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拉脱维亚参与接待李克强总理
驻外随笔雷小宝,女,年生,毕业于西北大学、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年5月,由商务部从陕西省商务厅借调至中国驻丹麦使馆经商参处工作。
年5月,我到中国驻丹麦使馆经商参处工作。作为一名年纪不那么年轻的经济外交新兵,驻外对我来说是全新挑战,更是难得的成长机会。
去年11月,在李克强总理访问拉脱维亚并出席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我被派往中国驻拉脱维亚使馆临时助勤。这次参与高访接待,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外交风范,也锻炼了我的工作能力,开阔了我的眼界见识。
高访接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极度责任心和灵活应对能力,也十分考验耐心、细心和体力。通过这次参与高访,我也有几点粗浅体会与小伙伴们分享:
科学分工、周密部署是基础。每一个驻外机构都有可能承担高访接待任务,虽然内容、要求会有不同,但科学分工和周密部署是成功的基石。礼宾、新闻、后勤等各小组分工明确,大家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对整个接待工作了然于胸,必要时及时补台站位。
充分准备、快速反应是保障。在前期准备阶段,会有很多环节出现变动,接待过程中也会有临时情况需要应对。作为使馆工作人员,需要预先充分准备,一旦遇到问题要及时请示、沟通,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在拉脱维亚期间,我负责为参加峰会的中方代表办理证件,需要准确输入每位代表的个人信息,迅速熟悉相关人员情况。为了确保“零失误”,每次输入信息,我都反复确认七八遍。
在国内代表团抵达当天,清晨七点,十几公分的暴雪造成交通严重堵塞,负责车辆调度的同事需要立即为车队重新排序。时间紧迫、飞雪满天,这位同事几乎成了一位“雪人”。经验丰富的他,关键时刻、争分夺秒,飞跑着逐辆敲开司机窗户,在几秒钟内,用英语、德语和俄语指示司机跟紧哪一辆车,因为当时已完全没有时间去询问对方会讲什么语言,但当地司机都能听懂上述3种语言中的一种,听懂了就会点头......车队顺序迅速调整到位。
当一切准备就绪,雪霁,迎接李克强总理和代表团的是晴空万里。在场工作人员都无比激动,真是“人努力、天帮忙”。
代表团抵达后,工作节奏更加紧张。半天时间,就有近十场双边会见。每场会见,工作人员都要按照礼宾要求准时迎接、有序送客。两场会见间歇,及时更换背景板、国旗,安排不同语言的同传翻译,更换水杯、文具等等。双边会见时间短、场次多、细节繁,这些环节要丝丝相扣,人员要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在工作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周到统筹。例如:如何确保新闻采访车及时跟上活动?活动场次多,是否需要安排分组拍摄?如何确保活动后迅速形成文字,进行报道?真是处处皆学问,处处需要百分百用心。
通过这次接待任务,我从来自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的外交官们身上发现了许多闪光点:他们是那么敬业,通宵达旦;那么忠于职守,各项任务必定办妥办好;那么乐于分享,对我这个新手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
我和3岁女儿的生日是同一天。年的这一天,我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女儿在国内,电话中我们互祝生日快乐。不是所有的分离都要泪眼朦胧,不是所有的生日都要相守而过。有时候,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相守。等女儿长大了,我会和她分享这段难忘的冬日里加故事。
作者雷小宝在机场与女儿临别合影
编辑:邓强、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