因为玉米可作为牲口的饲料。但不想苏联纬度太高,不适宜种植玉米,导致次年粮食大规模减产)
但其实些解释都很粗浅,上文也说了,现在的乌克兰、俄罗斯都是粮食出口大国,纬度光照问题绝不是限制苏联农业发展不可逾越的瓶颈。
而赫鲁晓夫强推玉米种植也仅仅是一个失误,在政策纠正之后也不会长期导致苏联缺粮。
实际上苏联缺粮是先天性的,因为苏联这个政权本身就看不起农业,苏联自打建立之初就以建设先进的工业国为目标,农业完全属于被剥削的状态,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年期间的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这完全就是牺牲农业去发展工业。
苏联农业集体化严重的摧残了苏联的农业生产并造成了大规模的饥荒,例如乌克兰大饥荒,这种错误的政策是难以维持的,直到苏联高层做出来一些调整,允许农民保留一部分粮食,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这才使得苏联农业慢慢回归正轨。
总的来说,在二战之前苏联是通过剥削农业为工业输血,本身国内的粮食产量就不高,苏联政府还大量出口粮食去换外汇,购买国外的工业产品,因此国内粮荒不断。
(二战前的苏联农场)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二战后,苏联彻底转变为工业国,不再需要压榨农业了,而且随着工业的发展,苏联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
然而与苏联的工业一样,苏联的集体农场也存在着制度僵化、腐败、效率低下等问题,例如苏联政府曾推出了许多粮食补贴政策,规定对农场超额完成的粮食产量会加价收购。
该政策本来是为了刺激国营农场的积极性,但许多农场并不“领情”,反而在制定生产计划时故意下调粮食产量,这样便可以用正常的粮食产量换取政府更大的补贴。
如果你不明白,我举个例子:
原本A农场的正常粮食产量是每年吨,政府于是规定这吨以内的粮食会以市场价保底收购,如果产量超过了吨,超过的部分则加价收购。
以苏联政府的设想,A农场在看到这项政策后必定会更加努力的投入生产才对,但A农场的头头们显然不愿意如此麻烦,他们会直接下调粮食产量,将自己的正常年产量降为吨,这样一来A农场就会有吨粮食属于超额完成的任务,会被加价收购,坐地生财!
正是在如此僵化腐败的农业制度之下,苏联的农业发展一直难有起色,苏联政府最后发现补贴农业的钱还不如买粮食来得划算。
归根结底,苏联农业的落后完全是人为导致的,苏联的农业制度甚至比不上帝俄时期,要知道在苏联建立的前30年时间内,苏联的人均粮食产量都不及沙俄时代,即便是到了二战后,僵化的农业制度也依然严重限制了苏联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