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语:LatvijasRepublika),简称拉脱维亚。国名源自民族语,意为“铠甲”、“金属制的服装”,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北部的议会共和制国家。西邻波罗的海,与在其北方的爱沙尼亚及在其南方的立陶宛共同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二国相邻。
拉脱维亚全国总面积平方公里,人口数量1,,(年),GDP总计.77亿美元(年),人均GDP美元(年)。拉脱维亚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44%,全国共有1.4万个野生物种。
拉脱维亚是单一制国家,由个自治市和9个直辖市组成。拉脱维亚人属于波罗的人,文化上接近立陶宛人。拉脱维亚语属于印欧语系,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是波罗的语族仅存的语言。
10~13世纪建立封建公国,17世纪初形成拉脱维亚民族;
年至年先后被俄罗斯帝国和德国占领,年11月18日宣布独立;年7月成立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8月5日被苏联吞并,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年8月22日,拉脱维亚恢复独立。
拉脱维亚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年5月1日,拉脱维亚正式加入欧盟。年3月29日成为北约的成员国,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成员国。年1月1日,拉脱维亚正式成为欧元区第18个成员国。
首都里加
面积平方公里,人口70.6万(年)。位于波罗的海国家的中心地带,濒临里加湾,市区跨道加瓦河两岸,北距波罗的海15公里。处于欧洲西部和东部、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交叉点上,其港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和“北方巴黎”。由于里加濒河临湖,所以又有三河一湖之称,三河指道加瓦河、列鲁巴河、城市运河,一湖指吉士湖。
国旗
拉脱维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2:1。自上而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的横宽条组成。这种红色其实是一种独特的暗红色,国际间习惯称之为“拉脱维亚红”。暗红色讴歌了拉脱维亚人为了祖国勇于披肝沥胆、抛洒热血的爱国情怀,白色抒发了拉脱维亚人对和平、安宁的向往和渴望。
国徽
拉脱维亚国徽分为大、中、小三个样式。其中小国徽为盾徽:上方为太阳,十七道光芒代表十七个操拉脱维亚语的地区;左下角为狮子,表示西拉脱维亚;右下角为狮鹫,表示东部地区。盾上方有三颗五角星,象征了历史上的三个区。中国徽加上了橡树枝条。大国徽的树枝以国旗捆绑,左右以狮子和狮鹫守护着。
国歌
《上帝保佑拉脱维亚》。作曲人及作词人皆为卡尔利斯·包马尼斯(KārlisBaumanis,年–年)。
人口民族
截至年,拉脱维亚总人口为万,城市人口占69%。年全国人均寿命72.3岁,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99.8%,入学率90.2%。拉脱维亚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占全国居民的54%,男女比例差别之大稳居世界第一。
截至年,拉脱维亚民族中拉脱维亚族占61%,俄罗斯族占27%,白俄罗斯族占4%,乌克兰族占2%,波兰族占2%,立陶宛族占1%。此外还有犹太族、爱沙尼亚族等民族。
政体
拉脱维亚是独立的民主共和国,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国土由维德泽姆、拉特加列、库尔泽姆和泽姆加列四大历史区域组成。拉脱维亚语为官方语言。在法律和法庭面前所有公民一律平等。
宪法
宪法规定拉脱维亚是独立的民主共和国,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最多任两届,总任期不超过八年。总统任命总理并授权其组成政府(需经议会简单多数通过)。
拉脱维亚议会大厦
议会
拉脱维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由名议员组成,任期4年,议员由18岁以上的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参选党必须获得5%以上的选票才能进入议会。修改宪法需获三分之二以上议员支持。议会有权弹劾总统,更换总统需获三分之二以上议员支持。
经济概况
年,拉脱维亚恢复独立后,即开始按西方模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年被正式接纳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年接受IMF、欧盟委员会和瑞典等国75亿欧元贷款援助。年GDP增长5.5%。年1月1日拉成为欧元区第18个成员国。
年拉脱维亚主要经济数据:国内生产总值.86亿拉特(约合.15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06亿拉特(约合欧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1%,失业率8.6%。
年,拉脱维亚入境游客达.2万人次。主要来自立陶宛、爱沙尼亚、俄罗斯、挪威、瑞典、德国等国。
