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18115.html
公元前年今日芬兰人、爱沙尼亚人和里维人(Livonians)的祖先——芬兰乌戈尔族人,来到了波罗的海区域。
公元前年今日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的祖先——波罗的海人,来到了波罗的海区域。
公元年罗马历史学家塔西图斯(Tacitus)在他的《日耳曼尼亚》一书中提到,艾斯提人(Aestii)是一群居住在Suevic(波罗的海)右海岸的勤劳的农民,以收集 为生。
9至11世纪北欧海盗突袭并征服了波罗的海区域。在原始拉脱维亚人当中,克罗尼人(Curonians)(现今的西部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是斯堪的纳维亚北欧海盗畏惧的对手。
12世纪晚期德国商人和基督传教士来到这里,在里维(里维人的)区域的道加瓦河下游建立了 移居地。
年日耳曼十字军使波罗的海人转信基督教的开始。
年在里德泽尼河(Rīdzene)和道加瓦河汇合的里维村附近,建立了里维城。里维成为了立沃尼亚圣剑兄弟同盟会争夺波罗地海的中心,随后由立沃尼亚人控制。里加也成为了主要的贸易中心,于年加入了汉萨同盟。
年德国人攻克了如今的拉脱维亚和大部分的爱沙尼亚。取名为立沃尼亚(Livonia,名字源自里维)。德国骑士成为陆上的男爵,直到 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享受着特权。
至年在立沃尼亚骑士团 沃特?冯?普勒特伯格(WaltervonPlettenberg)的带领下,立沃尼亚军队凭借庞大数量的地方军抵挡了沙皇伊凡三世的俄军,并与其签订了《和平条约》。
年立沃尼亚联邦不复存在。在俄国沙皇伊凡四世(魔人)、丹麦和波兰-立陶宛的军队入侵后,立沃尼亚骑士团的 一位 哥达?开普勒(GotthardKeppler)向波兰-立陶宛国王西吉斯蒙德二世奥古斯都(SigismundIIAugustus)宣布投降。而他后来成为了拉脱维亚西部地区库兰(Courland)的公爵。拉脱维亚的境内战争一直持续到年才结束。
和年罗马天主教会和路德教会的教义问答书成为了首次用拉脱维亚语书写的书籍。在17世纪由德国牧师带动了拉脱维亚语言文字的发展,并将《圣经》翻译成为了拉脱维亚语,这标志着一个发展顶峰,而这也成为了拉脱维亚语言读写能力的标准和基本工具。
年自年爆发战争之后,里加被古斯塔夫斯?阿道夫斯(GustavusAdolphus)率领的瑞典军攻克了。而东拉脱维亚仍然在波兰的管辖范围。
17世纪50年代库兰公国的极点:雅各布公爵在非洲冈比亚和加勒比多巴哥岛发现了殖民地。
年在北方战争(–年)期间,里加向沙皇皮特一世(格雷特)军队宣布投降。拉脱维亚的农民沦为他们德国男爵的农奴。在年, 次瓜分波兰期间,东拉脱维亚、拉脱加尔成为了波洛茨克(Polotsk)的俄国省的一部分,随后成为了威特博斯克(Vitebsk)。在年第三次瓜分波兰期间,库兰公国又成为了俄国的一个省。
,年在库兰省和立沃尼亚省彻底废除了农奴制。拉脱维亚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获得的只是表面的自由,实际上还是受契约束缚的农民。仅大约在中世纪,拉脱维亚人获得了购买土地的权利。年,在拉脱加尔,仅在剩下的俄罗斯彻底废除了农奴制。
19世纪晚期民族意识的增强和现代化社会的出现,被称为觉醒期,表现为:经济独立地位的增强,向城市的移居,工人阶级的出现,教育水平的提升,文化和政治意识的发展,现代拉脱维亚风格、文化和民族特征的出现。
年的俄国革命使拉脱维亚呈现出一个双重特征,即是一个由拉脱维亚知识分子和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党领导的带有浓郁民族特点的工人和农民革命。革命成为了在流行层面的实用民主政治的训练土壤。它不仅反对沙皇政府,而且也反对那些拥有土地的德国贵族们。纵火燃烧德国男爵们的宅邸成为了当时广泛存在的现象。俄国政府采取了惩罚措施,将肇事者下放到受德国贵族们欢迎的地方,数百人得到严惩,数千人被流放或逃离。
