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锋姿态到现实关怀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在哪里 http://www.xftobacco.com/

当代作家

余华

丨作者介绍

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年开始创作,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代表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十八岁出门远行》等。

PART1

风格历程

01

先锋姿态

余华出生于医生世家,早期小说的创作与他童年医院的经历有关。早年经历让余华用手术刀般冷静锋利的风格书写暴力、恐惧与沉重的生存压力。

02

九十年代创作转型

在《在细雨中呼喊》这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紧张、对立、恶意、暴力与血腥。主人公自童年起就饱受创伤,他害怕天黑、不敢睡觉,长久地生活在对黑夜的恐惧中。经历了《在细雨中呼喊》的创作过渡以后,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当中,余华成功地实现了创作转型。走出先锋的余华,不再迷恋对血腥、暴力的极致书写,亦不沉湎于“形式的迷宫”“叙事的圈套”显示“纯文学”的意义,而是向历史情境中个体命运投去深沉的目光,用更加宽广的书写反思历史之伤、现实之弊,探寻人的存在的意义,探问个体“在世”的态度,以及思考面对历史与现实加诸于人的苦难,人如何得到救赎。

PART2

作品赏析

《活着》

01文本解读

“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

1为活着本身而活

没有煽情,没有铺垫,余华的叙述平静而没有太多渲染。每个人物的死都只是短短数语,有庆死的时候只是说脑袋一歪摔在地上,凤霞在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对家珍来说,凤霞死不到三个月,家珍也死了。这些重要的人物死时的描述在小说中都异常平白简单,像是在讲一件平常的事。

但在经历一系列近乎荒诞的事件后,福贵已经有了撒手人寰的资格和理由,也有这个能力和自由,可他依然选择活着。因为对于他来说,活着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意义,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其实活着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只是人类自作多情地为它加上许多头衔,自我衍生出了善恶轮回、勤劳致富这样的无谓因果,到头来还要埋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余华放弃了“付出定有回报”这类朴素的人类因果论思想,而是采用一种极为冷静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和命运,不存任何希望,也不抱有任何失望,任世事自然而然发展而不去干涉,不去评判,任生命如何怪诞,只是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

2生命之痛与庸

说起生命的痛,从肉体上的疼,延伸到精神上的痛,从个体生别离之恸,到普世时代之殇,对痛的感知使我们清醒,也是我们存在的直接证据。而生命的庸,其实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轰轰烈烈的往往是少数人的人生,大部分人只想平平淡淡走过,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好好活着。

比照之下,我们发现生命的痛总是如影随形,它时时刻刻使我们清醒,却总又分分秒秒使我们偏离我们“庸”且安稳的生活,如福贵对安稳生活的向往总被他生命中的大悲恸牵制,极端彰显了这个矛盾。

余华曾如引言表述活着的力量,但也有人说:当你改变不了这土地,你可改变自己——亦即借助阉割自身的“痛感神经”来麻木人生对你的折磨,从而使不堪承受的苦难变得可以忍受。在福贵身上,他在自身的“痛感神经”中植入了一剂强心剂,他是明晓了生命的真相后还是选择活着。月光下洒满盐的道路,起初是无比的疼痛,到而今,已经是无比的清明。生命之痛与庸在他身上产生鲜明的对立冲突,却又在他深沉如黑土地的特性中达到一种和谐圆融的状态。

02作品评价

1一位小组成员的舅舅在谈到《活着》和其与社会的联系时如是道:

我今年参与了一项社会调查的采样工作,是一项关于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的调查。此次的抽样中我参加的多为底层社区,我们的调查详细到三代之内的出生、工作、家庭、社会网络等等,这一路走访下来,也算接近了最底层的人民生活。

中国似乎到处都是“福贵”,这就是社会底层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不能怨国家,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顾及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更不能说他们“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因为每个人确实都有可能被命运操控。可问题是,为什么他们还在拼尽全力,兢兢业业,在某些人看来“毫无尊严”地活着呢?

可能有些人会说,那是因为这世界上还存有他们牵挂的人,他们还有自己未尽的义务。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苦苦支撑家庭、摆煎饼摊,这些只是他们为了活下去而依靠的工具,并不在于它本身的有意义。他们不是为自己牵挂的人而活,也不是为了寻找人生的意义,想着哪一天东山再起而活,他们只是为活而活。人们眼中活着的意义,只不过是他们活着借助的工具罢了。

---------------------------------------------------------------------------

2好的文学作品正面评价俯拾即是,然而,我们对相关的负面评价却更感兴趣:

王达敏在《超越原意阐释与意蕴不确定性——活着批评之批评》中论及学界对《活着》的负面评价。他首先提到张梦阳对《活着》的负面评价:“《活着》称得上是一部‘洋溢着象征’的真正的小说,福贵乐天地‘活着’的精神是一种‘寓居世界方式的象征’。他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是与阿Q相比‘相差甚大’。其中症结在于:鲁迅对阿Q的精神胜法这种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主要采取批判的态度,深刻地揭示了它负面的消极作用,让人引以为鉴,克服自身类似的弱点。余华对福贵乐天地‘活着’的精神主要采取赞颂的态度,对其负面的消极因素缺乏深掘。”然后又论及夏中义、富华在《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中对《活着》的负面评价:余华所以尊福贵为偶象,是企盼自己乃至中国人皆能像福贵那样‘温情地受难’,即增强全民忍受苦难的生命韧性,以期诱导当今中国人也能‘温情地受难’”。

03影视改编

1电影改编

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剧情片《活着》登上荧屏。《活着》的影响力经张艺谋之手后又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两者在题旨或审美意蕴上显示出重大差异。余华的《活着》本着先锋文学“为内心写作”、极端化写作原则,通过一系列“死亡”的描写,凝结出福贵式的生命意识与人生哲学,显示出形而上哲思品格,是一首现代主义哲理诗。电影《活着》则本着写实主义文学观,着眼于形而下人生苦难的展示与现代历史的反讽,精彩地演绎了原著的“苦难”故事,但其“大团圆”结局及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美学原则,消解了原著的思想意蕴,减弱了社会批判力度,因而其思想深度与审美境界都逊色于原著。

2电视剧改编

剧版《活着》的名字叫做《福贵》。电影中的主要核心就是福贵本人,张艺谋主要展现的是历史的沧桑巨变以及历史夹缝中小人物无能为力的命运;而《福贵》却聚焦于每一个历史齿轮之下的小人物的命运,通过对福贵之外的其他角色的树立,福贵的形象更加丰满,增强了人物的完整性和故事的吸引力。

电视剧的结尾相较于原著是被刻意美化了的。福贵微笑着送别老伴,在家珍离世时重新跳起了那段花鼓戏;苦根没有吃豆子被噎死,他继续活着,成为了希望的延续;福贵最终也走进了新时代的变迁,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温暖与善意。

《许三观卖血记》

“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还要温一温。”是我对《许三观卖血记》中最深的印象。正如作者自序中说的那样:“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经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路的尽头。”

余华通过许三观的独特经历将他塑造成一个“卖血的男人”,他这一生似乎都是在为别人卖血,他的故事既伤感,又残忍,也从侧面反映出南方小城市的生活图景。

在这本书中,我们能看见“真实”,真是的人性,真实的人生,许三观的事迹也许就发生在身边,他身上充斥着人性,余华并没有虚构出一些特有的品质加诸于他身上,他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罢了,许三观经历了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不可能经历的痛楚,但许三观依靠着对生活的信念和对家人的爱活着,你看到他们的痛苦和欢乐一样多。正如罗曼罗兰所言的精神:“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这句话在许三观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三部曲之一,作者回归现实,通过许三观的经历反映出现实生活艰难的一面,也写出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

王安忆在《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年1月12日上撰文说,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就是那么一点不循常情,成了英雄。比如许三观,倒不是说他卖血怎么样,卖血养儿育女是常情,可他卖血喂养的,是一个别人的儿子,还不是普通的别人的儿子,而是他老婆和别人的儿子,这就有些出格了。像他这样一个俗世中人,纲常伦理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他却最终背离了这个常理。他又不是为利己,而是问善。这才算是英雄,否则也不算。许三观的英雄事迹且是一些碎事,吃面啦,喊魂什么的,上不了神圣殿堂,这就是当代英雄了。他不是悲剧人物,而是喜剧式的。这就是我喜欢《许三观卖血记》的理由。

《第七天》

余华总是奏响一曲给底层群众的悲歌,《第七天》通过一个普通人死后七日的经历,反思好人不得善终的命运和社会人心的复杂。因为创作时间较近,余华在作品中穿插了很多大家熟悉的对于社会丑恶面的讽刺,包括政府官员贪污贿赂、食品安全、强拆、政府不作为等社会现象。这相比于前几部长篇小说,也让读者更有代入感,尽管一些“植入”实在生硬。但总体来看少了些张力和余味,稍微用力一戳,气球便随之“砰”一声泄了。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认为“网友之所以认为余华只是在做新闻剪报,是因为余华写的是我们已经视而不见的日常生活,太真实,触及了一些我们这个时代远远没有讲清楚、不愿意讲的东西。”

多重连环式串联近年社会热点新闻,字里行间无不在讽刺生活中屡见不鲜的荒诞,最后感叹一句“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里是死无葬身之地”,透射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和荒诞感。《第七天》的结尾在平静中内蕴着悲怆,回应了前文埋下的众多伏笔,将一众人物的故事都述清后到来的。悲惨的底层众生生前达不到的生而平等,在“死无葬身之地”可以取得“死而平等”,他们都忘记了仇恨,只剩善良与美好。他们在这里获得永生。

文学创作无法脱离社会现实,现实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余华的《第七天》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tuoweiyaa.com/lyly/42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