文化语言
拉脱维亚的官方语言为拉脱维亚语,分中部、东部和北部三种方言,属于印欧语系波罗的海语族,还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95%以上居民懂俄语,约10%居民懂德语、英语。通用俄语、英语。北欧语言在拉脱维亚有一定基础,如瑞典语。
宗教
拉脱维亚居民主要信奉罗马天主教、基督教路德宗、俄罗斯东正教、旧教、浸礼教,根据年统计,拉脱维亚多数人信奉宗教,但是只有7%经常性参加教会活动。天主教50万人,路德宗新教45万人,东正教35万人。
军事
年8月23日开始组建军队,11月成立国防部。和平时期,武装力量由国防部管辖。国防力量由陆、海、空军和国民卫队组成。年前实行义务兵役,年1月开始实行军队职业化。根据本人意愿,军队与士兵签署3至15年的服役合同。
社会民生
年,拉脱维亚居民平均工资美元/月,最低工资95.5美元/月,平均退休金95美元/月,最低退休金51美元/月。每千人拥有小汽车辆、电话部、手机部。每千户有电视机台、音响台(套)、电脑50台。城市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
医疗教育
截至年,拉脱维亚全国共有所医院,个诊所,医生名,病床张。人均寿命70.45岁,男性平均寿命64.9岁,女性76.0岁。
拉脱维亚大学
拉脱维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允许私人办学校。大学实行公费和自费两种制度。主要高等院校有:拉脱维亚大学、里加工业大学、拉脱维亚农业大学、波罗的海俄罗斯学院、拉脱维亚医学院、拉脱维亚海洋学院、拉脱维亚音乐学院、拉脱维亚艺术学院、拉脱维亚警察学院等。
外交国策
拉脱维亚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回归欧洲”,先后加入北约和欧盟。
中拉关系
年9月12日,拉脱维亚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同年1月29日,拉政府与台湾当局签署所谓“建立领事关系的联合声明”,拉方不顾中国的严正交涉,于2月上旬允许台在里加开设“总领事馆”。中国政府被迫决定从拉撤出大使馆。年7月,拉政府代表团前往北京,承诺断绝同台湾的领事关系,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贯立场,28日,中拉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拉脱维亚决定自公报签字之日与台湾中止“领事关系”。同年8月,中国大使馆在里加恢复工作。
拉脱维亚视中国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同意加强与中国政治交往,在经贸、港口和陆地交通运输、医药等领域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加强两国立法机构交往,相互借鉴治国理政经验。
拉俄关系
年10月4日,拉脱维亚与俄罗斯建交。拉俄历史积怨深重,关系一直紧张。年,两国交流合作增多。6月,拉俄政府间混委会第五次会议在拉召开,主要议题是两国交通、边境事务合作。双方并签署了“现代化伙伴关系”宣言。
年10月,俄外交部发表声明称,拉对国内俄语人群歧视严重,国际社会应向拉施压,促其尽快解决“非公民”问题。12月,拉外交部声明称俄外交部发表有关历史文件违背事实,与双方共识相悖,不利于两国关系的积极发展。拉总理称俄国家杜马选举显示俄仍缺失民主。拉外交部呼吁俄重视给予民众表达意见和不满并集会抗议的权利。
拉欧关系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拉脱维亚经济陷入困境。年1月,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会议决定从欧盟中期财政援助基金中支出31亿欧元,分3年支付向拉提供紧急财政贷款。同时,拉须采取一系列财政紧缩改革举措。年,拉顺利完成三年期欧盟援助贷款项目。拉计划于年加入欧元区,将于年上半年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
里加古城
尤尔马拉海滨
希古达和采西斯风景区
露天民俗博物馆
隆达列宫
世界遗产里加历史中心(年)
里加是汉萨同盟的一个主要中心,它同中欧和东欧的贸易在13世纪至15世纪一度非常繁荣。尽管大部分的早期建筑受到火灾和战争的破坏,但是中世纪中期的城市建筑仍然反映了这种繁荣。19世纪里加成为了重要的经济中心,中世纪城镇的市郊已经建成,风格从开始的古典木制建筑转入"新艺术"风格。里加被看作是欧洲最精美的"新艺术"建筑风格的中心。
世界遗产斯特鲁维地质测量地点(年)
斯特鲁维测量地点以19世纪俄国天文学家F.G.W.斯特鲁维命名。斯特鲁维从年至年主持了一次重要的地球子午线测量活动,涉及国家众多,被科学史认为是第一次对子午线的长距离的精确测量。这次测量对其后建立标准的初始子午线及标准的地图绘制,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它不仅是历史上多国科学家通力合作的范例,也是多国君主及政府为科学事务相互协作的范例。
斯特鲁维测量地点以跨国遗产的身份申报成功,成为芬兰、挪威、瑞典、俄罗斯、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等10个国家共同拥有的一项世界遗产。这是世界遗产有史以来首次有3个以上的国家共同申报一个项目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也传达出世界遗产事务在全球开展30余年来不懈坚持的基本精神红线。
一带一路上各国各地区基础数据,尽在西行列国志!
??也可以点击右上角或扫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呢白癜风能治吗