至年 次世界大战使拉脱维亚遭受重创。至年间,拉脱维亚一半领土被德军占领,而到年德军占领了整个拉脱维亚。自年开始,在拉脱维亚就战火不断。大约70万人因此沦为了难民,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俄国。服役于俄军的拉脱维亚士兵也遭受了巨大损失。
年建立了国家军事单位,拉脱维亚步兵队,之后俄军中由拉脱维亚指挥官领导的兵团参与了抵抗德军,保卫里加的战役。当在德国统治的至年间,许多人离开了俄国加入到了共产主义的革命当中。
年11月18日在 次世界大战休战之后的一个星期,在里加宣布了独立,但德国仍占领着拉脱维亚。当时的临时政府 是卡尔里斯乌尔马尼斯(KārlisUlmanis)。当新国家受到苏联红军威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解放战争,军队当中有拉脱维亚的步枪兵。
年12月17日拉脱维亚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布成立。皮特尔斯?斯塔卡(PēterisStu?ka)领导的政府采用严酷的法律,执法恐怖残忍。
年1月3日苏联红军占领了里加。临时政府及其小股军事单位撤退到拉脱维亚的西南地区利耶帕亚(Liepāja)。在寻求协约国的帮助中,政府被迫接受了德国当地地方军和陆军非正规军的援助以抵抗共产主义势力。
年3月3日德军和拉脱维亚部队联合开展对苏联红军反击。3月6日,拉脱维亚部队的指挥官科尔?奥斯卡斯?卡尔帕克斯(Col.OskarsKalpaks)在战斗中不幸被友军误伤而牺牲。
年4月16日德国在利耶帕亚(Liepāja)的政变未能推翻临时政府,当时临时政府通过协约军舰护卫的一艘小船而得以逃脱,但还是建立了替代德国的拉脱维亚政府。
年5月22日德军从苏联红军那夺取了里加,并煽动了一场对共产党和无辜同情者的杀戮。德军并没有追击苏维埃军队,取而代之的是行动起来反对爱沙尼亚军队和北方拉脱维亚的北方军队。
年6月22-23日德军在采西斯(Cēsis)附近被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军队击败。德国代理政府瓦解了。德军虽然签署了《休战协议》,但整个国家仍是处于无规律状态。在里加又重新建立起了拉脱维亚临时政府。
年11月11日在英国和法国战舰的帮助下,由本莫特-阿瓦洛夫(Bermondt-Avalov)领导的德军打着伪西部俄国 的幌子, 一次试图假扮成拉脱维亚军队,重新夺取了部分里加西部地区,结束了一个月位于道加瓦尔的离岸处境。
年2月1日在波兰军队的帮助下,拉脱维亚军队从苏联红军那解放了东部拉脱维亚,而这以后,与苏联俄国签署的《休战协议》才开始真正发挥作用。年1月13日,拉脱维亚共产主义政府被解散。
年5月1日通过选举成立的立宪大会以临时立法机构的身份开始工作,主要负责制定宪法。年9月16日通过了一部关于土地改革方面的法律,具有深远的意。它没收了大部分德国人手中拥有的土地,并把它们分配给那些没有土地的人们,对参加过解放战争的人们给予特殊照顾。
年8月11日与苏联俄国签署了《和平条约》,苏联俄国无保留地承认拉脱维亚的独立自主和国家主权,并自动且 收回以前声称的属于俄国的拉脱维亚的一切。
年1月26日拉脱维亚的独立首先得到了同盟国 委员会会议的承认,接下来还包括了其它一些国家。拉脱维亚于年9月22日加入了国际联盟。
年2月22日立宪大会通过了拉脱维亚共和国宪法。宪法宣布拉脱维亚是一个独立民主的国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只有通过公民投票的方式才可以改变其国家地位或状态。
年10月7-8日进行了议会的 次选举。议会于11月7日集中进行选举,于11月14日选举产生了詹尼斯?卡克斯特(Jānis?akste)作为拉脱维亚 任总统。在拉脱维亚 个独立期内进行了4次议会选举。
