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面临多重粮食危机,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却保障了自身粮食充足稳定供应,让人们端稳饭碗。我想知道,中国是怎么做到的?我了解到,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基地,被誉为中国的“南繁硅谷”。年后70%以上的新品种农作物种子从这里走出,在此育种能够实现缩短至少一半以上的时间。我叫安泽,来自拉脱维亚。我很好奇——育种,是一项怎样的工作?一粒小小的种子,怎样影响中国的粮食生产?在全球粮食安全动荡的当下,这个基地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来南繁的研究者们怎样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确保中国人的饭碗安全?贵州茅台《近观中国》,本期和我一起探访南繁科研育种基地。01“杂交谷子之父”让小米走向世界我观看了一部名为《谷魂》的电影,讲述了张家口市农科院“张杂谷”科研团队几十年来致力原始创新、攻克杂交谷子科技难关的感人故事。而片中主人公的原型,正是被誉为“中国杂交谷子之父”的赵治海。在中国育种界,有种说法称“北有袁隆平,南有赵治海”。在南繁基地的一块试验田里,我看到了赵治海先生,他正忙着给谷子套袋。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穿着粗布工服、皮肤黝黑、背着旧帆布包的老人,竟是“中国杂交谷子之父”。南繁育种基地位于海南,全年白天的平均温度在29℃左右。通常,从十月到来年四月这长达六个月的时间,赵治海会带领团队来到南繁基地育种,一工作就是一整天。多年来,他已经习惯了这样“候鸟”般的生活:秋冬来南繁育种,春夏两季在张家口农科院继续研究。对于农业科学家来说:即使一千次失败,有一次成功就是胜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赵治海团队经历了多次失败,还曾有3年的时间因为缺乏经费没法去南繁育种,影响了育种速度。赵治海太累了!我们身体疲惫不怕,但当时我们觉得完全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科研老是没进展,压力太大。因为你是抱着一腔热血去的,但是很可能你做的工作并没完,就非常有愧。于千禧年,“张杂谷1号”培育成功了。之后,“张杂谷”系列品种不断升级,帮助了数百万农民脱贫致富,帮助十几个国家实现产业化耕种。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将杂交谷子向全球推广。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