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chamaisky
米沙·麦斯基
“我生在拉脱维亚,在苏联成长、受教育,现住欧洲。我拉的是意大利大提琴,配以法国的琴弓,奥地利和德国的琴弦。我的女儿生于巴黎,长子生于布鲁塞尔,次子生于意大利。我开日本车,戴瑞士手表和印度项链。我的第一任妻子是美国人,第二任妻子是意大利人,她的父亲是斯里兰卡人。当有人问我感到哪里才是家,我总是说,哪里人民喜爱古典音乐,哪里就是我的家。”
——麦斯基
麦斯基于年生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算是苏联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去美国学习,后赴世界各国,在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纽约、东京等城市表演、灌录唱片,现居比利时。
如今在互联网上,我们可通过视频看到这位“世界公民”在各国的表演,我们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读到关于他演奏艺术的评论。有的乐评家觉得他使用过多的颤音,也太偏爱大音量;有的乐评家则称赞他即使在演奏巴洛克音乐时也保持浪漫派特色。
麦斯基演奏这些作品好得不能再好。施特劳斯奏鸣曲具有强大的青春活力,为大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的浪漫主义编曲精妙、优美。德沃夏克的协奏曲拉得老道熟练,艺术效果同样出色。巴洛克组曲的演奏与小提琴的精湛演释相得益彰,在快板乐章中具有超乎寻常的默契感和协调感。
——《bbc音乐》杂志
不同于其他演奏家,麦斯基在舞台上不是西装革履,而总是穿着颜色各异的丝绸衬衫。
在舞台上我使很大劲儿,容易出汗,要是穿传统的燕尾服、系蝶形领结,汗湿后便很不舒服。有人说我在做时装秀,其实是我的衣衫穿着舒服,又不需熨烫,往小包里塞个五六件就可以上飞机了。
——麦斯基
如今在有些人看来,古典音乐是保守而古板的象征。麦斯基说,他这样便装上台也是对这种观念的“抗议”,燕尾服确实“吓跑”了不少年轻人,当他们在电视上看见一群像企鹅一样的音乐家时,往往立刻就改换频道。他说:“音乐家又不是军人或警察,何必用制服来隐藏我们的身份?为什么我们看起来要一模一样?”
麦斯基有意以穿着朴素的平民身份上台,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满怀感情地为普通人而演奏。他说:“我从不为音乐行家表演,因为他们可以自己读谱欣赏音乐。我为那些生平第一次听这些乐曲的人演奏,我尽心尽力地诠释,帮助他们至少能欣赏乐曲的一大部分。”
他还说:“我怀着把我内心的一切都给予听众的心情来演奏。当你向他们敞开胸怀时,他们会很赏识。演奏时感情的深广和表达最为重要。”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相关荐读
《二十世纪的大提琴声》
陈安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年,世纪出版集团旗下上海音乐出版社在面向大众市场的艺术类图书影响力方面斩获佳绩。百道新出版研究院最近发布的“百道原创好书榜年榜”艺术类top,上海音乐出版社入选了3种,其中就包括《二十世纪的大提琴声》。
本书由旅美著名作家、翻译家陈安先生撰写。对于读者而言,这并不是一本侧重于大提琴演奏技巧的书籍,而是一本关于大提琴名家和名曲的好书。作者以丰富详实的史料、生动有趣的文字,叙述了活跃于二十世纪的数十位大提琴大师各不相同的人生际遇和艺术成就,以及彼此间的师承、交往与合作的故事,用文字为每一位大师勾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文辞平实、引人入胜。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陈安,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硕士。先后任职于中央电视台国际部、《美洲华侨日报》编译组和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现为香港《大公报》、纽约《侨报》专栏作家,香港《凤凰周刊》特约撰稿人。著有散文集《寻找猫头鹰》,诗集《纽约匆匆》,歌曲集《遥远的怀念》和《与君歌一曲——为首中国古诗词谱曲》,专著《美国知识分子——影响美国社会发展的思想家》《艺术家的心灵——柴科夫斯基、契诃夫和列维坦》,译著《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世界博览会》和《反美阴谋》,词典《新英汉美国小百科》(董乐山代序)等。
精彩内页
转编自
上观号作者:世纪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