年5月15日卡里斯?乌尔马尼斯(KārlisUlmanis)总理组织发动了一场冷酷的政变。导致议会被解散,同时所有政党也被禁止。像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一样,拉脱维亚变成了一个独裁国家。尽管还远不是一个极权主义政体,但政府已经不能通过法令来容忍意见分歧和规定了。
年11月30日作为斯大林大清洗恐怖行动的一部分,苏联的权威组织下令关闭拉脱维亚机构、文化机构,并以国外嫌疑特工为由拘捕了大量居住在苏联的拉脱维亚人。大约有人被捕,其中人遇害。
年8月23日希特勒政府的外交部长里本乔普(Ribbentrop)和斯大林政府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Molotov)签署了一份《互不侵犯条约》,也被世人称作《希特勒和斯大林条约》,条约允许希特勒可以先攻打波兰,然后是西欧。
年10月5日迫于军事威胁,拉脱维亚与苏联签署了一份《互助条约》,条约虽确保了拉脱维亚的独立性,但需要允许人的苏联军队驻扎在拉脱维亚西部。
年6月16日苏联发出一份需在6小时之内答复的 通牒,要求打破之前签署的那份《互助条约》,要求建立一个政府并允许苏联军队可以无限制地驻扎在拉脱维亚。
年6月17日苏联军队占领了拉脱维亚。大清洗恐怖活动的实施人,斯大林的大使安德雷?维辛斯基(AndreiVishinsky)前来拉脱维亚进行操纵。从此建立了一个新的莫斯科批准的政府,以便筹备一个政治苏维埃的国家。
年7月21日人民议会在7月14和15日进行了一场近乎无异议的一党选举,全体一致通过拉脱维亚作为一个苏维埃国家,要求加入苏联,并通过了 个苏联式的征收法律。
年7月23日美国代理国务卿萨姆纳?威尔斯(SumnerWelles)对波罗的海国家遭到这样一个更有力邻国故意侵占的曲折历程表示严厉谴责,这一谴责持续引发了美国和其他政府拒绝承认通过武力或武力威胁夺取国家政权的粗暴行径。
年8月5日拉脱维亚成为了苏联的第15个共和国。这一合并从未得到西方政府的权力认可。在国际法中,拉脱维亚共和国一直都存在。在美国、英国和许多其他国家拉脱维亚的使馆及其他外交人员都一直在正常工作。但实际上,在50年后的年8月21日,拉脱维亚主权才得以被重建。
年6月14日超过名的拉脱维亚人受莫斯科决议影响被驱逐到苏联偏远的地方。拉脱维亚男子被迫与自己的家人分开,被苏维埃俄国刑法第58条宣判为反革命分子,被关押在古拉格集中营(GULAG)。超过人中,仅有1/5的人幸免遇难。家人也被连带强迫迁到西伯利亚地带。西伯利亚地带的死亡率非常高,特别是在儿童和老人当中。据估计,大约有(占1.25%)名拉脱维亚人在苏联一年的共产主义统治中受害。
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攻打了苏联,造成当时的苏联红军在一片混乱中纷纷而逃。约有0名拉脱维亚人逃离了拉脱维亚,或被沦为战俘。7月1日,里加被德军占领。7月7日,德军占领了拉脱维亚的所有领土。尽管德军首先被人们视为是从苏联恐怖统治中解放拉脱维亚的人,但德军只是把拉脱维亚作为占领的苏联领地,从未承认过其独立性。
年7月-12月德国安全局侦探A小组煽动实施了一场灭绝拉脱维亚犹太人的大屠杀。在这场大屠杀中指派和包括了拉脱维亚的代理人。战前拉脱维亚的犹太人有人,其中遭到屠杀。其他人包括共产党、罗马人和精神病患者遭德国指令而被杀害。作为德国安全局的附属部队,臭名昭著的阿拉基斯(Arājs)突击队也在众多凶手名单之列。
年10月12日斯大林宣布了第个由00名士兵组成的在俄国的拉脱维亚步枪兵军队。1年后它变成了第43个拉脱维亚护卫军,年,第个拉脱维亚步枪兵兵团成立了,它是由在苏联红军的占领地区挑选的士兵扩充而组成的。在整场战争当中,估计有名拉脱维亚士兵服役于苏联武装部队。
年晚期德国开始组织已经关闭的拉脱维亚警察部队去抗击东部前线,并参与了后方的反游击队行动。在年的首次征兵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是因为受到宣传和金钱上的诱惑而报名参军的。
年2月10日希特勒签署命令组建了拉脱维亚纳粹党卫军 ,既不是纳粹党卫军也不是 ,尽管在形式上是属于武装党卫军,但实际上是一只在纳粹国防军现场指挥下的战斗部队。拉脱维亚纳粹党卫军 包括了一些拉脱维亚抗击在东部前线的警察部队,但对绝大多数士兵的招募行为都违背了年的海牙会议内容。约有0名士兵在战斗 逃跑了,以及向西部同盟国投降, 终于承认了拉脱维亚纳粹党卫军 是非法被征召的拉脱维亚公民。估计大约有1名拉脱维亚人服役过德军。
年7月苏联红军再次进入拉脱维亚领土。难民开始向西溃逃。约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抵达了瑞典海岸;约有15万人转移至德国及德国在西部管辖的区域。约有20万人包括被强迫的劳工和在德国集中营的拉脱维亚人在战争结束后都在德国。
年10月6日在莫斯科决议中,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 苏维埃割让出Abrene城(即现今的Pitalova)和6个小镇给苏联俄国。年,在独立拉脱维亚与俄罗斯签署的一份《边界条约》中,俄罗斯承认了这些当年瓜分来的地区。
年10月13日苏联军队占领了里加。随之又形成了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德军北逃至库尔泽梅(Kurzeme,拉脱维亚西部),被敌军包围,抵抗了至少6次苏联主力部队的攻击,并坚持到了战争结束。
至年拉脱维亚国家游击队员,也被称为林中兄弟同盟,在抗争苏联敌军及其盟军的战争结束后又发动了一场战争。武装抵抗力量迅速于年通过了前线,并在年战争结束后包围了整个拉脱维亚。游击队员的数量估计在至0人之间,还未包括他们的平民支持者。
年2月4-11日在美、英、苏三国首脑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和约瑟夫?斯大林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主要安排决定了欧洲的战后整理工作。承认苏联在东欧的控制权,但同时要求自由选举。事实上在年11月8日至年12月2日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就已经决定了拉脱维亚和其他波罗的海国家的命运。
年5月8日战后,拉脱维亚失去了其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大约12万西部的拉脱维亚人拒绝回归祖国并最终迁入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其他国家。在拉脱维亚,开始有来自苏联地区的移民者。移民受到20世纪60和70年代大规模工业化的鼓励,使拉脱维亚人所占的比例从年人口普查得到的超过总人口数的3/4下降到年的仅超过总人口数一半。
年5月9日德军在库尔泽梅包围了投降者,他们中间有一个拉脱维亚纳粹党卫军 部队。苏联实施镇压的范围扩大至整个拉脱维亚。成千上万的人被拘捕送入监狱和劳改营。
年8月15日在西德建立了拉脱维亚中央委员会,这是西方世界在拉脱维亚以外建立的 个拉脱维亚代表政府。难民营和移民至其他国家后,建立了代表中央和地方的机构、教堂圣会、学校、文化和青年组织,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和文化生活随之而生。
年3月25日第二次大规模驱逐是针对于名不愿意集体化的拉脱维亚农民和拉脱维亚游击队的支持者。整个家庭都是为了活命而定居下来,大部分人居住在鄂木斯克、托木斯克和克拉斯诺雅茨克的西伯利亚地区。在年斯大林去世后,许多人都被获许返回了拉脱维亚,但在西伯利亚的生活给他们留下了烙印。集体化运动浪潮开始,但集体农场效率不高,粮食短缺成为了普遍问题。驱逐行径大大减少拉脱维亚国家游击队的行动。
年7月苏联和拉脱维亚共产党镇压了拉脱维亚国家共产党的反对俄罗斯化和殖民地化意识倾向。然而内部政党分歧不断,年,共产党收到了一封抗议苏联政策的信,该信刊登在西方国家的出版物上。
年在随之而来的新苏联共产党主席戈尔巴乔夫(MikhailGorbachev)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中,爆发了普遍对在道加瓦河上修建水电站坝的抗议。随后,一份列入关于环境问题工程的在里加修建地铁的计划也遭到公众禁止。
年6月14日一年前组建的人权组织——赫尔 86,在里加自由纪念碑前组织了一场未经批准的活动以纪念那些在苏联驱逐中的受害者,活动吸引了大批群众。这是群众性集会和纪念日上举行抗议的开始,特别是在3月25日和6月14日(大规模驱逐出境),8月23日(希特勒和斯大林条约)和11月18日(拉脱维亚独立日)。年成立了许多未经批准的市民组织,如环保社团和路德教会会长团体新生和复兴。
年6月1-2日在拉脱维亚官方作家协会的一个特别扩充会议上要求更大的文化自主权、加强拉脱维亚语言的地位和建立一个独立的文化机构。在苏联首次统治期间,年6月17日的接管被公开向公众声明为占领。6月,国旗 次飘扬在大街上,7月咏唱了国歌。年2月,独立拉脱维亚的国旗和盾徽成为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官方国家象征。
年10月8-9日建立了拉脱维亚人民战线(LPF),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成员。它成为了通向独立道路的导向力量。
年5月4日在成功赢得三月选举胜利之后,拉脱维亚人民战线作为参加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议会的代表获得了2/3的多数选票,通过了一部宣布放弃苏联非法占领和年篡夺政权的法律,重建了年的宪法章程并取名为拉脱维亚共和国。该法规定在新议会就职和完整主权复辟之前存在一个过渡时期。
年1月13日一场在里加举行的抗议苏联攻击立陶宛机构的示威游行吸引了大约50万民众。在老城区和一些重要建筑周围都筑起了路障,由一些10万非武装防卫人员实施保卫工作。一些人遭到苏联安全部队的射击而丧生,但镇压并没有大量使用武力。
年8月21日由于一场政变试图推翻戈尔巴乔夫执掌(MikhailGorbachev)的苏联政府,拉脱维亚 议会通过了宪法,根据年的宪法宣布拉脱维亚成为独立民主共和国,取消了在年5月4日宣布的过渡时期。冰岛是 个与其重建外交关系的国家,紧接着还有许多国家与拉脱维亚建立了外交关系。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在8月23日签署文件承认拉脱维亚的独立,前苏联在9月6日也同意其独立。9月18日,拉脱维亚成为了联合国成员。
年6月5-6日举行了拉脱维亚第五任议会选举,延续了自 个独立时期开始的编号方式。议会于7月6日集会,7月7日选举产生了复辟后的首位总统甘迪斯?乌尔马尼斯(GuntisUlmanis)。年,由VairaVī?e-Freiberga继承了他的位置。年,瓦尔季斯?扎特莱尔斯(ValdisZatlers)成为了新一届总统。
年8月31日俄军部队撤离了拉脱维亚领土。这是自年9月以来拉脱维亚 次领土上没有外国军队的时刻。在斯库尔达(Skrunda)未完成的战略定位在年5月4日被破坏。留下的俄军定位人员也于年8月31日退役。
年3月29日拉脱维亚成为北约组织成员国。拉脱维亚参与了北约组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科索沃以及阿富汗的行动。
年5月4日拉脱维亚成为欧盟成员国之一。
年11月18日拉脱维亚庆祝其仅取得38年自由的独立91周年。
+--
+--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